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直到半夜都没入睡的费尔勃格,此时才将将睡着两三个小时,便被自己的侍从武官给叫了起来。理由倒也很简单,顺着侍从的手往海面看去。
明军船队有动作!
郑军最为重要的二十条夹板大船,此时正在升帆起锚,船员水手的呼喊声不绝于耳。调动船只的这么大的动作,是没有办法瞒过赤嵌城内的费尔勃格的,所以郑芝龙也不准备偷偷摸摸的。半夜行船危险,尤其还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呢。
就白天调动水师,你赤嵌城看到了又如何?屁用没有,船都被甘辉俘虏了,想要阻止也不存在的,顶多就是干瞪眼呗。
见到明军突然大举放洋出航之后,费尔勃格先是大惊,复又大喜。他自然是想到了郑芝龙出兵的原因,还能为了啥,肯定是因为巴达维亚来援军了呗。
战战事发生两个多月,巴达维亚才来援军,这速度已经是慢了。不过援军能来,便意味着台湾总督区这下子有救啦!
可郑芝龙的人马这么多,也不知道巴达维亚开来的舰队有多少船只。希望能有二三十条船,那样的话,就能够和郑芝龙扳一扳手腕,甚至最后击破郑芝龙咯。
至于他有所惊疑的,自然是郑芝龙居然已经提前知道了荷兰海军来援的消息,提前拔营南下,这是要在海面上打伏击啊。
费尔勃格才上任台湾,虽然不是第一次来,但是他对台湾的了解其实很少。只能说才把赤嵌城以及普罗民遮城周围给了然于心,完全比不得就是在台湾起家的郑芝龙。
眼下赤嵌城外已经修筑了长壕土墙,留下万余步军守备长围,郑芝龙走的极为放心。他确实是要去打埋伏,费尔勃格猜的一点儿不错。
可你猜对了又能咋样,你能飞去给范德兰报信?
至于埋伏的地点,唤做琉球屿!
此琉球非彼琉球,大致的位置在后世的高雄外海。可能在座的有人会觉得台南就是台湾最南的地区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台南往南是高雄,高雄再往南是屏东和台东。后世里台湾有个还算著名的景点,叫做垦丁的,那地方差不多就是台湾本岛的最南端了。
所以从巴达维亚过来的荷兰海军实际上不是直达赤嵌城,而是要绕过台湾南部,再北上航行超过一百五十公里,才能抵达赤嵌城。
琉球屿恰好就在这条航道的必经之路上面,且岛上原本是没有居民的,就最近二十多年,因为东亚海上的航路太平,海盗都被郑芝龙给削平了嘛,所以便有了福建移民在此居住打鱼。
已经形成了两个小小的村落,早先就为郑芝龙所知。像是这种航道上面,可以补给淡水食物的岛屿,那是一定要标注在老郑家掌握的海图上面的。
不用说,郑芝龙的计划很明确,率兵进驻琉球屿,然后等待北上救援赤嵌城的荷兰海军开到,便突然袭击。
作为珊瑚礁形成的岛屿,琉球屿上居然有一座九十多米高的小山,可以望见很远的洋面。环岛又全都是红树林,燃料不缺。郑军只需要在山上设置瞭望哨和烽火台,就能够做到料敌于前。
唯一遗憾的就是琉球屿才开发没多久,港口就是个渔村的模样,根本无法停泊大船。兵船只能在近海落锚,但只要不刮台风,问题就不大。
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郑芝龙,在出发前写了一封上书,专门送往南京。告诉朱由桦,这仗要是打赢了,那么赤嵌城就会立刻投降。要是没打赢,那郑军的大部分实力就将被消灭在海上,到时候东亚的海上秩序会立刻洗牌,朱由桦要提前做好准备。
福建、广东、浙江沿海须得加强防备,直到郑芝龙的捷报传回。要是捷报没有送回来嘛,不光是沿海百姓了,你朱三也得自求多福咯。保不齐地方上面的海盗就会蜂起,大肆抢掠沿海,破坏朱由桦的赋税财源。
写完了上书,郑芝龙放洋,只用了大半天,便开到琉球屿。岛上的村民都是福建人,见到郑芝龙的令旗只有高兴,没有害怕的。
东亚的大海上面,“郑”就是最高的仲裁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简单的接见了一些岛上村民,郑芝龙随即赏赐给他们大米和盐巴,让他们不要捕鱼了,直接冒充渔民,驾驶小船,一路往南去搜寻荷兰海军的情况。
大船出动去巡弋,肯定会打草惊蛇,渔民的小船在海上那就是不起眼的存在。荷兰海军要是不从他们身边经过,可能都发现不了这些小渔船。有这样好的前锋哨探,不利用起来,那就不是郑芝龙了。
一众村民哪有不答应的,纷纷驾船出海,在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人的踪迹。又等了三天,出海的渔民飞速来报,说是见到荷兰的舰队了。没多久,山上的瞭望哨也升起青眼,且足有三鼓,说明敌船三十条左右,正在赶来。
开仗!
一直枕戈待旦,就吃睡在船上的郑军水师纷纷升帆起航,跟随在郑芝龙的旗舰左右,为郑芝龙击败海上的一切挑战者。
而此时的范德兰,还懵然无知,只是一门心思的往赤嵌城赶。他需要设法和赤嵌城联络上,为之后内外夹击,击败郑芝龙做准备。毕竟在范德兰的脑子里,赤嵌城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坚城,他估计这时候赤嵌城还是牢牢的掌握在荷兰的手中,而郑军已经在城下撞得头破血流,就差他亲自上去踹一脚了。
心中澎湃激昂的范德兰只是催促众船速航,对于已经出现在眼中的琉球屿并没有任何疑心。琉球屿也算是台湾海峡中的一个地标岛屿,见到了琉球屿,那说明距离赤嵌城顶多也就一天的海程了。
很可惜,他也许再也抵达不了赤嵌城了。郑军上百条大小战船,就这样从琉球屿的背面突然出现,以“t”字阵形抢到了荷兰军的上风口,令排成长队,正在前进的荷兰海军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