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吴三桂送来南京的回文,朱由桦到还真有几分稀奇。因为吴三桂几乎是拍着胸脯保证,他一定会出师洛阳,先行夹击豫西的满清三顺王之兵马,为明军主力张目。
这么做绝对是要大大的得罪满清的啊!
三顺王在襄阳死扛湖广、四川、云贵明军的猛攻,如果吴三桂抄了他们的后路,那满清在湖广和豫西的经营会在短时间之内快速崩溃。别说发挥牵制明军的作用了,让明军一路从襄阳打穿到河北都有可能。
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恶不恶满清的问题了,这是直接一刀捅在满清身上,打断满清的一条大腿啊。若是这仗最后满清赢了,硕塞一定会把吴三桂吊起来扒皮抽筋,满门都给你杀一个彻底。
等于摆明了立场,要和朱由桦干到底了?
若要说吴三桂这么识相,那朱由桦将来还真不能把人全家杀光了,顶多也就是迁移全家到南京,盖一座大大的王府,赏赐几十万亩田地,做寓公了。
毕竟吴三桂捅满清一刀的话,那对于朱由桦恢复中原,算是立下了极大地功劳。要是他当年没有打开山海关,保不准名列中兴功臣第一呢。到时候蜀王都要给他们老吴家世袭罔替,好好地供着。
一时之间,朱由桦还真看不明白……
算了,看不明白就看不明白吧,反正他只要真的肯捅三顺王一刀,这就是好事。真到了战场上,朱由桦也不可能对他全然放下防备,肯定是先驱他强攻满清。当年多尔衮就让他先和李自成干了一场,凭啥现在朱由桦不能够让他再和硕塞先干一场。
已经告了秋,朱由桦也不可能因为吴三桂这一路偏师的问题,就推辞或者更改整个做战规划。几千里的战线上面,几十万大军都在调动布置,现在说要改,那只会造成巨大的混乱。
…………………………
隆武十五年,十月二十二五日,孝陵。
朱由桦祭告太祖皇帝,兴师北伐,以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军八万骑随即跟随朱由桦舟船相继,北上中原。
何腾蛟留守南京,辅佐太子朱慈焞监国。朝廷文武大臣齐齐恭送朱由桦至江边,祈愿朱由桦旗开得胜。
诸路大军齐头并进,中路左翼李来亨很快进入开封,作为朱由桦之屏翼,做好同吴三桂夹击三顺王的准备。右翼张煌言带兵快速进入徐州,呼应山东明军,沿着运河向济宁和临清等地进发,并准备攻打山东省城济南。
统帅着八万中军的朱由桦则赶到商丘,并暂时立下大营,等候诸军的战况禀报,以及满清硕塞的反应。
毫无疑问的,最先打开局面的是受到了三面包围的豫西、湖广地方。以孔有德为首的三顺王大军,本来只是按照惯例,在秋冬季节,也就是湖广秋收之后,做好章旷会带兵前来攻打襄阳的准备。
都是老戏码了,湖广存下一点钱粮,就出兵去围一下襄阳,让三顺王的部队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日夜疲惫。这也算是兵法中的一种,长久的疲惫敌军,最终使得敌军失去战斗的欲望和士气,也属于十分有效的战术之一。
可今年大不一样了,集合了云贵远道而来的大量步勇的湖广明军这一次玩真的了。湖广水师总兵满大壮调集舟船,同满清的襄阳水师在汉水上反复争夺,完全不像是以前过来袭扰的那般。把孔有德的好女婿孙延龄一时间都给打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瞄出不对劲的孔有德立刻命令孙延龄收兵回寨,坚决不能够再同湖广水师搏战了,这要是再拼下去,处于襄阳的清军,那就没有北返的船只啦。
见清军龟缩,明军士气大振。自两广招募而来的棚民,那都是高名衡的旧部人马,在平定大西军的战斗中出了死力。此番受到朱由桦的征召,出发就领了十二万两银子的开拔费。士气高昂至极,人人都说朱皇帝豪气干云,不爱钱财,只爱效命的勇士。立下了大功,有千金万金的厚赏。
银子是笪闳亲自开的,一路送到贵州,又一两一两的发到每个士兵的手里。如此行事,将士怎么会不肯用命作战呢。
章旷随即命湖广左路总兵马进忠,湖广右路总兵郝摇旗,贵州总兵石壁,各率一万众,三面攻城,日夜摧打。
城内的三顺王已经有十年多没有见到明军这样下死力,尤其是贵州来的棚民们,头顶藤牌,手负钢刀,鼓声一响,便蛾附登城,悍不畏死。
心惊胆战之下,吴三桂偷袭洛阳的消息传来,三顺王之一耿仲明的部属当场大哗。这种消息本来就瞒不了太久,毕竟满清自己封锁消息,架不住城外的章旷让人在城下呼喊啊。
耿军的士卒家属,全都在洛阳城内,现在都成了吴三桂的阶下之囚。那哪里还有什么抵抗的心思,都只想赶紧打回洛阳,救下自己的家小人口。
军心一乱,这仗没法再打!
章旷此时命诸军减缓攻城,给以三顺王跑路的机会。未几,孔有德纵火焚城,带着数万大军,争相溃败往汉水以北,放弃湖广门户重镇襄阳。
明军夺城之后,马不停蹄,向北攻击。携带着大量家属以及辎重的三顺王大军根本走不快。走到半路上,听闻吴军偏师吴之茂进围南阳,尚可喜的部众随即哗变,丢弃大军,纷纷奔往南阳,解救自己的家口。
明军先锋随即撞上孔有德大军,双方一场会战,军心惶惶的孔有德部众大溃,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人马自相践踏,倒毙于路边的不知凡几。等到章旷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
孔有德在乱阵之中,落马被杀!
尚可喜和耿仲明则是一个往南阳去,一个带兵往洛阳去。明军随即北进南阳,尚军入城之后,拼死抵抗,毕竟他们的家小财产等,都在城内,且无有援兵和退路。
一连攻城十九日,居然无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