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猎明 > 名护屋-20

【43看书】提醒书友谨记:本站网址: www.43kanshu.com 一秒记住、永不丢失!

一听到“许仪后”三个字,唐卫轩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看来,自己想的没有错!这许三官和那许仪后,的确有联系!

望着听到“许仪后”三个字后,神色为之一变的唐卫轩,许三官忽然变得异常地激动,眼中立刻就有些湿润了。先是又仔仔细细上下打量了一遍唐卫轩,口中忍不住喃喃自语道:

“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军。那就不会错了……”

这时的许三官,整个人看上去,甚至比方才回想到远在大明、多年未见的亲人时,还要激动万分。待喃喃自语了几句后,口中又禁不住兴奋地念叨着:

“甚好!甚好啊……!”

看得一旁的无论是唐卫轩,还是郭国安都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待许三官终于稍稍平静下来后,只见其满面笑容地看着唐卫轩,意味深长地说道:

“唐百户,许某终于知道了,你怎么能绕过我们原定的南门,神不知鬼不觉地拐到我们的背后,突然出现在此处了……不过,当真也是好险啊……”

听到许三官这样讲,唐卫轩也是一阵惊讶。莫不是……对方猜出了自己所走的是马场那条路?那条不怎么引人注意的狭长的马场通道,是自己从李纹月处了解的。而李纹月,则是根据当初李如松提供的一张名护屋城草图。至于那张草图到底是哪里来的……难不成……

看唐卫轩没有立刻回答,许三官忍不住继续自信满满地问道:

“唐百户,你应该见过一张关于名护屋城的草图吧!”

果不其然!

唐卫轩点了点头,同时也越发地好奇,为何这许三官什么都知道?!那草图,和这许三官,还有许仪后,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见唐卫轩眉头紧皱,许三官终于道出了答案:“那图纸,就是许仪后所画。而许仪后……其实就是——在下。”

哦?!

这一番话,不仅让唐卫轩始料未及,连一旁的郭国安也是目瞪口呆,仿佛不认识身旁这位并肩多年的同胞伙伴一样。

“唉,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许三官似乎胸中满是感慨,苦笑了一下,方才娓娓说道:

“郭兄,抱歉这些年一直未曾向你提起过。其实,许三官这个名字,乃是我到倭国之后,才起的化名。而许某的原名,就是许仪后……唉,多少年,没有用过这个名字了……”许三官深深叹了口气,又转头看了看郭国安,问道:“郭兄,你还记得我委托你调查的倭国诸家大名的情报、以及倭军的主要战法、装备、兵员等情况吧?”

“嗯,”郭国安回忆了一下,点点头,“有印象。”

“当时,我已无意间提前从岛津大人那里,提前知道了太阁丰臣秀吉打算先征朝鲜、后侵大明的计划。我深知大多数大明之人对倭国知之甚少,所以,自己私下搜集了不少的倭国风土人物、诸事详情,都一一整理出来。行军打仗的事情,我不懂,所以当时才请教于你。后来,我将此信交给了均旺,委托当初来鹿儿岛港的大明商船的林绍岐,借着替其求得出港文书的机会,让其掩人耳目、暗自送均旺回到福建,将那封密信,呈交大明朝廷。当然,这封信里,也有一张关于名护屋城的草图,也是我从岛津大人那里无意中看到、而匆忙默记下来的。只是,当时我也担心,此事是否会不慎泄露,何况,朝廷也未必会轻易相信这样一封来自海外的密信。所以,我在信中用的,便是当初在大明的名字——许仪后,同时写清了我的出身,与漂泊到倭国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希望,哪怕能引起朝廷的一丝注意后,只要到我的家乡查证一下,便知道确有我这个人,让人更信服一些。只是……唉,”说到这里,许三官的眼眶也是有些湿润,“这封信由均旺交给福建总督府后,从此便石沉大海,始终未有回音。去年倭军又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而大明与朝鲜却是毫无准备。我本以为,那封信未必被朝廷留意到了,恐怕早已不知所踪,被丢在了哪个角落。失望之余,也就渐渐快淡忘了这件事。没有想到,今日唐将军知晓许仪后这个名字,必是这封信已经送到了朝廷,身为锦衣卫的唐将军才会知道。所以,许某才料想,唐将军必是借助那密信中的名护屋城草图,改由别的道路到得此处……”

许三官,也就是许仪后的这一番话说完,唐卫轩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而回想起李如松当初交待自己许仪后之事时,那略显犹豫的神情,大概也是亲眼看过了许仪后送交朝廷的那封密信的内容,这才特别嘱咐自己,可以完全信赖此人,但却绝口不能主动提及此人。李如松当时所担心的,大概也是怕暴露了此人暗中向故国送信之事,反而害了远在海外的大明忠良吧……

这时,郭国安也是终于明白了过来,但又有些好奇:

“原来如此……不过,许先生,既然有更隐秘的通道,为何开始还要叫均旺带着唐将军绕道城外、走远路呢?”

“所以,我刚才才说,真的是好险啊。”许仪后无奈地笑了笑,“郭兄你有所不知,这如今的名护屋城,和当初的那草图,还有不少不同之处。据说,前几年在筑城之时,也是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我当初默记的那张图纸,很多地方都和实际构造多有不同了。只是此城建成之后,你我身份有限,无法进内城一探究竟,我也无从知晓上面几层的具体结构。所以,保险起见,才让均旺带着唐将军绕道城外,走正好今晚由你把守负责的这个弹正外的南门……”说罢,许仪后又转头看了看唐卫轩,颇为欣慰地说道:“将军真是吉人天相。也多赖上天护佑我大明啊……”

短短的一炷香时间内,解开了如此多的疑惑,唐卫轩既觉得心中一阵轻松,又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尤其是联想到当日在开城城外抓到的那个东厂厂卫,再看一看眼前的这两个在倭国娶妻生子、甚至已经身为倭国大名所倚重的当年大明子民。按理说,谁该为这个偌大的大明朝负责、尽力,谁的爱国之心会受到理所当然的质问,答案不言而喻。

但,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有居庙堂之高,却不惜将大明的机密军情秘密送向敌国的东厂之徒;也有漂泊异国,却仍念念不忘故国,冒险送回珍贵情报的海外志士……

唐卫轩一时真不知道,这大明,到底是谁的大明……?

究竟是谁,未曾蒙受多少这个国家些许的恩典,相互的关系也已经微乎其微,但却不惜时刻惦念,冒险守护;又究竟是谁,享尽朝廷的福祉与来自百姓的供奉,本应休戚与共,尽心尽力,但却又……

唉——

唐卫轩心中不由得一声长叹……

不过,就眼下而言,这样复杂的高深问题,一时也顾不上去慢慢思索。既然已经确认了许仪后的身份,那么对其所提供的两件情报,自然也没有什么可值得怀疑得了。晋州的最新战况,既不清楚,也不受控制,只可静待消息。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那件比武之事。事关重大,实在有必要回去和老周,以及三位使节共同商议一下。

考虑到这点。虽然还有很多事情,关于倭国的方方面面,唐卫轩很想和久居倭国的许仪后、郭国安二人再一一详细请教,但眼看时间已经过了三更,唐卫轩也实在不便久留。一旦天亮,再想悄无声息地原路返回三之丸,可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为了日后之便,在三个人简单议定了今后往来互传情报的关键暗号和方式后,便互道珍重,由郭国安和许仪后将唐卫轩送到了角楼的出口处,依依惜别。

夜幕之中,只见一个轻装打扮的杂役,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弹正丸内的一处角楼。人一转身,便很快消失在了夜色之中,不见了踪影。而角楼的门口,还有两个身影,分别是侍医和倭军头目的打扮,凝望着那杂役离去的方向,似乎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待唐卫轩攀上二之丸,回身扫视时,却见那两个身影依然,站在寒风之中,依然没有挪步……

一时间,唐卫轩内心再次一阵悸动,眼眶也有些湿润。

要说许仪后和郭国安这两人,在大明也不过只是普通的百姓,既谈不上什么世受国恩,更未曾得到偌大的大明朝多少的关注,自从被倭寇掳掠至海上、下落不明后,也只剩下了官府户籍名簿上随便划下的一笔。这看似轻轻的一笔,就代表着,自此,除了亲人的思念外,他们与大明的联系已被基本割断。至于之后他们在异国的坎坷与艰辛,他们是否还或在这个世界上,于大明而言,可能甚至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反倒是在倭国的那个什么岛津家手下做得不错,看现在的样子,两个人都受到了不低于大明朝所曾给予过的优待。既然如此,唐卫轩甚至有些不太理解,他们为何还会冒着危险,来做这些本可以置之不理的事情呢……

唐卫轩突然回忆起,幼年读书的时候,曾读到过张骞出塞的事情。那是一千多年前,汉武帝为凿通西域,联络他国,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张骞一行不幸被匈奴所俘,只能被迫被扣押在了匈奴,娶匈奴女子为妻,有了家室。但张骞依然是在数年之后寻机逃走,毅然继续西行,去完成未尽的出使使命。当年只觉得,张骞之举,实不坠中华之气节、风骨。

但是如今,平心而论,唐卫轩对于可能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许仪后等人,更感到敬佩不已。毕竟,张骞是有命在身,受的是朝廷的恩惠,肩负的是接受天子诏令的使命感,荣归长安后不仅拜为大夫,更是名留史册、流传千古。其忠勇之心、凿空之行虽也值得称赞,但那却也是理所应该、当尽的本分。

而许仪后等人呢?

大明朝廷似乎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任何的指令,也没有过什么样的恩典,自然也没有人期待他们做出什么贡献,甚至根本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这样做。所求的,又是为何呢……?

他们大概也知道,如此费尽心血,即便大功告成,也不会有当年张骞那样的拜官封爵、青史之上同样也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待后人传诵。他们自己甚至也未必有机会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那,这一切,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

唐卫轩虽然一时想不明白,但两臂却不由得抬起在胸前,默默地朝着远处角楼前的那两个身影抱拳行了一礼。

也不知是否是错觉,透过朦胧的夜色,远处角楼前两个模糊的身影,似乎也随即抬起双臂,用熟悉的大明礼节,抱拳行礼……

清冷的月光,呼啸的寒风,但在唐卫轩的心里,却似乎瞬间涌出了一股炙热的暖流,激荡在胸中,久久都不忍离去……

支持:43看书,请把本站分享给你们的好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