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 一、苦空无常的究竟实义

不少佛子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并强调苦有生死苦,有三苦,有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陀提出苦的实相,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从而进德修业,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乐;不是要让我们感到人间是苦,就厌离人生,就感觉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宅,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活得没有目标,因此不爱世间、厌离世间。

苦,不该是这样认识的。苦,不是什么不好,从积极上来说,苦对于我们人生有极大的贡献;因为苦,是我们的增上缘,苦,是我们的营养剂。它给我们学习、给我们奋斗、给我们增上、给我们成熟、给我们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励,对人生是有正面的助益。

以离苦得乐而言,读书的人,没有十载寒窗之苦,哪能有金榜题名之乐?农人不辛苦地耕耘种植,怎么会有好的收成呢?军人不吃苦,怎么能升为将军?工程人员不细心地研究,怎么能成为专家?没有工作上的辛苦,哪里能有成就?父母生育子女,不教育、不辛苦抚养子女,他们怎么能长大成人呢?子女成人了以后,对老年的父母,不辛苦地去孝敬、奉养,又怎么算是人间的伦理之道呢?花草树木不经过严冬的寒霜冰雪历练,哪来春天的芬芳扑鼻呢?一些动物不经过寒冷的冬眠或酷热的夏蛰,不去适应苦的过程,又怎能继续存活呢?

苦,是我们的老师;苦,是我们的力量;苦,能帮助我们成就;苦,让我们给人家称赞。苦,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经过火烤,它就会坚实;沥青被压缩之后,就会坚硬踏实,给人行走;就说是黄金吧,也要历经艰苦让洪炉来冶炼;就是白玉吧,也要辛苦地让工匠琢磨才能成器。

苦,也是一样,它可以给我们训练,给我们坚强,给我们向上,给我们奋发。人生又怎么能不透过苦,来发展未来的成就呢?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佛教里成功的修行大德,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千辛万苦,才能与道相应,才能修行成功。就是佛陀吧,没有六年苦行的基础,后来的悟道也不是那么容易。

千锤百炼人生超然开阔明朝于谦有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粉墙用的石灰,没有经过开挖、火烧、水溶、锤击等严峻的工序,哪里能成为洁白的粉末,来美化房屋,供人居住?

苦,是世间的实相,这是不错的。如佛教说八苦,有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生,父母生儿育女,那种辛苦,诚然是难以言喻;老了以后孤苦伶仃,甚至没有人照顾,那也是苦不堪言。有病了,本来心里就有贪瞋愚痴精神上的苦,再加上皮肉的痛苦,如浪潮般的折磨,真可谓内外交煎,苦迫逼人;还有世人普遍畏惧的死亡,更加深了世间诸苦丛生的印象。

甚至还有恩爱的别离、冤家的相会、万般希望却不能获得等等,这些苦都让人深感煎熬。乃至一天当中遇事触缘,身心受寒暖、劳累、辛勤……产生了各种烦恼,你也不能说人间不苦。

但是人间这许多苦难,不是不能克服。例如:父母生儿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儿女抱在怀中的那种喜悦安乐,这样的苦不也带来幸福希望吗?甚至一些贴心的儿女,时常给予嘘寒问暖,照料关怀,不也让父母感到温馨备至吗?

老是苦,但也有人老了以后,颐养天年,享受儿女团聚,享受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老了可以居家相惜,儿孙孝养,这不也是另一番情趣吗?老,受人的尊重、受人的侍候、受人的奉养,老也有老的喜悦、老的成就;就是老年退休了无人孝养,也可以发展第二春,让自己的人生更超然开阔。你能说老一定是苦吗?

体悟病痛不执着不贪恋就是有病了,我们可以到医院,找不同科的医生,为我们治疗各种的病痛。但你也要懂得病理,要知道营养,要知道保健,要知道运动,才能康复。就是在病榻上,现代医护人员的照顾侍奉,有时候病中也能得到诸多的因缘,得到许多的关怀,你也不能说,有病绝对是苦。有很多的人,借病养息,与病为友;或者在寂静的地方安养,与大自然共居,散步、看花,和青山秀水同在,反而因病得闲,让身心获致深层的放松与沉淀之后再出发,也未尝不是因病得福。

俗话说,吃了饭食哪里能不消灾呢?病痛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磨炼自己,佛教大德常说,修道人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病,不也能帮助我们人生的增上和超越吗?经典里说,身体上有老、病、死、生的苦,心理上有贪瞋、愚痴的苦,只要你有佛法,就能透过磨炼,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更何况忙碌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可以休息几天;健康的人也希望有一些小病,来体会病中的意义。病可以让我们认识人世间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以指望长生不老。病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世间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对世间不必贪恋、不必执着,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有病方知身是苦”,知道病苦就不会执着。人往往因为有病,就不会永久贪恋虚幻的荣华富贵,进而寻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不是有许多人因为大病一场而看破人生吗!?对人生能有另外一番体悟,这也不是绝对不好的事情。

说到死亡,一般人认为死亡最苦,其实,死亡不但不苦,可以说,还是一种喜悦。因为年老衰残的身体,等于破旧的房屋,必须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损坏的引擎,必须汰换更新,才能使用;又好比花草树木,不修剪枯枝残叶,没有希望,没有未来,那才是愚痴,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冬天过去了,还怕没有春天的百花开放吗?

生命不死轮回循环不已死亡,不是死了就没有。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实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丰收!这一期的果实收成了以后,种子又会再生长,繁衍出下一期的收获;人生也是一样,老病死亡以后,色身虽然毁坏,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不灭,正所谓生命不死。就等于烧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烧完了,再接着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不同,就如生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也不相同,但是生命的火苗一直延续焚烧,不会间断。

又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命,彼此之间用业力的线,把前后期的生命体串连在一起,轮回、循环不已,不会说死了就消灭没有,只是因为人有隔阴(我)之迷,隔了这一个身体,就是隔世了,就像隔了一道墙壁,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换了身体以后,对于前世种种,今生就不复记忆了,但是善恶的业报,仍然存在,继续在因缘里面流转。

死亡就等于移民到其他的地区,有钱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国家地区,没有钱只有到比较苦难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处亦然,它是基于善恶因果的业报,非常公平。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必为它太多地挂碍。

过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来说明人生的过程,让人感到死亡就是终点,未免太过消极,假如把它的次序调整,成为“老、病、死、生”,虽然内容不变,却增添了积极进取的意味:因为既然有“生”,就有未来,就有希望,等于冬天过去了,春天就来了,又有什么不好呢?好比生命的火焰一直燃烧,人生只要为善,就有好因好缘,何必一定要说得那么愁云惨雾呢?

我们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认识生、老、病、死,从生、老、病、死中去长养善根,完成悟道,扩展生命,丰富未来,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结缘,好好地行善,让我们今生、来世都能获得福乐。

人生,有佛教信仰的人,都会知道是喜乐参半,假如懂得佛门的修持,会有很多方法对治我们的悲苦。例如,贪欲之苦,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观来对治;愚痴之苦,可以用因缘观来对治等等。其他如:精进可以对治懈怠,尊重可以对治骄慢等等。因此八苦中的其他四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乃至世间无量诸苦,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在信仰里面,有这么多好的方法,作为人生降伏诸苦魔怨的指南,让我们得以不断进步,难道不会感到人生那种美好的价值吗?

人世间,因为怕苦,所以就被苦征服,若能无惧于苦难,在世间没有感到困苦艰难,便能直面挑战,超越苦难,成就诸事。如过去中华文化主张要能吃苦、要能忍耐、要能受委屈、要能经得起苦的淬炼,才能让我们更具有坚强的力量,人生也才会成长,才会增上,前途才有光明。

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上怕吃苦的人、懒惰的人、懈怠的人,会有成就吗?唯有肯面对苦难,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才会成功。因此,佛陀讲“苦”,是鼓励我们走向佛道,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畏惧苦难,那才是佛陀对人间的开示。

总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不会错的,但苦是有积极向上、成长的意义,不必把它说得那么消极,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该以学习苦行作为修行悟道的桥梁。当然,苦行也不是修行必经的过程,但是能够吃苦的人生,必定前途会有作为、有成就。所以,人生对苦,应该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它是我们的增上缘,不是我们的仇敌。假如能自我训练,以苦为乐、以苦为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空有不二虚空容纳万物世间人对佛教最大的误解,就是怕“空”。当初翻译的时候,把佛陀的缘起真理用“空”这个字来解说,固然非常吻合,但是“空”的意思,也因为给解释成“没有”“空无”,而被世人一直误解,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因此,自古以来,为了这一个“空”字,让佛教受了多少的冤枉委屈。叫他信仰佛教,像是信仰一种虚幻的人生,信仰一种空无的世界。因为误会“空”的真理,而对佛教不能深信了解,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其实,空不但不可怕,还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希望。试想:没有空地,我怎么建房子?田园不空,我怎能种植?不能种植,哪里能收成?我的口袋不空,钱财放到哪里?我的饭碗不空,饭菜放在哪里?空,是给我们拥有,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

佛教虽然讲空,但它是建设有的,它能建设我们人生的未来,建设我们人生的富贵。例如,世人经常误解的“四大皆空”,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的意思是,宇宙人生所有万事万物,都由四大种:地、水、火、风等条件和合而成,所以自性空寂。假如四大不调、四大不空,一切就不能建设,就不能存在。

好比这一个宇宙世间,就是由四大所构成,没有地,哪里有万物的生长?没有地,哪里有万物的储藏?没有地,哪里能给我们踩踏、居住?

水也很重要。没有水喝,你干渴;没有水洗涤,你污秽;每日起居,没有水的滋润、灌溉、洗涤,你说,我们能快乐吗?能生存吗?

火,可以熟食,可以取暖,像阳光的温煦,不是很可爱吗?假如没有阳光、没有电力、没有火种、没有温暖、不能熟食,人间会有生机吗?

风,徐徐吹来,让人心旷神怡;风,就是流动的空气,就是呼吸,假如没有空气,没有呼吸,万物怎么生存呢?

所以,四大——地、水、火、风,实际上是给我们生存。“四大皆空”,实在说,就是“四大皆有”,空与有是一体不二的。你的口袋不空,怎么能携带金银用物;你的肠胃不空、口腔不空、鼻孔不空,能生存下去吗?空地、空间,是多么的宝贵!一个健全的国家、都市,都要留多少空间,给人民生活得更加怡情养性;现在的大都会市区,一尺地也都是上百万元,你说,空不好吗?为了争取一个空位,和人争吵;为了争取一点空地,甚至告到法院,和人打官司。没有空间、没有空地,哪里能建房屋;空间对你不是那么的重要吗?空有什么不好?可是你平常又怕空,这是非常矛盾的。

空,是我们最好的生存条件;空,是我们最富有的世界。我们不必怕空,因为空,我们才能存在,才能富有。因此,我最近写了一副对联“四大皆空示现有,五蕴和合亦非真”。四大皆空,实际上就是四大不空。在世间上,我们都希望空间越大越好,等于虚空,不是容纳万物吗?有肚量的人,所谓“有容乃大”,就更能成事。所以,“空”应该说是成就了“有”;我们要认识,“有”要依“空”才能成立。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指我们的身心。四大——地、水、火、风,就是我们的皮、肉、骨、髓、五脏六腑,涕、唾、泪、尿、体温、气息,佛教用色(物质)来总括说明这个身体的存在、事相的拥有,另外的受、想、行,都是精神的作用。当然,识,是我们人的主人翁,有心识,可以指挥肉体上的眼、耳、鼻、舌、身等行为作用;有心识,才能分别是非善恶,所谓要去恶从善。

一粒沙尘看见宇宙世界其实,微妙地讲起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这种对人生真理的说明,开启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得以认识人生的真义。懂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了解真理,法喜禅悦自然就会产生。你何必把美妙的空义不给它认同呢?那你争取空间又做什么呢?

佛陀在《大智度论》《大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里所揭示的真理,简而言之,就是空有不二;因为空,才有万象,才有万有,才有万物,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多么美妙的真理!可是世人哪里能了解到这种微妙的佛法,甚至一般人往往误会,以为“色”是颜色的色,情色的色,不禁为千古的真理受人委屈、误解而良深浩叹。

空,是因缘的意义,是宇宙万物的真相,我们常把宇宙间的万物在假相上分别,没有在内容真理上去探究,所以就不了解“空”义。

例如一张桌子,你认为是桌子,这是假相,它的真实样子应该是木材;假如你说它是木材,那也是假相,木材的真相是树木,是一棵大树;你了解到木材的真相是一棵大树,但大树的真相却是一粒种子;你认识了大树的真相是种子,但种子原来也是结合这宇宙间的土壤、水、阳光、空气、人工等种种的因缘和合,才能聚集宇宙万物的力量,成长为一棵大树,才能成为木材,成为桌子。

所以佛法经常讲,从一粒沙尘中可以看见宇宙世界,我从一片木材里就可以透视到,它是宇宙世界万物的力量所成的,这许多宇宙万物就是因缘。佛教为了要把这一段道理说明白,就简单地用“空”这个字来表达。

可以说,空是建设万物的意义,空有容纳万物存在的条件,空让人能生存,空让人能富有。空,我们应该去歌颂,不应该错认“四大皆空”对我们有什么不好,而应该肯定它对我们有利益。所谓虚空宝藏,为什么你要嫌弃呢?

生生不息循环的宇宙观佛教和世间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宗教往往把宇宙解释成直线的,从这里到那里就没有了;而佛教的宇宙观是圆形的、是循环的;讲时间是无始终,讲空间是无内外,这种美妙无比、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人生,给予人间多少的希望、多少的未来。为什么不接受这种教化,而要丑化真理呢?

如同季节有春、夏、秋、冬的更迭,冬天不是结束,冬天过后,春天就会来临;万物有成、住、坏、空的循环,空不是没有,此处房子倒了,有了空间,又可以重建大楼;生命有老、病、死、生的轮回,死了也不会空,就好像时辰钟,从一走到十二,又重新轮转。既然因缘是循环、是圆形的;那么空、虚空,应该是虚空无尽、无限啊!这就是空、缘的道理。

当然,“空”是因缘,这个道理也不是那么容易懂,因为那是佛陀千辛万苦悟到的真理,不是用有限的语言可以道尽,于是,空间便成为了解空义的方便。

我们常说,你有多少的能源,就能拥有多少的空间。现在许多人以拥有一栋大楼的空间为富豪,也有的人拥有良田万顷,就自认为是拥有很大空间的富翁。其实,所谓“心中无事一床宽,心中有事三界窄”,你心中能包容万物,就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甚至像出家人“处处无家处处家”,看似身无长物,实则富有三千大千世界。反之,如果你心胸狭隘,即使富甲一方,坐拥金山,也形同被财富囚禁的奴隶,甚至患得患失,人生无意义可言,虽富犹贫,故被讥为“富有的穷人”。所以,贫穷也是空,只是他的空间太小。

由此可知,空,有积极的意义;空,有成就万物的功能;空,等于我们的泉源活水,在虚空中畅游,那不是多美妙的人生吗?假如能把“空”从积极面去给人了解,世人还会对“空”有误会吗?

以佛学专家们所解释的“空”义,固然是因缘成就,另外的意义还有事待理成、果由因生、有依空立、相由缘现、多从一有,缘能成空,万有即空。没有空,哪里能涵容万物?没有万物,空又如何体现?

我们今日的人间佛教,要把佛陀讲“空”的贡献提出来,即:“空”为我们建设了“有”。空间愈大,我们愈是富有。佛法为什么不这样的解释,而要把“空”说成“没有”,这不是让佛陀遭受误会,让佛法给人错误的认识吗?这固然是佛教被冤枉,其实更是众生严重的损失,因为不仅让人不能正确地认识真理,甚至在迷妄中还以为自己有德,而以一盲引众盲,怎不令人感到惋惜、忧心呢?

在过去,佛教让人很害怕的,就是因为一直讲“世间无常,人生苦短”。其实,无常对于我们的人生有更美妙的关系,对于人间的贡献更具无限的意义。因为世间无常,就有我改变的时间,就有我改变的空间。我们在人间的生活起居,甚至未来理想,都因为无常而可以进行改良,可以设法变好。无常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其实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

例如:假使我贫穷,因为无常,我可以透过辛勤努力,转贫为富。我们看到世间上许多的学子,因为辛勤苦读而飞黄腾达,拥有荣华富贵;我们也看到很多青年,因为辛勤工作而得到主管的赏识,一直给予提拔升迁,甚至后来成为大企业家、大富豪。

世间,是无常的,所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残冬的岁月,不是长久的,它会短暂地停留,然后离开,换来春暖夏凉的气候,让人享受春天的百花开放,夏天的河流潺潺。这里太冷了,我可以到那里避寒;这里太热了,我可以到避暑山庄。因为无常,所以诸法不是定型的,是变化的;我们在无常变化里得到多少的利益,还有什么不能满足吗?

感谢无常珍惜一切因缘世间有生灭相续的现象,如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冷暖的变化、白天黑夜的轮转,这些都是无常带给人间不同的美景。因为无常,大自然显得多彩多姿,人间也充满奋斗的力量。因此,我们不要害怕无常,应该感谢无常让我们的人生有更美好的远景,让我们的事业有更高的发展空间。

对于无常,你若是从坏的上面想,它便是坏的,但是无常也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比方说:我虽然贫穷,只要努力奋斗、广结善缘,就会有所成就;我有钱了,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我虽然愚笨,只要我勤于读书,可能慢慢会开窍,因为勤能补拙。如果穷、笨都不能改变,成为定型,就注定穷困一生一世,人生就没有奋斗的目标了。

因为人生无常,法无定法,只要我们肯得修正、改善自己的行为,努力奋发,自然就能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因此,无常,让人珍惜拥有;无常,让人珍惜因缘;无常,让人珍惜关系。

感谢世间的无常,让我们知道世事不会恒久,所以要加速勇猛精进;让我们知道时间的宝贵,所以要珍惜寸阴如金;让我们知道空间的可贵,所以要重视环保、重视山河大地。春花秋月,多么美丽的人间!即便生命有“老、病、死、生”,也会在无常里获得转机,获得更新。佛陀把他对世间实相的证知、把这许多美妙的真理告诉我们,我们若能信受奉行,其利益比什么财富都重要。

大家过去听到“无我”都很害怕,认为“我”都没有了,人生还能落脚何处。其实,这个假合的色身,又哪里能贪着?佛教的教理不是要我们否定自己,而是教我们不要私我,不要小我,不要执着一个愚痴的“我”,而应该发挥一个“真我”,追求一个大我,把“我”净化、把“我”美化、把“我”扩大、把“我”升华。所以佛教讲真如、自性、如来藏、实相、般若、法身……用种种名称告诉世人,都是为了建设人生未来的希望、未来的成就,为什么要把“无我”说成是一种消灭?

所谓“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生命都是无处不在的,虚空都在我们的心中。我,广大无边;我,无穷生命;我,会有循环,就是有老病死生,有分段生死,但是如同换衣服,这一件衣服破旧了,换一件新衣服;这一个身体朽坏了,换一个新的身体给我们居住。好比太阳下山了,明天早晨一样会再升起;日出晨光固然美丽,夕阳也无限美好,生死不都是一样吗?

在《大智度论》卷十二当中,有一段“二鬼诤尸”的故事,非常深奥,值得一说。

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旅店,不得办法,来到路边一个没有人住的小神庙,便在神龛下面权且借住一宿,打算明天再赶路。

到了半夜,忽然见到一个小鬼背了一个尸体进来,他想,糟糕!真的遇见鬼了。正在恐惧的时候,后面有一个高大的鬼跟着进来,指着矮小的鬼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干什么?”小鬼说:“这个尸体是我的啊!”大鬼说:“这是我的。”两个鬼争执这个尸体,都认为是自己的。

两个鬼正在吵架,旅人在神龛下吓得直发抖。小鬼听到了,咦?这里有一个人耶!“出来,出来,不要怕,你看这个尸体是谁搬进来的,为我们证明一下。”

这个旅人想,糟糕,我说是小鬼搬进来的,大鬼怎么会饶过我呢?我说是大鬼搬进来的,这是说谎啊!唉,看起来今天劫数难逃。人之将死,也不得说谎,于是就勇敢地说:“这个尸体,我是看到小鬼搬进来的。”

大鬼一听很生气,上前就把他右边的膀子扳下来吃下去。小鬼一看,这个人帮我说话,膀子给大鬼吃掉了,这怎么办?就把尸体右边的膀子扳下来给他接上去。大鬼还是生气,又把左边的膀子扳下来吃下去。小鬼又把尸体上左边的膀子扳下来再接上去。就这样,旅人原本的身体全都给大鬼吃了,小鬼也替这个人全部接上来,就等于现在的器官移植,让这个旅人还是身体健全。

两个鬼一阵胡闹后,呼啸而去,留下来这个旅人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看看自己,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我是谁?”

我本来是北京长安路的人、本来是纽约百老汇的人,现在给大鬼吃了,这个身体究竟是谁的呢?他忽然大悟:原来这个身体根本不是我的,那是假相,我的真如自性,是吃不了,也换不了的,这时候才发觉另外一个真我。

精神慧命历劫永生弥新“我是谁?”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来研究。难道假合的四大色身是我吗?难道数十年的岁月就是人生吗?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太渺小了。生命,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生命,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人,生而伟大,这才是我们为什么苦苦地信仰、追求的成佛之道啊!在物质的身体以外,精神慧命永生不死,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多么有意义的希望啊!

因此,“我是谁”的这个“我”,不是肉身的我,而是一个真实的我,我们要来认识、要来修证;一旦体证了无限生命的真我没有死亡,便没有恐惧,没有颠倒妄想。

由上述可知,佛陀原始的教化——苦、空、无常、无我,若从消极上去想,是可怕的;但从积极上去想,是多么可爱。人间佛教对于佛陀的本怀、真理的解释,是给予人间希望,不让人觉得那么惧怕,因为一切都是法尔自然,苦、空、无常、无我,都是对我们有所增益的。

甚至佛陀这许多对人生宇宙的解说,在日后也都持续获得科学的印证。但尽管如此,即使在佛灭二千六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佛陀证悟的内容,连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仍无法完全揭开。

例如:当初佛陀以智慧,证知世间的地球如一颗庵摩罗果,今天的地球不就是如佛陀所说,是一个圆形的状态吗?而佛陀说过这句话后的八九百年间,科学家哥白尼也提出地球是圆的观点,不过却遭受天主教会部分人士反对,并整治他,对他刑罚,直到近百年后,才有牛顿印证其学说的真实性。佛陀悟道的智慧,透过科学家的研究,慢慢地才了解到一些。我们认为,一般世间的学问想要赶上佛陀悟道的境界,恐怕还要相当的时间。

又如佛陀说“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这句话,现在科学家运用显微镜观察水的情况,不就看到许多微生物吗?在科学未发达前,谁能说出这种智慧的语言呢?而在《正法念处经》卷六五,佛陀也告诉弟子,人的身体约有八十种虫在活动,以今日的科学研究,不也发现人体内有诸多的寄生虫吗?甚至《首楞严经》卷二说:“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一多相印、大小互摄的宇宙观也被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所认同、肯定。

此外,佛教泛指宇宙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积,只有太阳系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此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大约有两千亿个太阳,宇宙里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可见宇宙无比的浩瀚深广,诚如佛陀所说。

若从小的“微尘”来说,近代物理学家把物质分解成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佛陀所说的“微尘”,又比中子更加细微。就像一根动物毛很细,毛的尖端用高倍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分,这种比一般观念所认识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乃至现代科学家发现,原子的构造有99.999999……%是空的;我们所感知的事物并不只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我们探索的方式所呈现的样子,其中心识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真正的实相有如宽广无涯、浪潮起伏不断的能量海;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体相依的……凡此都与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真空妙有”“同体共生”等主张若合符节。

契理契机说法普利世间至于佛陀说明世间万物有成、住、坏、空的循环,内心状态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其中的细节,科学上都很难有一个周全的研究结论,但是佛陀在两千六百年前,也许就已经说得那么明白,无怪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慨然兴叹,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的学科,这唯一的学科就是佛教。”而事实也证明:科学愈昌明,愈能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

佛陀说法不但契理,而且契机。他为一切众生说法,对政治家,他说为政之道在于勤政爱民;对企业家,他说经商之法要能普利世间;对社会大众,哪怕只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佛陀也耐心为其开示治家之道、为人之道。

当初,佛陀在社会上主要的活动,除了教导僧团的发展以外,其余的时间都用在行化,甚至年高八十,仍以老病之躯游走恒河两岸弘法。因此印度的南北东西各地,就是到了今天,也都还有发掘出佛陀弘化的遗迹,像祗园精舍等建设,虽然历经成、住、坏、空的变化,只剩碎瓦颓垣的遗迹,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两千六百年前一砖一瓦的历史里,感受到那时候佛陀说法的盛况,与佛陀无我利生、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