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因我祧明 > 45.暗示潜夫议北伐

右顺门廊庑内简单的商议了一圈,诸位部院大臣们觉得放出北伐的假消息,来混淆一下试听,转变一下社会舆论,属实是一桩可以施行的计策。

其重点在于两个,一是只提议不确认,你满清派人来散布谣言,那我就自己用更加劲爆的谣言来对抗谣言。有时候,对抗谣言的最好办法还真就是谣言。在南京朝廷的公信力显然不如以前的情况下,辟谣的成本远远超过散布谣言。

二是不能由在任的官员来主动提此事,这既是出于维护政治利益小集团的目的,也是避免将来北伐不行之后,真要追责。朱由桦肯定不能背锅下台,那么提意见的这位就有下台的可能性。在座的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险,需要找个足够分量的背锅侠。

甚至都没商议,周延儒就提出了一个在座众人皆会同意的人选。这位老兄不仅是朱由桦理论上的老班底,且已经坐了好两个月冷板凳,又真的积极于国事。

陈潜夫!

原任河南巡抚,因为许定国投清,黄河防线崩溃,腹里情形全部暴露。于是裹挟着十余万军民一路逃奔去了徐州。轻弃讯地,按照明律基本就是个死,但是他带兵与时任徐州知州的王旭死守徐州,断清军一翼,所以只是罢官解职而已。

但是这位浙江名士,坚决抗清的义气还是为人所知的。在被罢官的这两个月里,陈潜夫也始终在呼吁东南士绅积极出粮出饷,抵抗满清对江南的进攻。人人都知道这位是坚定的抗清主战派,他提出北伐的意见最是恰当不过。

而且重新启用陈潜夫能向朱由桦卖好啊!

陈潜夫是朱由桦面前的老人了,此前因为犯事了,朱由桦把他罢官实际上是保护他。现在能把人再用起来,即使未来会有风险,可谁能说这不是个机会呢。朱由桦肯定乐意把陈潜夫给捎上,脱离罪官的身份。

其次就是周延儒举荐陈潜夫,还等于施恩于陈潜夫,你瞧瞧,你能再起是我老周在监国殿下面前美言的。这样一段香火情,谁知道将来有没有用。陈潜夫今年不过三十五岁,而周延儒已经五十三岁了,要是结婚早的话,这年纪足以做父子。

就当是给自己子孙留后路呗!

这个提议自然得到了朱由桦的首肯,同时又是周延儒的面子,在场的一致表示可以。不过这个事情不能声张,还是由朱由桦自己安排人手,秘密的和陈潜夫去接触。今天就想立刻把北伐的消息给爆出来已经难了,而且也显得稍微刻意。

等南京城内的谣言发酵一两天,热度上来,再直接以重磅炸弹的形势直接砸下来,保准能够得到足够的回应。

朱由桦这边在商议,暂住于鸿胪寺的满清使团,自然也不可能闲坐着。李若琳本来以为几乎被直指是个假德王的朱由桦会暴怒而起,然后痛斥两人,甚至把两人抓捕下狱。糟糕的情况想了许多,结果一概没有发生,让他长舒了一口气。

到是冯铨没想到朱由桦会这么沉得住气,但是无伤大雅。此番出使,风险与机遇并存那是肯定的。给满清新主子卖命,总不可能一点儿风险都不冒。如今的局面最好,朱由桦那模样绝对是怂了,心里慌了,完美。

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安静等待整个事件的发酵即可。冯铨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耐心相当不错。如今不过是在鸿胪寺静坐一二日而已,他相信最多两三日,受不了舆论泛滥的南京朝廷就会派出足够重量的大臣前来商议。

如果说有什么后悔的地方,钱要少了!

不应该只要粮食五十万石,白银一百万两的。冯铨估摸着宝座上的朱由桦为了坐稳那张监国大位,好顺利登基,怕是连三百万都愿意掏出来。

要是能搞出三百万回京师,想来冯铨凭此功劳,即使不能成为满清汉臣之首,也能力挫群臣,逐步掌握权柄(呵呵)。就算不能压过洪承畴这个老汉奸,把陈名夏这种新汉奸给干趴下的问题应该不大。

到时候自己一呼百应,内佐满清君王汉化,改造彼等蛮夷,指不定能够青史留名,上一上《清史》开国功臣传。配享太庙什么的更是应该的,甚至自己的画像能够挂在附飨的殿阁里,想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整个事件一如预料,在当日下午便逐渐传播至南京内外,不仅是在普通的百姓之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连文武百官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动摇。

看满清冯铨那厮,说的像模像样,难不成京师真有一个德王在?可是首辅大学士周延儒又说是在山东被掳的德王,那就不是眼下在南京的这个德王。

怎么这大明的德王和水里的乌龟王八似的,这么多!

老百姓争论的极为激烈,自然也影响到了汇聚在南京城内参加下个月恩科的四千余举人。大多数人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愤青”,既对满清向江南索要百五十万的巨额岁币感到不满,又对真假德王的问题表示疑惑。

虽然不是乱成一锅粥,却也差相仿佛。在外面给张煌言买高阁部历来文章纪录的书童小厮在外边听到许多百姓和读书人的闲话。像是书店这种地方,本来就容易讨论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