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124章,所以,中国早就有防空导弹了?

回到莫斯科,唐华这才钻到第三特别局去看s-25导弹系统的控制室demo。

是控制室,不是指挥车也不是指控车。

s-25导弹系统就没想过装在车上机动,这是个固定式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

s-25导弹长12米重3吨,加长载重卡车勉强可以拖曳运输,绝无可能制造一个可旋转俯仰的车载发射架再让导弹在车上瞄准和发射。只能在陆地建设发射点,摆一个固定式的旋转发射架,然后用卡车一次一枚,往发射点运导弹。

既然导弹发射装置无法公路机动,干脆控制室、雷达和其他机电设备也一起做成固定式的得了。

当然这时候美国也好不了多少,柰基-1的导弹是固定80度角朝上发射,打出去再慢慢转弯(然而并不是垂发)。

控制室有中学教室那么大,各种铁柜、仪表和操纵台几乎摆满。正中间的一排铁柜子,就是s-25导弹系统的火控计算机。真空管元器件,单个铁柜重1.5吨,一共有4个柜。每个柜子里三百多个真空管。

如果只是真空管计算机换中国计算机倒也罢了,更让唐华挠头的是,s-25的火控计算机是模拟式计算机。

数字式计算机的数据流就是一串串的0和1,模拟式计算机可就复杂了,是一个个数值,数值的量具体是多少不知道,插上示波器你才能读出来。

s-25导弹也是指令指导,但因为采用模拟计算机的缘故,和红旗-1有很大区别。

比如雷达跟踪到敌机,读出敌机速度和航向;导弹发回信号,告诉控制室自己的速度和航向。

这时候雷达表示:“敌人飞机的速度是那么快(用食指和拇指比一下),高度是那么高(又比一下)”

导弹的无线电接收器也这么表示一下。

都送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得出了结果:“我们的导弹需要往左下偏一点点(用食指和拇指比一下),对就偏这么多。”

还没算完呢,用“这么多”的这个数值继续计算,什么加2除3开根号,可能还要算个积分,算出了结果:“导弹,你把1、3号舵面偏这么多,2、4号舵面偏这么多”。

数字式计算机最后给出的指令则可能是“导弹,1、3号舵面-1.245,2、4号舵面2.103”。模拟式计算机理论上有可能比同时期的数字式计算机还准,但它的输出结果精度和输入结果是否受到干扰有很大关系。可能输入结果一个轻微的扰动,输出结果就会剧烈变化。

现在美苏都在用真空管模拟计算机当火控计算机,一直用到60年代才淘汰。就唐华独树一帜在搞数字化——晶体管元器件技术超前,所以无惧。

定制计算机的铁箱子用小车推进控制室,唐华踢了正中的铁柜子一脚:“从现在开始,可以把这个铁柜子扔出去了。

不过,技术超前归超前,电路还得一个一个解决……

“唐先生,雷达数据接口在这儿,要不要我给你接延长线?”一个德国口音很浓的声音传来,唐华抬头看,这个工程师也是一副日耳曼人的面孔,八成是战后苏联获得的那一批“瀑布”防空导弹专家/工程师。

唐华点点头,德国工程师找来线,两人一起把数据接上示波器。

“战前你在哪个公司工作,西门子,德律风根,还是蓝宝?”唐华问德国工程师。

“蓝宝。没想到您居然知道这个公司。我叫汉斯。”德国工程师说。

汉斯,又一个汉斯,德国人的汉斯能再多点吗……

示波器打开,唐华就开始调试和检测了。消除频混,数据采样,量化,编码。

要是有要是有一片adc0808或者ad574a就好了,芯片一摁,对着引脚表,输入输出线接好,拿示波器接上瞧瞧,要是人品不错的话,一次就过。然后把实验报告一交,就可以丢下电路板招呼同学用实验室电脑打星际……当然是想多了,集成电路八字还没一撇,德州仪器现在都不知道在干嘛。估计dsp这个东西还要靠唐华的电子信息工业局自己搞,唐华才有可能在几年之后用得上。

好在唐华让张爵把他们自己改的coh4火控雷达的信号模数转换电路给打包邮寄过来了,唐华倒是用不着一个晶体管一个晶体管地搭设电路,大概只需要改其中的的20%吧。

那个叫汉斯的德国工程师拉了张凳子,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哥,现在就在一帮安静的看唐华用小镊子和焊枪改电路,唐华把最难搞的地方做完,也抬起头边做边跟汉斯聊天。

“唐先生,这些小颗粒也是二极管和三极管吗?”

唐华点点头,“这也叫固体半导体器件,功用和那些真空玻璃管一样。作为固体器件,它的可靠性和工作寿命比真空管长得多。你在蓝宝的时候从事什么工作?”

“我……额,研究和改进真空管。”

汉斯尴尬地笑笑。

“技术的革命,有的时候是对前一代产品不断修补改进,性能逐渐提高后

发生质变,被定义为跨代进步;但有的时候,跨代是无法在上一代产品的方向上不断改进提高而实现的,必须重新找一条路,采用全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向。”唐华看出汉斯有点尴尬,又补充道,“二战中德国有些技术装备的跨代就是重新找一条路而实现的,比如喷气式发动机替代螺旋桨发动机。如果德国工程师一直被局限在不断改进活塞式发动机的路上,那永远也不可能诞生me-262。”

“但哪些武器的跨代是可以用量变带动质变,哪些武器是必须重新找一条路的呢?”汉斯问。

“武器?不如说是产品吧,德国已经与武器无缘了。”唐华知道现在东德和西德都没有军队,联邦德国国防军1955年才重建,东德人民军也要到1952年。“哪些用不断改进法、哪些要重新找一条路,凭直觉。”

唐华指指自己的脑袋。

……

太平洋,恩尼威托克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攫取了这座他们认为是“无主之地”的小岛。现在岛上干干净净,没有土著居民也没有渔港村庄,只有简易公路、各种机器设备和军营帐篷。

现在岛上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管理,一个工程兵连正在岛的中央施工。简易码头卸下大量钢构件和建材,工程兵用卡车将这些货物运到中央工地,从地基开始加固,逐渐往上修筑。在岛四周的海面,虽然这个地方绝对不会有苏联海军或哪个红色国家的海军军舰来访,但美国海军仍派了4艘军舰在附近轮流巡逻。

在工程车的努力下,中央工地逐渐矗立起了一座钢结构的巨塔。这座塔的设计高度66米,在它的顶端要放一个62吨的重物,此外还有超过10吨的其他仪器要挂在从塔顶到塔下方的若干处钢梁上。

圣迭戈海军基地,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和爱德华·泰勒在一座可以俯瞰整个海军基地的小楼顶层,眺望海军基地。他俩的目光都聚焦在400米外码头停泊着的一艘运输舰。戒备森严的码头一片萧瑟,只有一辆缓缓开来的载重卡车引擎发出的响声。引导员让卡车在指定的位置停下,大吊车将卡车上的一个蛋壳形构件吊上运输舰。

“这才是真正的太阳的力量。而原子弹不是。”看到自己设计的武器原型装船运往试验场,爱德华·泰勒用踌躇满志的嗓音说道。

“但愿我们的模型正确,但愿我们的计算正确。然而即便如此,泰勒,我认为你对氢弹模型的数值评估仍旧太乐观了。”

泰勒偏重于原子核物理的研究,而乌拉姆的长处在数学建模,他本人很早就是颇有名气的数学家。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丧失了核垄断地位,情急之下,原本在不紧不慢地研制的氢弹工程骤然加速,而在过去两年,乌拉姆和泰勒就是氢弹工程的两个灵魂人物。在洛斯阿莫斯实验室,两人不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终于鼓捣出了第一个可信的核聚变模型,在聚变材料数据计算还不太充分的情况下,美国空军就下令制造了第一枚氢弹原型,并马上要把它送到恩尼威托克岛进行试验,行动代号“温室行动”。

“氘的聚变能计算是没有争议的,只有反应率的计算存在一些误差,或者说几种可能。”泰勒说,“我坚持认为‘乔治’的当量是30万吨。”

“我的看法是当量会接近20万吨。”乌拉姆说。

……

莫斯科。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控制室demo的人并不多,这个控制室现在已经被唐华拆废,操纵人员不用来了。“金雕”项目总师有时候来一趟,火力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从头到尾就没看见过,副主任设计师——就是一开始就在这儿驻着,现在天天跟唐华聊天的汉斯。

“我想问一下,这个电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研究真空管的汉斯当然不是零基础之人,这几天他也开始看明白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了。

“这个……”这部分电路不是唐华在这儿现搭的,而是运到莫斯科之前就做好了的,不过倒也不难看懂。“这里12个晶体管组成一组,组成群组的意义是……当这12个晶体管中有任何一个发生故障时,这个群组所实现的功能不受影响。”

“设计冗余。”汉斯点头表示明白了。“在电路中设置若干个半导体器件作为故障冗余,那么会使整个系统的无故障运行时间大大延长。”

汉斯低下头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唐华说:

“所以,你们中国早就研制成功了防空导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