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这世界无处不美 > 慈悲行事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

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悲牵马的武将,虽是一派凶相,却满是正气。“恶”的事物,往往不是那么原始地展露在人的面前,它通常披着“善”的外衣。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双明净的心眼,去细细分辨。用正念降伏人间的烦恼,用正心降伏世间的心魔。

不能对任何恶念有宽容放纵之心,能以必要手段将其克制,才是难能的大慈悲。

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戴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一味执著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时,就一味执著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懒,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金箔布施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有一个乞丐以颤抖的手去敲荣西禅师的庵室,泫然欲泣地诉说道:“禅师!我的妻子与子女已经多日未进粒米,我尽其所能地想给他们温饱,始终不能办到,连日来的霜雪致使我的旧疾复发,现在我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小们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助我们!”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助呢?想着、想着,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替佛像涂装用的金箔对乞者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当时,座下的许多弟子都以一种惊讶的表情,看着荣西禅师的决定,不满的情绪挂在脸上,并且抗议道:“师父!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可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和悦地对弟子说道:“也许你们会对我的做法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听不懂老师的话,仍愤愤地说道:“老师!您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将钱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道:“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不服,口中喃喃说道:“把佛陀圣像的金箔送人,这是尊敬佛陀?”

荣西禅师终于大声斥责弟子们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能认识佛陀吗?”

弟子们到此时才明白荣西禅师的大慈悲,原来他的做法,是真正与佛心相契的。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就是修行慈悲积聚功德而成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要有益于众生,钱财房舍、田园宅第、身体性命,全可布施,金箔又能算得了什么?荣西禅师的行为,真正奉行了佛陀的慈悲。你不必是他的亲人,你也不必对他有什么利益,他都施与同体的慈悲。佛陀心中的众生,我们为什么为了金箔,就把他分开呢?

大雄宝殿上的三尊大佛,盘坐在绽放的铜质莲花之上。

中间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而左边的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释迦牟尼的两边站立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年长的是迦叶尊者,年轻的是阿难尊者。身披金袍,庄重威严,震撼人心。

佛光人要懂得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强信念把不当的习气扬弃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才能绍继如来弘范三界以慈悲的双手抚平自己的清净本心以般若的智能圆满他人的自在人生星云大师听闻汶川地震,便立即表示要拿出一千万元人民币救灾款。有人问,钱在哪儿?大师说,钱一定是有的,因为慈悲心一定是有的。凤凰卫视则是火速在汶川举办了一场名为“以生命的名义”的主题慈善晚会。白天,海内外知名华人前去成都宝光寺为汶川灾区祈福,晚上赶登台义演。

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唯有用合十的爱心,才能为灾区送去温暖。大地震震惊了中国,而中国人团结一心的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种一收十为社会办大学,是我几十年来的心愿,但是建设大学的经费相当庞大,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办到的,需要靠十方信施齐心完成。因此发起“佛光大学百万人兴学运动”,以会聚众人的力量,共同成就。这项运动的发起,其中有一个因缘:

有一天,筹办佛光大学的慈惠法师,提到一则经典里的故事:“不能小看一块钱的力量,一块钱有无量的功德啊!好比尼拘陀树的种子虽小,长成的大树却是枝叶繁茂,蔓生四方,每年落下的果实就有数万斛之多,种一不但收十,甚至收百、收千、收万哪!”

后来慈惠法师发起“佛光大学百万人兴学运动”,每人每月只要捐助一百块钱,连续三年。这项活动承蒙许多人的护持,至今仍持续进行。

赞助“一百块钱”办大学,将来成就的是一个硕士、一个博士,成就的是一个社会的栋梁、一个学者专家,委实是一项有益于社会人类的善事。只要有心,虽然只是一百元,其贡献却是不可计量的。

所谓“滴水虽微,可以穿石”,虽然是布施小钱,积少成多,也能成就大事;小小的善举,也能成就大功德。《杂阿含经》提到:“净信心惠施,此世及后世,随其所至处,福报常影随。”《大智度论》也提到:“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布施结缘要能持之以恒,要能心甘情愿,以欢喜心来成就好事,功德必定不可限量。

信仰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相信世间一切皆美好在一念之间信仰就是力量观音大士眉宇间温柔和善,手势千变万化,在身体周围形成一个圆。

手形纤巧,而面部就如保有弹性一般,衣纹似要随风飘动而起。

这是山西平遥一个小市县里面的千手观音雕塑,是平遥极负盛名的彩塑艺术。千手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又称千手千眼观音。每只手的手心中握有一眼,持多样法器,手手不空。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中华民族,一人有难,整个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来予之帮助。而人的一生中,也应该主动伸出一千次手,来帮助社会上各种面临困难的有缘人。

这里“千”字有无量、无边之意。观音的慈悲,拥有千人智慧,千颗赤诚心。

虔诚的心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天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对佛像的雕刻,其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并非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般若,不是脑的知识,而是心的智慧;不是从外界获取的,而是向内挖掘的。当我们被混乱的世俗之事蒙蔽了双眼;当我们站在蜘蛛网般细密的分岔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当我们分辨不清什么是嘲笑讥讽,什么是苦口箴言……

请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鸟的婉转歌声,水的川流不息,我们最初的愿望和追求。

般若的精髓就是包容,包容万物才能洞察世界,达到真正的心中万有,运用自如。

向外追求的是知识向内发掘的是般若唯有般若智能才能分别善恶判断正邪转迷为悟去染为净不做自了汉黄檗希运禅师自幼出家为僧,后来得道开悟,开创黄檗山,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位举止非常奇特的同参,两人相约一同到处参学。当他们来到一条小溪前时,正好溪水暴涨,这位同参叫黄檗禅师一起渡河。黄檗禅师道:“溪水这么急,能渡过去吗?”

同参没有回答,只是提高裤脚过河。过河时,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轻松自如,不但边走边笑,还边回头招呼黄檗:“来呀,来呀!”

黄檗禅师见状呵斥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早知你有神通,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同参被他呵斥的语言感动,尊敬赞叹:“你真是大乘法器。”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里有大乘、小乘,小乘先重自度,大乘则重度他。就像我们要到其他地方去,小车只能载少数人,大车则能载很多人。这位同参是一位小乘的圣者,见到溪水暴涨,自己渡河过去,却没有帮忙别人,所以佛教里经常批评小乘的圣者,纵然他们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修行者。因为小乘“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

有些人一入佛门,欢喜闭关,就住到山里。其实,没有先累积很多的福德因缘如何悟道?就算得道了,难道忍心让众生在生死中沉沦?希望参禅的学人能发大乘心,行菩萨道,所谓“道在众生中求”,离开了菩提心,怎么能成就无上佛道呢?

佛在何处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净土,而常寂光净土又在哪里呢?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颙境界。在常寂光净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那就是佛的世界。

明亮的院落,身披枣红袈裟的青年喇嘛们自在地席地而坐。微风徐徐拂过。

大昭寺的一个早上,热闹的辩经大会已经结束,僧人们却意犹未尽。

辩经,就是心平气和地“吵架”。这争论并不一定要有个什么结果。就如辩论赛的正反两方,观点本无对错,各自有理。但在辩论过后,会让一方去思考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经由另一方提出的观点。

而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宽广,取决于他的胸襟。坚持心中的理念,同时包容接纳他人的学说,虚怀若谷,谦虚以对,将会受益无穷。

高深的学问恢宏的志气广阔的心胸忍耐的修养是艰难人生旅程中的最大助力不重视历史的人不会有历史观一个人若没有历史就等于没有生命藏人素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足见此寺地位之尊贵。公元六四七年,松赞干布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镀金铜像修建了这座神殿。

对藏民而言,宗教渗透进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藏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朝圣。

大昭寺就是目的地。金光灿烂的大昭寺,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也不失高贵庄严。当你的生活掀起狂风暴雨,信仰会为你建起一座风雨中的屋棚,陪伴你等待雨过天晴的明天。

不要拂拭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