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文集 > 第十三章 佛教的生活学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护法信徒们,阿弥陀佛!

佛教有所谓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内容多为佛世时由弟子们提出问题,再由佛陀为大家解答,日后所结集而成,就好像是现在的座谈会。而今天和大家讲“佛教的生活学”,讲座形式不同于前两天,采用的方法是十二部经里的“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没有人发问,而由佛陀自己宣说的。

打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已经在过生活,生活了几十年,谁还会不懂得生活呢?所以我今天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生活,谈生活里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学习”。

所谓“活到老,学不了”,人从呱呱坠地以后,就得学习吃奶、学习走路、学习被爱;稍长以后,学习读书、学习交朋友;及至成年,开始学习技术、学习尊师重道等等,生命就是这样一连串学习的过程。

我有一位弟子,他得到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后,兴高采烈的回来,拿着学位证书来给我看。他说:“师父,你看!我拿到博士证书了,以后要做什么?”回想过去,他还在念书时,每次寒暑假回来,我身边的人都会说:“我们的准博士回来了!”并且鼓掌欢迎他,如今他毕业了,前来问我要做什么,我只说:“要学习做人。”

做人很难,有谓“人难做、难做人、做人难”,正因为做人难,所以更要学习。今天我就提供学习上的一些经验,贡献给大家。

第一、学习认错现在的社会,青年学子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认错”,甚至到了成年,开始有了一点学问、身份及地位,更是不轻易认错。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就要改,这不但是美德,而且自身才会进步。

佛门里常说要知惭愧,知惭愧才会认错改过。常有人会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其实是会的,只不过他骂得很有艺术。就如佛陀经常教训弟子“不知惭愧”,不知惭愧就等于儒家所说的“不知羞耻”,而惭愧心就是一种羞耻心,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例如“啊!我太胡涂了、我没有好好待你、没有热心帮助你,实在太惭愧了,对不起。”,这无非都是一种认错。

认错有什么好处?如小孩犯了错,爸爸妈妈要打的时候,小孩子只要赶快认错:“我下次不敢了。”那么父母多半就不会再打了。我常说一个故事:

有两户人家,张家经常吵架,李家却非常和睦,张家就问:“为什么你们家都不吵架呢?”李家回答:“因为你们都自认为是好人,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常吵架;我们家都自认是坏人,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所以不吵架。”张家就问:“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好人的家常会吵架,坏人的家却不吵架呢?”

李家人就说了:“你们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正是吵架的原因。举例来说,有人将茶杯摆在桌边,若是你家有人不小心弄破了,打破杯的人马上就骂:‘是谁把茶杯放在这里的?’一点都不肯承认是自己的错;而放的人也说:‘谁叫你把它弄倒的呢?’由于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都是对方,想不吵架也难。可是这发生在我们家就不是这样了,不小心打破杯子的人,会赶紧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放的人则说:‘不怪你,是我不该把它摆在桌沿。’所以,我们家的人都是自行认错,当然就不吵架。”

处世做人,首要学习认错,才不会将芝麻小事变成大事。懂得认错的家庭才会和谐,懂得认错交友才会融洽,如果真要斗嘴,也仅止于一句,否则,一来一往将永远无休无止。

甚至于父母向儿女认错,老师向学生认错,这也没有关系。过去多少的圣贤大德,之所以能做圣贤,就是他能掌握认错的好处。例如几年前,美国克林顿总统犯了一次严重的错,但是因为他肯认错,因而能获得全国民众的原谅。

我在高雄办了一所普门中学,有一位在学校任职二十年的老师,结婚后生了好几个小孩。他说:“养儿育女很难,每次吃饭的时候,小孩老嫌菜饭不好吃,父母难为啊!”我告诉他:“以后不要在孩子面前提父母很伟大,你要学习向儿女们认错。”他果真照着我的话去做,吃饭时,当儿女又嫌菜色不好,他就说:“孩子们!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没有用,没能赚很多钱,让你们吃好的、穿好的。”小儿小女一听,每个都说:“爸爸,你很伟大,饭菜好吃!”从此儿女爱挑剔的毛病就改变了。所以能认错,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么,反而显得自己很有心量。

两千多年前,印度有一位阿育王,他暴虐的性格与中国的秦始皇相似,身处的时代也差不多。他统一了全印度,每次他巡视的时候,所有的男女老少,无不扶老携幼地来欢迎,可是他却能感觉百姓们的眼光里,其实充满了仇恨。他虽然征服了他们的国度,但并没有征服人民的心,所以不是真的胜利。后来阿育王接触了佛教,开始以慈悲仁政爱护人民。所以,当他再一次巡视之时,所有人民才心悦诚服地来欢迎他,阿育王这才说:“力的征服,不是真的胜利;法的胜利,才是真的胜利。”后来阿育王成为印度史上的一位明君。

阿育王每年都举办一次斋僧大会,供养全国的高僧大德,不但请吃饭,还到每名僧人的面前礼拜,以示自己的虔诚。当他依序礼拜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小沙弥也在现场。他心想:“我今天是供养长老大德,怎么来了个小沙弥?我是王,怎能向个小孩子礼拜?可是若不礼拜,会不会被说不懂礼节;若拜了,又有失王的尊严,这该如何是好?”

于是他把沙弥带到无人之处,说道:“我是王,我向你礼拜,但是你不可以告诉别人喔!”突然间,沙弥大显神通,在钵上跳舞,甚至跳进钵里去,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然后,沙弥也附在阿育王耳边,小声地说:“大王,刚才的事太神异了,我是为了恭敬大王才这样做,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小沙弥以神通教示了阿育王,阿育王也当下惭愧地为自己的傲慢认错。

做错事、说错话,并不严重,知错改过才重要,所以圣贤不讲“无过”,而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教的戒律里,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八十条戒,在家信徒受三皈五戒、菩萨戒,若说“不犯戒”,这比较不容易,只能说戒持得较清净,细微的地方,难免做得不如法,不必过分耿耿于怀。破了戒可以忏悔,但破见就不通忏悔,这种见解上的错误比较严重。

有人一提到“戒”,就觉得很难受持,认为戒律必定是“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其实戒有自由的意思,就拿五戒来说,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财产、名节,不但自己能自由,也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再说五戒中的不杀生,主要指的是不杀人,杀人是“波罗夷”重罪,我们不可犯这个戒,至于打死老鼠、打死蟑螂,属“突吉罗”小小罪,这是可以忏悔的。受过戒的人,即使不小心打死一只老鼠,就会惊觉:“罪过,罪过,我打死老鼠了。”可是没受戒的人,或许就会说:“杀得好!”打完后还很得意地告诉旁人:“我今天打死一只老鼠,还打得挺准的咧!”二者之间,就在于有没有认错的心态。

过去我曾讲过,有学佛的人喝酒,他因喝酒所犯的罪过,要比一般没学佛的人喝酒要轻得多,怎么说呢?学佛的人,绝不会在人前喝酒,他会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喝,同时也不敢喝得烂醉如泥,喝了之后,还会忏悔地说:“惭愧,我学佛了还喝酒,实在罪过。”他有了忏悔心,罪过就轻了。若换成一般人,要不就劝酒,甚至是酗酒、醉酒,因喝酒而犯的罪过就重了。所以常忏悔认错,对我们的道德人格必能增上。

现在的年轻人,有错都会找理由。例如开会迟到了,不但不认错,还说:“才刚要出门,就来了一通电话,或朋友突然来访,又遇上下雨塞车……”死不认错的态度,令人摇头。人生若能懂得学习认错,天下必然太平无争。

第二、学习柔和明末憨山大师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一个人的性格若过于固执刚强,就会被人说:“你的心真是比石头、钢铁还要硬。”正如牙齿是硬的,老年会掉光,但是人就是死了,舌头还是存在着,因此柔软容易存在,刚强容易损坏。

几十年前,有一次发生台风,我们去救灾,看到很多砖造的瓦房都倒塌了,但是茅草搭建的房子却屹立不动,原来柔软可以耐强风,可以抵抗外力。

有一次,我集合禅堂的徒众讲话,问他们:“你们进到禅堂里面,有什么进步、有什么心得吗?”开悟很难,不过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说:“这半年,我觉得心地柔软了。”这一句话听了真叫人高兴。坐禅坐久了,就会感觉到,不必争一时之气,不必刚强,不必跟人比较,心地就会变得柔软,心胸就会比较开阔。好比稻穗成熟了,就会垂下来;杨柳枝好美,为什么?因为它柔软。

心地变柔软了,这真是修行最大的进步。如果我们的人生要进步,以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就能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憨山大师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所以不要以为钢刀快斩,其实是很容易断的。做人也是一样,要“以和为贵”。

拳头伸出去,就会失去力量;不伸出去,才能保存力量,所以凡事不要冲动,不能一点小事就跟人计较。性格急躁固执,很容易吃亏,举例来说,中国五代有一个宰相,叫做冯道,是一个性格很急躁的人,有一次人家帮他买一双鞋子,买回来一双是一千八百个铜钱,这时同事和凝也买了一双鞋子,冯道就问和凝:“你那双鞋子多少钱?”和凝举起脚来就说:“九百块!”“什么!你才买九百块,我怎么买了一千八?来人啊,把买鞋的人叫来,我要骂他一顿。”这时,和凝慢慢举起另一只脚又说了:“别急嘛!这一只也是九百块。”所以合起来也是一千八。因此,性情太过火急、粗鲁,是非常吃亏的。

交朋友时,都希望所交的知己是爱好和平的,或许有人会说:“今天这个社会,不凶一点、不狠一点会吃亏,会被人欺负啊!”不过那也是一时的,所谓“善有人欺天不欺,恶有人怕天不怕。”时间久了,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自有公论,单靠匹夫之勇、靠蛮力,不见得能一帆风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若能“只从柔处不从刚”,对我们还是很有用处的。

第三、学习生忍佛教有所谓的“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与一般的忍耐不同。所谓“生忍”,生,就是生存、生命、生活,而生命、生存、生活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忍”。忍是什么?不是你骂我,我不开口;你打我,我不还手。佛教所谓的忍是指:一、能认识:一件事情的前后因果、是非得失,都能认识清楚;二、能接受:不论是好的、坏的,都能接受,因为忍就有力量,就有智慧;三、能担当:比如你只能担当二十斤,我能担当一百斤。此外,“忍”还有能负责、能化解、能处理、能消除的意思。

比方说爸爸下班回来了,小儿子很高兴地说:“爸爸,你回来了,赶快跪下来给我当马骑。”爸爸不会不高兴,反而说:“好,赶快来骑!”因为他把儿子看成是最心爱的宝贝,所以不管什么要求都能接受、能担当,倘若换成不相干的人,哪里可能做得到呢?因此,凡事心存“与我有关”,就不觉得丢脸、不觉得可耻。

大家可以学习修行忍耐,学习生忍。学习生忍有什么好处?你能了知彼此之间的深厚因缘,好比知道父母生养的辛苦、夫妻是因为情投意合才结合的,就会懂得珍惜、忍耐。所以生活要能美满,要能顶天立地,要能与人好好交往,“忍”是做人处世的第一妙方。

有时候“讲时似悟,对境生迷”,明明知道应该要忍耐、应该要改脾气、应该不要计较,可是境界来了,对于人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是放不下。好比很多上法院打官司的人,都不是为了什么严重的事,而在于忍不下一口气。忍苦、忍难、忍饥、忍寒、忍热都不要紧,但是要忍一口气,却忍不下去。其实忍一口气又算什么呢?俗语不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寺院里供奉的佛像,有的是木头刻的,有的是水泥铸的,有的是石头雕的,甚至于是纸画的,只是过去的佛像多数是铜铸的。

有个信徒到寺庙里拜拜,每拜下去,就敲一下磬。大磬很不高兴,就向佛祖抗议:“佛祖呀!你我都是铜做的,为什么人家来拜你的时候,都给你香花果品,我不但没有分,人家还要来敲打我,太不公平了!还说什么‘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

佛祖听了就说:“大磬!你不要难过介意。当初人们将我铸成佛祖的时候,我的耳边上多了一块,他就敲呀打呀,我的鼻子多了一块,他就挖呀刻呀,我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成为佛祖的,所以大家也才愿意向我礼拜呀!像你一点忍耐力都没有,人家才轻轻敲你一下,你就‘嗡、嗡’叫,怎么给人崇拜呢?”

有首诗说:“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描写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锤百炼出深山”,自深山的矿脉,开采矿石,“烈火焚烧莫等闲”,然后运送到窑里用烈火焚烧,经过强度的熬烧后,石变成灰,才能用来粉刷墙壁。石灰“粉身碎骨都无怨”,只为“留得清白在人间”,它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间。

所以忍不是吃亏,而是一种力量、生命力;忍是一种智慧,就是我能认识、我能了解、我能明白,对于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能清清楚楚。

说到现在的管理学,好比管理钱财,除非犯了贪污,不然不会有什么很大的过失,更何况钱不会讲话,其他如管理事物,好比把桌子从这边搬到那边,桌子不会反抗,任你摆布。所以管钱、管事很容易,但是管理人就麻烦了,因为人不一定会听话。可是如果能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管人也不难,反而是管理自己的心比管理人还难。

举个例子说,大将军在战场上,发布一个命令,没有人敢不服从的,但是大将军回到家里,遇到太太河东狮吼,倒是吓得不敢动了。所以,有法治的权威,管理起来就容易。平时不讲法、不讲理,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又怎么办?这时候就只有忍让了。两个人杠起来的时候,总要有一方愿意忍让,才能平息争执。所以,能有忍让的智慧,要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第四、学习沟通沟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现今这个时代,虽然发明了很多东西,但是人文素养还是很重要,比方学习尊重,学习包容,学习和谐,学习沟通,国际之间,不要动不动就打起来,动不动就剑拔弩张。人和人之间如果能做好沟通交流,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光是发展武器科学,只会让世界战争不已,不会有和平的一天。

例如海峡两岸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沟通。但是沟通也要讲要领:谈判要双赢,要互相尊重,要皆大欢喜,要能平等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抱持着“你大我小”、“你富我穷”的心态,何愁谈不拢。

有一户人家,儿子要讨老婆,但是妈妈不赞成,还说:“如果你要娶她,以后就不要回来了。”爱情的力量很大,儿子选择了结婚,于是搬到外面住,十多年都没有回家过。这个妈妈气也不消,心想:“不回来就不回来,死了我也不管,反正我就是讨厌那个女人!”

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不要这样啦!柏林围墙都倒了,南北韩现在也互有来往,时间都过了十几年,还不把心中这道墙拆除?就让他们回来吧!”妈妈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是啊!都已经十多年了,还计较什么呢?”由于朋友的化解,就让儿媳回来团圆,所以总是要有一方先行让步。

还有一个故事。婆媳之间为什么互不兼容?因为这个男人,一来是妈妈的儿子,二来又是太太的丈夫,两个女人,一个要争儿子,一个要争丈夫,当然难以和谐了。儿子夹在中间也很为难,既要孝顺母亲,但也不能不要太太,所以就很痛苦。

有一天,儿子想出一个很高明的办法,他跟妈妈说:“妈妈,这个媳妇真不好,不过已经结婚了,也没有办法,我求你只要半年待她好一点,半年后我就叫她离开。”妈妈一听,“半年很容易过嘛!好,没有问题。”然后儿子又对太太讲:“太太,我知道你很委曲,不过我求你对妈妈好一点,只要半年,我们就搬出去住。”太太也答应了。

从此以后,妈妈为了对儿子遵守诺言,就想方法讨好媳妇、爱护媳妇;而媳妇也为了丈夫讨好婆婆。婆媳之间因此相处融洽。没想到,半年以后,婆婆反而要求儿子不要让媳妇离开,太太也要求丈夫不要离开婆婆。

一句话可以给人欢喜,也能让人生气,所以佛教说不两舌、不恶口。与亲友相处要常常互相说好话。万一有人对我不好怎么办?如果对方批评我,我也批评他;他毁谤我,我也毁谤他,如此下去,则无了时,所以要能在适当的时候讲好话、赞美他,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传到他的耳中,久而久之,对方就不再说你的坏话了,彼此之间的嫌隙、隔阂就会消除。

我的外婆是一个吃素念佛的修行人,但是很不幸,讨了一个凶恶的媳妇。常常“一哭、二闹、三上吊”。可是后来这个媳妇却改过了,怎么改的呢?有一个人跟我外婆说:“你这个媳妇是怎么怎么不好……”外婆一听就说:“你不可以这样说,我的媳妇对我很好。”外婆就开始举例媳妇的种种好处,刚好媳妇从后门走来,听到这番话,感到非常惭愧,“婆婆对我这么好,对外人都讲我的好话,唉,真惭愧!”所以,慈悲能降伏人的嗔恨心。

人与人之间沟通不良就是由于“我执”的关系。有一面盾牌,一边是白色,一边是黑色,有两个武士射箭,都射穿了这面盾牌。甲武士就说:“盾牌是白色的。”乙武士却说:“盾牌是黑色的。”两个人争执不下。后来两个人互相调换了位子,一看,其实是一边白、一边黑。因此,执著就好比是一面盾牌,立场不同,认知就会不同,所以应该常常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佛光山常有一些困难的事情,有的徒众不敢承担,于是来找我:“师父,你来帮忙好吗?”

“什么事?”

“有一个员工,做事不规矩,常常乱讲话,应该把他撤职,师父你来跟他谈谈好吗?”

我说:“好,我来。”

事后徒众问我:“师父这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到了你那里就轻而易举了?”

我不是三头六臂,可是我会赞美对方:“你来这里几年了?大家都称赞你勤劳、很有贡献,不过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工作需要做调整,这样好了,加你两个月的薪水,你再到别处找一个工作,找到工作之后再回来告诉我。”大部分的人都会欢喜地说:“感谢大师,谢谢!”

所以沟通其实不困难,只要能留给人家一条路,给人家一个机会、一个欢喜。又好比婆媳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若能“跳探戈”,彼此有进有退,两全其美,也就相安无事。

有关海峡两岸三通的问题,如果彼此有诚意,就能两面都双赢,在经济上、生意往来上,大家都有好处,大家都发财,不是很好吗?当然,沟通要有沟通的条件,比方学养要丰富,懂得举例,熟谙历史,或者举证明确,或者语言简单扼要,或者具有幽默感,或者态度诚恳,这都是沟通的基本条件。如果我执太重,老是说“我的意见”、“我认为”,一点都不让步,沟通就会发生障碍。要知道“我”以外还有别人。

有一年我在洛杉矶讲《金刚经》,我九十多岁的母亲在后台听我讲经。结束以后她就批评我:“你不会讲经耶!”我一听,就问:“我哪里讲得不好啊?”我母亲就说了:“无我相’可以,怎么能‘无人相’呢?”意思就是说,心中要有众生,心中要有大众,目中无人当然就不对了。当然,《金刚经》所谓“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另外一层的意思,不过母亲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值得思考。

一朵白色的花,对一个患有眼疾的人,或者放在显微镜下看,就不是白色的了。如果对世间认识不清,就会产生执著,佛经里的“四摄法”,其实是个沟通的好办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能摄受人,甚至可以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合伙人。例如布施:给人一句好话,让人欢喜;给人一个笑容,让人欢喜;给人一点方便,让人欢喜。

说到“同事”,以一个譬喻来说,母亲喂婴儿吃稀饭、吃麦片的时候,会先张开自己的嘴巴,让婴儿感受到母亲这份爱心,感受到彼此是一样的、是有关系的。

利行,就是给人方便、给人空间,随时随地利益他人。

而“爱语”,一天如果能写个三句、五句的爱语,一百天就有三五百句了。爱语也不能光是说“我爱你”,夫妻之间可以这样讲,但是如果对别人讲,也许人家听了不高兴,所以说话要适当得体。

有一些年轻的法师,不会称赞信徒,只会说:“你好发心布施。”难道布施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其实可以说:“你很有正见、很勤劳、很正派、谈吐很优雅、家庭很和谐、热心公益。”

过去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吴伯雄总会长提倡“三好运动”,也就是身口意清净——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这对整个社会风气帮助很大。常常把好话、赞美人的话挂在口边,说爱语,既不花钱,也不费力气。

不过,也不能随便乱称赞,人家听了会不高兴,以为在讽刺他。例如有人的脾气很大,若赞美他温和,他会觉得是在骂他,所以可以改说真可爱、性情很耿直,他也就能够接受。所以说话、做事都要让人能够接受,如此,沟通就不困难了。

第五、学习放下今天的社会,一听到“放下”两个字,就会害怕,想到要将功名放下、金钱放下、爱情放下、所有利益都放下,都放下了以后,还拥有什么呢?

其实放下不是没有,放下才能自在,放下才能解脱。该提起的时候就提起,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好比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时候就提起,不需要用的时候还提在手上,那不是很累赘吗?

有一个外道前来访问佛陀,为了增进友好,他带了两盆花。佛陀一见到他从门外进来,就说:“放下!”于是他把一个花盆放下来。佛陀又说:“放下!”他又放下另外一盆花。但是佛陀却又再说:“放下!”外道就问了:“佛陀,花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东西?”佛陀回答:“放下你的知见、放下你的执著、放下你的狐疑。”所以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贵、金钱、爱情再多,也会成为压力。

常看到许多大老板、董事长、总经理,天天玩股票会没有压力吗?他们一定不能像我们一样安心地睡觉,他整个心绪都在今天行情如何、汇率怎么样,而有很多的挂碍。很多有钱的人,都不能像平民一样生活得自由自在,每天在高楼大厦里,所看到的都是支票,不论上面写了几百万、几千万,都只不过是一张纸。反倒是小老百姓还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钞票,一百块、五百块、一千块,还比较有意思一点。

有钱未必就好。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下班回到克难的小屋,一个拿出二胡来拉,另一个开始唱歌。他家隔壁是一栋大楼,住了一位很有钱的董事长。董事长说:“那两个男女真不知道死活耶!住在那样克难的房子,还能唱歌弹琴,而我天天坐在高楼上,倒是烦恼重重!”

秘书就说:“董事长,你不喜欢烦恼吗?那你拿一百万给那对年轻的小夫妻,让他们去烦恼好了。”董事长说:“给他一百万!这太便宜他们了吧?”秘书再说:“董事长,不妨试一试嘛!”后来董事长真的给了他们一百万。

小夫妻得到一百万,欢喜得不得了。但是接下来,就想“这一百万要放在哪里呢?放到抽屉里面,不行,不安全,万一有小偷怎么办?放到枕头下面吧!可是睡觉枕头太高又不舒服。唉!到底要放到哪里去呢?”两人一整夜,就在烦恼钱应该要放哪里。到了天亮,夫妻俩就说:“我们错了,上当了,人家把烦恼给我们了。”于是他们拿着一百万去找董事长,说道:“我们要把烦恼还给你,我们不要这一百万。”

过去我受过许多人的伤害毁谤,我不去管它;也曾受过很多人的赞美,我也不太介意。不过,有一位老师赞美了我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很欣赏,想贡献给你们。

当时,我担任佛学院的院长,那位老师说:“我们的院长啊!举重若轻。”当时,多少的弘法责任要去完成,多少的房子要去盖,早晚课诵也要参加,每天人来客去,很忙啊!但是我是师父、我是院长,我也不能忙得很紧张,不能让人家看到我匆忙的样子,应该要忙得很从容,好像若无其事。所以我在忙的时候,还是悠闲的样子,即使是很重的担子,到了我这里,也变得轻而易举。

不过,大家在社会上必然有很多的压力,不论是家庭的或是职业的都有,所以对于生活上的人情是非,只有放下一点,举重若轻,才能过关。

第六、学习感动当看到好人好事,会感动吗?有的人并不会感动。比方说,有的人见到人家布施,他就说:“那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有钱却只出那么一点点!”

人家受难了、受苦了,像南亚大地震引发海啸,许多人罹难。你能不关心吗?假如换作是我,又会怎么样呢?

常有人告诉我:“慈悲心很难生起来。”那么,如何对人慈悲呢?必须人我调换。假如我是他,我受苦了,难道会不想人家对你慈悲吗?

所以说到感动,不如说人要有互动。见人做好事,我要感动;见人受苦难,我也能同情。除了别人给我感动,我也要给人家感动。例如我能说多少好话,让人家感动?我能做多少好事,让人家感动?所做所说,若不能让人感动,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给人感动,是很美的一件事,而人家给我感动,也同样很美,所以美丽的世界,就是感动的世界。我们看电影、看戏,看到某些情节,会不自禁流下眼泪,为什么?因为里面的情义让人感动啊!甚至有的人听到梵呗的清净音声,也会不自觉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举几个感动的例子。

禅堂里有很多人参禅,忽然出现了一个小偷,被人发现了,大家议论纷纷:“禅堂是多清净的地方,你怎么可以偷窃呢?”“报告堂主,开除他。”禅师点点头,应声:“喔!”可是没有开除他。后来禅堂少了东西,又是他偷的,有人就说:“开除他。”禅师又点头说:“喔!”仍然没开除。就这样他连续偷东西,全禅堂的僧人都向堂主抗议:“你再不开除他,我们统统都离开。”

禅师就说:“你们统统离开,他留下来。”‘你让我们全堂的人都离开,却把小偷留下来,岂有此理!”禅师就说:“你们都是健全的人,离开禅堂到社会上去,在哪里都能生存,而他是小偷,到了社会怎么生存呢?如果连禅堂都不能容纳他,天下之大,哪里才能容纳他呢?”

小偷虽然恶性难改,可是给禅师这么一说以后,感动得痛哭流涕,下定决心:“我不再偷窃了!”后来他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禅者。所以“感动”对自己、对别人都很受用的。

有个禅师在佛殿参禅,正好小偷进来偷东西,以为禅师在打瞌睡,就这里找、那里翻,偷完正要走,才跨出门槛,禅师出声了:“站住!”把小偷吓了一大跳。禅师说:“你拿了我的东西,拿了我的香油钱,不说一声谢谢就走吗?”小偷听了禅师的话,赶紧说了声“谢谢”,就扬长而去了。

后来这个小偷被警察捉到,自己招供说偷过禅师的钱,于是警察就把他带来问禅师:“他有偷你的钱吗?”禅师说:“没有偷啊!”警察说:“可是他自己招供说某年某月某日偷了你的香油钱。”禅师笑笑说:“那不是偷啊!是我给他的,不信你问他,他走的时候还跟我说一声‘谢谢’。”小偷听了禅师的说明,内心感动,刑期满了以后,就跟随禅师出家,成为一个很有名的禅者。所以,要常常给人一些感动。

佛光山在外办大型活动时,场外都会有一些其他寺庙的出家人站着化缘。早期的出家人化缘,都是坐着不动,任由人家随喜布施,不过,现在都是直接走到你面前要你布施。这种情况不是很好,为什么?佛教讲正派、讲清净庄严,强行索取是不正当的方法。

过去我听信徒讲过蛮有道理的一句话,他说:“真斋主不怕假和尚。”过去假和尚化缘,他会说:“你们佛光山活动办得那么大、信徒那么多,大家都帮助你们,你们有肉吃,就不能留一点汤给我们喝吗?”我想:“对的,应该留一点给人家,不要把所有的都吃尽。”

报纸曾刊载,有个小孩看到妈妈买了水果回来,他想把水果留给外出未归的家人,但因为不会写“爸爸”、“哥哥”、“姊姊”这几个字,所以就在水果上刻了他们的模样,妈妈一看,非常生气,以为小孩恶作剧,就打了他一顿,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小孩哭着说:“妈妈,我怕别人把水果吃光了,所以要给爸爸的,我就刻个爸爸的像;要给姊姊的,我就刻个姊姊的像;要给哥哥的,我就刻个哥哥的像。”妈妈一听,非常感动。

白隐禅师有一位信徒是个商人,商人的女儿和一位年轻人私下来往,怀了身孕,让商人十分生气,痛责女儿,女孩心想:“以爸爸火爆的性格,一定会把男友打死。”于是赶紧叫男友逃走。因爸爸不断追问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女孩想到爸爸平常最尊敬的就是白隐禅师,为了把事情简单化,就告诉爸爸:“小孩是我跟白隐禅师的。”

爸爸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最信仰的偶像,平时敬拜如佛祖,竟是如此畜生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商人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阴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坏和尚。

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他听女孩说了事情的经过,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商人自首。做爸爸的虽然生气,但是一听真相原来是这样,于是一家扶老携幼到寺庙里,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白隐禅师一句话也没说,就把小孩还回去了。

是非止于智者,凡事要先理清楚,才不致错怪了别人而后悔莫及。

第七、学习生存人要活下去,必须要有防御的力量,比如防范大自然所造成的灾害,又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如何学习生存呢?比方勤劳、礼貌、乐观、积极、能结缘、帮助人、说好话、有抗压力。

我小的时候,虽然家里三餐不继,但是我很欢喜做家事,协助打扫、洗碗,那时候虽然还很小,但是我自信将来会有办法。为什么?因为我很勤劳啊!

因为家里很穷,所以有时候盛了一碗饭,舍不得吃,因为家里养的猫狗都吃不饱。于是我就让狗子跟着我走,走到大人看不到的地方,把饭倒了给它吃。那时候不只家里穷,邻居也很穷,所以家里偶尔有一点什么东西,我就把它拿出来,分给小孩子吃。虽然小时候不懂,但是也感觉自己有爱心、待人好,将来一定会有办法。

在生活里,学习待人好,人家自然待我好;学习勤劳,自然会有收成;学习慈悲,就会有回报。我一生都觉得自己很富有,即使自己没有的,我也不计较;看到人有,我也很欢喜,不会多心害人。

我来台湾五十六年,开始的几十年都是给人欺负、给人伤害,但是我从来没有想找他们算账,也从来没有报复的心态。我都忍耐了下来,忍一次就是生死一次,千生万死才会找到一个生存的机会。

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生存。为了生存,我要维护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不但对自己有利,也让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一种孝亲、和谐家庭的行为。为了生存,我要学习勤劳、学习积极、学习待人的礼貌,大家才能接受我。为了生存,金钱的处理、爱情的处理、生活的处理、做人处事等,都要有方法,所谓“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要能“民心之所向”,才会安全;个人也是一样,要让人家接受我们,才容易生存。

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让人愿意接受你,所以彼此相处的因缘很重要。倘若所行所做,都不被人接受,生存就有障碍了。如何顺利的生存?正如人人都希望凡事顺遂如意,但是你有给人顺利、给人如意吗?你有改善自己吗?因此,要在世间上生存,必须先得到别人的欢喜、别人的认同、获得别人的欣赏,必然能获得自在。

第八、学习灵巧大家灵巧吗?当然,有的人会说“我很灵巧”,有的人就说“我比较迟钝”,但是灵巧是可以学习的。有的人与生俱来就灵巧,但是后天的学习也很重要。只要你注意听、注意揣摩、用心思维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久而久之,熟练了,自然就灵巧。倘若不注意听,做事漫不经心,自以为是老大,老是“我以为、我认为……”则永远学不会。

什么叫灵巧?我举一个禅宗公案。

有二座寺庙,分别在东街、西街,每天都派沙弥出来买菜,两个沙弥经常在市场门口相遇。东街寺庙的沙弥比较不灵巧,西街寺庙的沙弥比较灵巧。见了面,东寺沙弥就问西寺沙弥:“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回答:“我的腿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沙弥一听,不知如何再问,回去告诉了师父,师父说:“笨,你可以问:‘假如没有腿,你要跑到哪里去?’这不就有禅机了吗?”

第二天,他们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沙弥又问西寺沙弥:“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就说了:“风吹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沙弥一听:“糟糕,答案变了!”回去后又告诉师父,师父就说:“你好笨喔!你就继续问:‘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

第三天,两个沙弥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沙弥再问西寺沙弥:“请问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回答了:“我要到市场买菜去啊!”东寺沙弥一听,心中茫然。

禅门讲究灵巧、随机应变,穷则变、变则通,缺少了灵巧,就不容易应变。

据说民国初年,有一个静普老和尚,为人很幽默,他的寺庙里常常收些江洋大盗、土匪来出家,但是他却能相安无事,实在是领导有方!有一次,他带着信徒在寺院里参观,那时有个徒弟受不了诱惑,买了牛肉干,正偷偷地吃,吃到一半,突然看见静普老和尚和信徒走来,一慌之下,把牛肉干掉在地上。静普老和尚一看是牛肉干,远远地就说:“你掉下来的大头菜,还不把它拿走!”一句话就解决了当时的困窘。

后来他又带信徒到禅堂参观,禅堂里一片寂静,大家正在打坐,老和尚指着禅堂里的人,幽默地说:“这里面的人都是我管的,他们都很听我的话。”这时候,维那师不清楚外面到底是谁在讲话,就说:“哪一个那么大胆,讲话那么大声?”静普老和尚一听,话锋一转,笑着对信徒说:“大家都听我的话,就只有他一个人能管我。”

所以,人要有幽默感、要有灵巧,这是可以学习的。

除了这八项学习,另外要告诉大家:

一、在物质上,要学习简朴。

人要依靠物质来生活,但是在物质的生活上,要能学习简单、朴素。

二、在生活上,要学习技能。

生活上要学习很多技能,学习一点专长是生存的要领。比方会煮饭、会炒菜、会泡茶,不管是男人女人都要学会,所谓“家财万贯,不如一技随身”。

三、在语言上,要学习幽默。

语言如香水,又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让人听了很欢喜。有一个女孩子,三十多岁了还不嫁人,妈妈就来找我,说道:“师父,你鼓励她出家好了。”我说:“这个不行,出家怎么能用叫的?”我就对小姐说:“小姐啊!怎么不嫁人呢?”她就说:“唉!现在男人都没有幽默感。”过去女孩子要嫁人,都是看男方的家世如何,有钱没钱,身体好不好,学问怎么样,现在不是,要有幽默感。

所以,男士们不要自以为赚钱回家就很了不起,钱财不一定能带给家庭幸福,幽默感才能让满室生春。

四、在做人上,要学习艺术。

有艺术才美,才有气质,才会受人欢迎。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做人。我认为,做人要学习艺术,才能过一个有艺术、升华的人生。

五、在处事上,要学习低调。

处事要圆融、谦虚、含蓄。禅门里有许多公案都是不说破的,为的就是留一点余地、留一点空间让人想一想。

六、在工作上,要学习勤劳。

人在工作上要学习勤劳、学习诚实。有一句话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人如果不勤劳、不努力,就不会有进步。所以,佛教讲发愿,有愿,就会勤劳,就会有力量驱策你向上。

七、在志趣上,学习奋起。

学习飞扬,就是学习乐观。人要有志趣、要有志愿。志愿不是凭空妄想的,志愿是要能实践的。在志趣上,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奋起、学习飞扬、学习扩大、学习发展,如此,人生才会有生命力。

八、在学佛上,要学习发心。

发心吃饭,饭一定吃得饱;发心睡觉,觉一定睡得甜蜜;发心做事,事就会做得好;发心写文章,文章就能写得好。“发心”两个字很微妙,心如地,心如田,要去开发才能种植,才能长五谷,你开发它,地上才能起高楼就像海埔新生地、山坡地不就是开发出来的吗?我们心内有许多宝藏,但是要靠我们发心才能采取。

人生要学习的有很多,活到老,学不了啊!就如我有很多徒弟得到博士、硕士学位,一到我面前,说起话来都奋起飞扬:“啊!师父……”我就专心地听他们讲,我也是在跟他们学习,因此我们师徒之间的相处,比亲人更加友好,我虽然快八十岁了,可是和徒弟们没有代沟,我们是“三分师徒,七分道友”,这让我可以察纳雅言,广集众议。

因此,为人父母者,若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则子女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长的喜悦;为人师长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涵养,则弟子不仅是自己的晚辈,更是自己的同参,可以互切互磋;为人长官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担苦乐;夫妻之间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观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能做到“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缘分,是多么美妙!

这三天,我分别以“生命”、“生死”及“生活”为主题,作为讲座之内容,我将之总结如下: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

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间佛教的“行解”可以用“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来涵盖。

它们像“鼎足三立”缺一不可。有了宝贵的生命,要善用它,让它发挥光热,利益社会大众,善用生命,那么生活即能安乐富有,面临生死的关头,也就无所畏惧了。

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