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为胜利者,尚且还有余力缓步调整内部问题的朱由桦不同。作为失败者,或者说局部失败者的多尔衮,所面对的内部挑战就剧烈多了。
黄台吉长子,战功赫赫的肃亲王豪格,携镇压陕西起义军,以及在汉中大胜大西军之威风,加上孔有德等汉族军头的投效,势力和威望上双双见超,有了和多尔衮叫板的实力。
此前因为多尔衮带领满清从关外一隅,进入关内,占据北方而获得的空前威望。在多铎和勒克德浑的两次失败之中,受到了相当的挫伤。
正在这个当口,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病逝!
好一个标准的突破口,双方立刻开始就阿巴泰的丧事规格激烈交锋。多尔衮知道这个事情的重要性,立刻表示阿巴泰为大清立过功,为大清流过血,现在去见老头努尔哈赤了,不能就这样以郡王的身份下葬。死后抬一级是必要的,可以追封为和硕敏亲王。
此事自然得到了阿巴泰之子博洛和岳乐二人的支持,另外就是李永芳、英俄尔岱等人也表示赞同。不仅要追封为亲王,还要给阿巴泰的长子尚建加封世子,以保证这个饶余郡王的爵位能够继续传承(以世子继承便可以原爵继承,非世子则降爵继承)。
豪格当然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答应,阿巴泰一派的人马,那都是多尔衮的铁杆支持者,给他们哄抬了身价,约等于提高了多尔衮的气势。
首先就是出身太差,只要是个封建王朝,就没有不讲出身的。这很好理解,阿巴泰的母亲连个姓名和生卒年都没有流传下来,即使在当下也不过是努尔哈赤坟头旁边的一个无名小坟包而已,连个响亮的封号都没有。
其次就是战功,像是努尔哈赤的第三子阿拜,尚未去世,现在居然还是一个二等镇国将军。他没有战功吗?早期创业的时候,那也是给努尔哈赤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只不过因为现在年纪大了,最近几年没有跟着打仗,所以就可以让后面的人直接超过?
当初松锦大会战的时候,阿拜驻防锦州南乳峰山,知道的都清楚南乳峰山在锦州的重要性。为黄台吉十面合围明军,也算是出了大力气的。这不是铁打的功劳?结果到现在连个贝子都不是,那凭啥功劳也就大一点的阿巴泰就追封亲王?
都是一个爹生的儿子,都是努尔哈赤的种,凭啥活着的只给一个二等镇国将军,死了的就给和硕亲王?
建立了几十年之后,满清内部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一条讲资历,摆战功的老路子。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很好理解。
不得不说,豪格的理由确实很充足,阿拜还是阿巴泰的兄长。弟弟死了就踩到活着的哥哥头上,哪有这种事。
京师城内的八旗贵胄们在得知孔有德等三顺王站队豪格,使得豪格派系一下子得到三万汉军八旗支持之后,也出现了转向的风头。
大伙儿应该懂得,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允诺的东西绝对比已经站在台上的人所承诺的要丰厚的多。多尔衮已经是摄政王了,他除非再进一步,不然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可以赏赐给麾下的人马,况且他最近还连吃败仗。
可豪格不同,陕西一战而胜,虽然陕西贫瘠,可是张献忠不穷啊。张献忠遗落在南郑的不少财富都送给了豪格,而豪格在大事上也分得清轻重,这点金银都不留着自己享乐,而是大把的撒币给那些拥护自己的人和中立派。
这大约是索尼给他出的主意,甭管谁出的吧,银子舍得花,同时豪格不是摄政王,他还有大把的提升空间,自然可以允诺给手下人的东西也有大把的提升空间。
两相对比,很显然是豪格更胜一筹!
须知黄台吉去世的时候,豪格就是伪装出一副贤明的样子,说这个皇位啊,我才薄德浅,怕是干不好的。当时就得到了不少人的翼赞,说豪格有贤君的气象。这话肯定是豪格吹得,他巴不得大伙儿推举他做皇帝呢,但是和咱们朱三一样,豪格似乎也很要脸。
既想把皇帝当了,又想把脸给挣了。结果万万没想到被完全不要脸的多尔衮给阴了,直接拥立了一把福临。
现在入了关,整个国家变大了数倍,一个几岁的孩子怎么能坐稳龙庭?依我看,还是要战功赫赫,又贤明爱人的肃王爷来坐才好!
明面上的交锋逐渐激烈,最后多尔衮一方气势不足,阿巴泰没有捞着一个和硕亲王的爵位下葬,还是以多罗饶余郡王的身份下葬。而且尚建也没有被册封为世子,自然不可能继承郡王的爵位,现下还只是一个贝子。
贝子和郡王乃至于亲王,那差别可就大了,多尔衮的势力自然出现了动摇!
此前因为不得圣旨便从湖广返回京师的阿济格,被降为郡王,因为此事,对于多尔衮就多少怀有怨怼。而且阿济格本身也有许多事情拎不清,公开勒索蒙古土默特的骡马,干预地方上面的政务。
最重要的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面,公开称呼顺治皇帝为“孺子”,算是大不敬。当时众议便觉得要废除其爵位,结果豪格站出来说了一句英王功高,罚俸即可。
好家伙!阿济格居然就这
样和豪格勾搭上了!
或者说也不能算是勾搭上了,只能是原本应该是多尔衮的支持者的阿济格,居然开始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保持中立。
之前就因为在淮南清流关和寿州之下中损失数千旗丁的多尔衮,因为阿济格的中立,一下子又失去数千旗丁的鼎力支持。于是麾下掌控的牛录,仅存不过百数,彻底失去了压制诸王贝勒的实力。
整个满清朝廷的局势,开始逐渐向有利于豪格的方向倾倒。当然豪格还没有提出什么皇位换人的说法,他只是逐渐掌握议政王大臣会议,排挤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