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火热的年代 > 第354章

【43看书】手机阅读网址 m.43kanshu.com 喜欢就分享一下

只不过让这些立宪派绅商没有料到的是,日本人居然先败了一仗。虽说大多数立宪派人士觉得革命委员会不过是侥幸得胜,等到日本人把国内的大军调动过来,革命委员会终究还是要失败的。毕竟日俄战争结束了还不到6年,他们还记得比革命军看起来更强大的俄国人是怎么被日本人打的节节败退的。

只是这些自诩为了解国际形势的立宪派人士却忘记了一件事,在日本人的大军卷土重来之前,革命委员会还是可以借助这场胜利稳定住民心的。而凭借着民众的支持,革命委员会对付起他们并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在革命委员会没有战胜日本人之前,即便他们赶跑了黑龙江、吉林两地的满清统治力量,但是在乡村和边远县城内,说话算数的还是各地的地主和绅商。甚至于像长春和吉林省城这样的大城市,立宪派也依然牢牢的掌握着基层的权力。

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士绅地主天然拥有的权力,也即所谓的皇权不下乡。随着清末内忧外患的频频爆发,这些地方绅商地主的权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开始有所增强了。南方革命党人闹的风起云涌的,未尝不是借助了各地士绅自治权同皇权对抗的空子。

但是这种地方绅权自治也是有着局限性的,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势的政权。这种割据式的地方自治政治,实质上就是关起门来称大王,我的底盘我做主。大家联合起来抵抗一下没有基层组织的朝廷还行,但是遇到了革命委员会这种既有基层组织又有强大军队的强势政权,那么对抗失败之后就会软弱下来了。

只要革命委员会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那么这些绅商们就会选择妥协,丢出一批替罪羔羊给革命委员会泄愤,然后沉默到革命委员会露出虚弱的时刻再变脸。

就好比现在,之前在梁廷栋面前还袒护着那些长春议事会友人的委员们,站在吴川面前时则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同赵学成等人和长春议事会绝无任何关系,他们始终都会站在中央这边对抗那些试图颠覆革命的阴谋集团。

而吴川也对这些委员们表现的极为和蔼,表示自己从没有怀疑过他们,而中央也绝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没有颠覆革命行动的地方名流也一并牵连进去。吴川的和颜悦色大大的安定了委员们的人心,让他们觉得总算是雨过天晴了。

见过了长春革命委员会的委员们之后,接下来吴川接见的便是吉长地区和长春地区的民政长官了。和委员们交谈时多为务虚内容不同,和这些地方民政长官的谈话,吴川显然要认真的多,谈论的内容也相当的实际,有时甚至要求这些官员把详细的数据也汇报出来。

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吉长专员孟宪彝、长春市长何厚琦颇有些不太适应,毕竟这么较真的上官在前清可极为少见,这核查数据一般可是师爷们的工作。不过这两位能够被留任下来,除了贪恋官位之外,还是有些本事的。

虽然吴川问的仔细,但是他们却还是一一答复了出来,除了几处不大重要的数据,基本都能给吴川一个交代。

吴川听完之后两人的汇报之后神情倒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孟专员和何市长的汇报,我对于吉长地区和长春市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也就是说,现在以大黑山为界,直到四平的以西地区,包括郑家屯都归于吉长地署管理;大黑山以东则归吉林省城和梅河口两地管理。

大黑山以东地区还好,因为多是山林地带,涉及到交战区的人口并不多。但是大黑山以西这块平原丘陵地带,最前线东西宽70多公里,南北纵深近百公里的三角区域内,现在起码居住着将近2、30万人口。那么我想知道,从四平到公主岭的主要交战区居住着多少人?必须要迁移的人口是多少?”

孟宪彝低下头心算了一阵后说道:“这块地区居住的人口7、8万人肯定是有的,我们已经迁移了铁路沿线1万7千余居民。如果军方认为这片地区今后会成为不适合平民居住的主要战场,那么大约还要迁移2、3万居民。

不过光靠吉长地署和长春市的力量,我们肯定安置不下这么多平民。我们缺乏安置这么多人过冬的房屋、燃料和经费,而且到了来年春天战争还无法结束的话,那么这些被强制迁移的百姓就无法回去耕作,他们来年的生活就会成为另外一个问题。我担心许多人考虑到这一点,恐怕是不会服从政府的命令离开自己的家园的。”

吴川思考了片刻之后,便对着身边的梁廷栋问道:“如果把这些迁移出来的劳动力暂时雇佣下来,让他们参与军需基地和后勤道路的建设,你这边可以消化多少人?”

梁廷栋想了想说道:“想要在冬季进行土建施工,就需要极为完善的后勤保障,否则很容易出现冻伤事故。我们最多也就再吸收5000壮劳力,再多恐怕后勤就难以支持了。”

吴川沉默了片刻便向着众人发问道:“那么你们可有什么想法安置这些外迁人口吗?”

在短时间内要安排这么多迁移人口,还有可能明年开春都无法遣回原籍,一时就让房间内的几人踌躇了起来。倒是吉长专员孟宪彝瞧着吴川一脸心平气和的样子,觉得这位年轻的主席大约是在考一考他们的办事能力,不免就大着胆子说道:“其实我倒是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当不当说。”

吴川抬头看了看他,不由微笑着说道:“孟专员不必这么谨小慎微,现在是关起门来讨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没什么不能说的。革命委员会内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下,你要是有什么办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虽说心里知道吴川这话未必有多少是真心话,但孟宪彝心头上的悬着的石头却放了下来。在他看来,革命委员会起码有一样事是胜过朝廷的,那就是讨论事情的时候就管讨论事情,而不必多花心思去揣摩上官的心思,这起码能让下面的人多说几句真话。

孟宪彝稳住了心神之后便说道:“眼下这些需要迁移的人员,大多是铁路两侧开发的较好的村镇。根据下官…哦,是本人的调查。这些被迁移的人口基本可分为如下几类,铁路工人、手工业者、商人、地主和农民。

前四类人员加起来也不到总迁移人口的20%,所以主要还在于那些农民是否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且铁路工人、手工业者、商人也正是对长春城市扩充有益的人口,只要分给住宅地和工作就能将他们大致安定下来。

真正不愿意离开家园的,其实还是地主和农民。但是在战争的威胁下,地主还是愿意服从于革命委员会的命令离开家园的,只要我们能够购买下他们的储存粮食,并帮助他们在城市里安居下来。他们有足够的积蓄生活到战争结束,自然不会反抗迁移的命令。

至于农民就比较麻烦一些,虽说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土地,多数人家拥有的土地为3-4垧地,少数人家的土地或是比这个标准多,又或则比其少,但是多者不会超过15垧地,少者不会少于1垧地。这些人家的生活水准,也就是从勉强温饱到吃喝不愁的水准。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无多少积蓄,一旦离开了土地就会陷入到赤贫的状况,所以他们也是最难以放弃土地迁移的人群。如果我们想要他们接受革命委员会的命令迁移到后方来,就要想办法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这些人遗留在战区的土地和房屋该怎么处理;第二个就是迁移到后方后,如何让他们维持住自己的生活。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可以让当地的地主对这些土地、房屋进行收购,革命委员会居中监督防止地主们压低价格。但是第二个问题么…”

看到孟宪彝突然住口小心翼翼的看着自己,吴川神情不变的说道:“孟专员请继续说下去,我也很想知道,这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

孟宪彝眨了眨眼后说道:“我之前拜读了主席对于农业方面的一篇文章,主席似乎有意清理那些占了土地却不肯开荒只等地价升值的拓荒户,又打算以强制编户的合作社取代现在自由拓荒的单干户。

我以为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在长春地区进行试验一下主席的政策。据我所知,长春北面地区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吴川这才认真的打量了一眼面前这位前清留下的官吏,肯下功夫去调查治下百姓状况,又能花时间阅读自己的文章,虽说有拍自己马屁的嫌疑,但也算是难得肯做事的官僚了。

【43看书】手机阅读网址 m.43kanshu.com 喜欢就分享一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