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 第七十九章 震动世界(上)

手机访问:m.43kanshu.com

1939年6月2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

希特勒正亢奋的在一大堆文件中忙碌着,他眉头紧锁,手臂飞舞,宛如一个凶猛的斗士一样。

虽然他个子不高,却野心万丈,是一个精力非常旺盛的人,尤其是在当前德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

在希特勒的“强力”领导下,不但逐步突破了英法强加在德国身上的《凡尔赛条约》,更是一举甩掉了自一战后破落贫穷的经济,军事力量也各种秘密措施下,得到不断扩张。

随着国力的增强,希特勒的欲望也在飞速的增长。

终于,他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国内呼风唤雨,而是将目光贪婪的盯在了德国周边的土地上。

在试探着占领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中明确规定的“非军事地带”莱茵兰后,希特勒又于去年成功的合并了奥地利。

最开始的时候,希特勒还小心试探着英法的态度,宣称这次占领“纯属象征性质”,还提出要跟邻国签定为期二十五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而当他发现,以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竟然一个屁都没敢放的时候,希特勒干脆利落的丢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就在今年2月15日,希特勒毫不犹豫的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全境。

通过这一系列经济和军事上的举措,希特勒让德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更为重要的是,在带领德国崛起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无数德国人民的支持,那些无辜的人们,还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善于发展建设祖国的伟大领袖,天真的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其实,希特勒不过是一只披着羊皮的恶狼。

他的獠牙,随着德国的崛起和英法的让步,而逐步展露出来。

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他的战争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自保,众多国家都向德国递出了橄榄枝。

例如最近,苏联就提出希望跟德国签订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远在东方的日本,也希望能够跟德国结成同盟。

希特勒看着桌上的两份文件,思索起来,他知道苏联和日本似乎是两个并不友好的国家,如果选择其中一个,那就必须放弃掉另外一个。

正在这个时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推门走了进来,他似乎很匆忙的样子,进自己的办公室,竟然都忘了先敲门。

“突发事件,苏日之间,在远东诺门罕地区发生了激烈冲突。”里宾特洛甫人还没站稳,就将手中的文件一把递了过来。

希特勒接过看了两眼,情报很简单,主要是大致的交战经过和时间,但是关于双方的胜负和伤亡,却并没有得到可靠的资料,只是附上了一份翻译过

来的《朝日新闻》。

希特勒将那份日本报纸随手扔到了办公桌上,看都没有看上一眼。

对于日军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他是一点信任也没有的,干脆懒得看了。

“没有更详细的消息了吗?”希特勒直接当面问向里宾特洛甫。

“时间太短,情报部门还在搜集。据我们的驻日大使分析,日军应该没有占据优势,因为在大使馆举办的酒宴上,日军将领似乎都不愿意提及这次战斗,只是说战事还在进行,很快会传来捷报。”

“嗯。”希特勒点了点头又陷入了思考中。

“那,关于苏联和日本的外交协定上,我们该如何答复呢?”里宾特洛甫试探着问道。

希特勒猛然抬起头来,只从牙缝里蹦出了一个字:

“拖。”

“拖?”里宾特洛甫反应极快,他知道元首这么说,一定有是有用意的。

果然,希特勒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接着说道:

“日本之前不是一直邀请我们,进行军事访问吗?”

“是。”里宾特洛甫肯定的点了点头。

“派一个军事观摩团过去,详细了解日军战力,同时搜集苏军情报。不管是《互不侵犯条约》也好,还是军事同盟也好,我们只需要选择更为强壮的那一方。”

这点倒是符合希特勒的一贯作风,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希特勒本来是跟中国国民政府交好的,他与中国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定,并计划为中国培训几十个师的德械部队。

国民革命军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36师,88师等,都是这一时期,在德国帮助下组建的。

但“七七事变”后,希特勒发现中国军队并不是日军的对手,他很快就抛弃了自己的中国伙伴,并向日本递出了橄榄枝。

对此,外长里宾特洛甫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他回答了一声“是”,转身便准备走。

没想到,身后的希特勒又叫住了他,元首只是略微沉吟了下,便坚定的开口道:

“观摩团成员名单,你和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拟订。但是,记得带上我们新组建的那支部队,他们有必要出去历练历练。”

里宾特洛甫心头一跳,作为元首的心腹之一,他当然知道元首说得是哪支部队了,那可是帝国目前最神秘,也是最先进的精锐部队,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

1939年6月2日,美国华盛顿,白宫。

罗斯福是一个不幸的人,39岁那年,一场灾难让他患上了罕见的脊髓灰质炎。

自此以后,他就成了一个双腿麻木的残疾人,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

但身残志坚的罗斯福,却为整个美国带来了幸运的经济复苏。

在经历了可怕的

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通过一系列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府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

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

在他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罗斯福众望所归,在1936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成功连任两届。

但是经济的良好发展,并不能消除掉,埋藏在罗斯福心底的那一丝阴霾。

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领导人,罗斯福已经越来越预感到战争的迫在眉睫了。

但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人们安居乐业,对大洋彼岸可能发生的战争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为此,心焦的罗斯福,曾经于1937年,中日“七七事变”后,发表过著名的“隔离演说”。

他说道:

“世界上无法无纪的传染病确实正在蔓延着。”

“当肉体传染病开始蔓延时,社会便赞成,并联合起来对患者实行隔离,不使疾病蔓延,以保护社会的健康。”

“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反对那些,正在造成国际无政府主义状态和不稳定局势的,破坏条约的行为。”

然而,即便威望强至罗斯福,也无法说服固执的美国民众们,他的演说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乃至事后,罗斯福不无后怕地说道:“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

然而,当一份关于苏日交战于诺门罕的机要文件,送至他的办公桌上时,罗斯福越发坚定了自己对战争的判断。

他看向身边的雷蒙德。莫利,说道:

“德国在欧洲蠢蠢欲动,日本又在东方虎视眈眈,看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提前做好战争准备,大力发展军火,食品,服装等跟军事相关的行业。”

雷蒙德。莫利是罗斯福的高级助手,曾经参与过《紧急银行法案》的制定,罗斯福的大部分发言稿都是莫利撰写的。

莫利还是罗斯福每天清晨都要咨询的两个“床边内阁”成员之一,另外一个就是强硬的刘易斯。道格拉斯。

可以说,从参与国家决策的角度上来看,莫利都算得上是半个美国总统。

但他擅长的是经济和治理,对于军事了解不多,听到罗斯福的话,莫利的脸上浮起了一丝担忧,他说道:

“战争真的要来了吗?”

“是的,我预感它一定会来,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即便我们身在大洋彼岸,也无法置身事外。”罗斯福坚定的

说道,他两眼直视前方,似乎在怔怔出神。

少顷,他又将目光转向了莫利,继续说道:

“你愿意跟我站在一起,在美国最艰难的时刻,支持我,帮助我吗?”

“愿意为您效劳,我将永远站在您的身边,支持您,帮助您。”莫利庄重的鞠了一躬。

…………

1939年6月2日,英国伦敦。

英国首相张伯伦正在翻看着手中的国际摘要,里面提到,在远东地区,苏日刚刚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这些愚蠢的人,为什么总喜欢用武力解决冲突?”张伯伦露出了一个担忧的表情。

他今年已经70岁了,热血、刚强、富有激情等等充满朝气的品性,早已与这位老人无关了,剩下的只是软弱、惶恐和保平安的一颗苍老之心。

早在1938年9月12日,当希特勒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时,张伯伦惊恐的失眠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惨烈伤亡似乎还历历在目,在连夜争得到法国同意后,他拖着衰老的身躯,生平第一次乘飞机抵达慕尼黑,然后又坐火车到达希特勒的别墅所在地——伯希特斯加登。

然而,傲慢的希特勒并没有按照外交礼仪去机场或火车站迎接,只是在别墅的台阶上静静等候张伯伦的“光临”,这对一国政府首脑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屈辱。

可软弱的张伯伦竟然丝毫不敢在意,在到达的当天,他就老老实实的同希特勒举行了会谈。

希特勒气势汹汹地恐吓张伯伦,说什么如果因苏台德区问题而引起冲突,他将“准备迎接任何战争……决不会后退一步”。

这让张伯伦暗暗捏了把冷汗,无论如何他也不希望跟德国开战。

所以当希特勒紧接着询问张伯伦:

“英国政府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

张伯伦当即表示赞成,同意将苏台德区从捷克斯洛伐克分离出来交给德国,并表示会把这个意见火速带回英国,争取内阁批准,并和法国磋商。

他再三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在摆足了威风以后,终于同意在“两人再次会晤前,德方暂时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然而,妥协和让步,真的能换来和平吗?

(本章完)

电脑访问:www.43kanshu.com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