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 第422章 小报告之王

手机访问:m.43kanshu.com

麦赫利斯,生于敖德萨,于1911年加入沙俄军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名沙皇列兵。

红色革命后,他于1919年参加苏联红军,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苏军旅政委、师政委和集团军政委。

后于1937年,出任苏联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当选副国防人民委员(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至1939年,麦赫利斯甚至成功入选苏共中央委员,成为苏联政府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可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他是红军中仕途最得意的人物之一,甚至比斯大林的爱将巴甫洛夫,还要混得风生水起。

就连赫鲁晓夫见了他,也得小心伺候,毕恭毕敬。(此时的赫鲁晓夫,只是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

但这辉煌的一切,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迅速终结。

而造成这一惨淡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那就是麦赫利斯的能力和性格。

从能力上讲,麦赫利斯除去坚决拥护高层决策以外,并没有相应的实干能力。

这一点,他跟贝利亚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时的贝利亚,才刚刚出任内务部长一年,根基并不是太牢固,但在苏德战争中,贝利亚表现出了惊人的工作能力和超凡的组织力,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因此,贝利亚在战争中的权职,反而更加稳固重要了。

但麦赫利斯恰恰相反,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初期,凡是交给他的重要工作,几乎无一例外的被全部搞砸,这成为他后来失势降职的重要原因。

从性格上讲,麦赫利斯又是一个斗争性极强,非常偏激固执,无法团结同僚的人。

他笃信斗争哲学,不仅针对敌人,对自己的同事也是如此。

他对党的事业不能说不忠诚,工作也非常卖力,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思维方式极端教条,往往越是努力,造成的问题越多,跟贝利亚科学周密的工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他除去对斯大林和少数高级领导人绝对服从之外,对其他人总是严肃刻板,动辄上纲上线。

麦赫利斯对与他意见不合的同事,轻者暴跳如雷,重者你死我活,至于那些犯了错误的,无论大小,落在他手里,常常连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没有。

麦赫利斯的冷酷无情,就连斯大林同志在谈到他时,也忍不住说道:“哪能把建设性事务委托给麦赫利斯,他只能毁灭、破坏、消灭,这才最适合他。”

赫鲁晓夫也曾经这样评价说:“他诚实倒是挺诚实的,但一个心眼看到的,只是到处都是‘人民敌人’,只是破坏者”。

顺应他的人,如赫鲁晓夫,苏斯洛夫等人都能飞黄腾达,跟他不合的,如彼得罗夫

,波波夫等人,就一生不得志。

因为喜欢斗争,总是抓住对方的一切缺点,积极向上打报告,麦赫利斯获得了一个奇怪的称号——“小报告之王”。

苏德战争初期,麦赫利斯曾被中央委派到西方方面军充当最高统帅部代表,结果与当时该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吵得不欢而散。

后来,中央又将他转调克里木方面军,结果又与科兹洛夫等人工作摩擦不断。

他凭借手中权力,在战斗进行时,粗暴的撤换了一批重要军事干部。

大敌当前,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破坏了方面军对战斗准备工作的领导和对部队的指挥能力。

最后,本来苏军极有可能打赢的战役彻底输掉,不但丢了刻赤半岛,克里木方面军更是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这个时候,麦赫利斯又向上面打小报告,将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咎到方面军的主要将领身上。

他的拙劣表现,就连斯大林同志都看不下去了,最高领袖严厉的回电批评麦赫利斯道:

“在克里木方面军,你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最高统帅部的负责代表,应对方面军的一切成败负责。

如果‘各种情况均说明,明天一早敌人将发起进攻’,你不去采取措施组织抗击,而只是站在一旁消极批评,那你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最后,战役失败,怒不可遏的斯大林亲自下令,解除麦赫利斯的一级集团军政委、副国防人民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之职,军衔直接连降两级,变为可怜的军级政委。

但即便如此,麦赫利斯还是没能改掉他斗争性强,喜欢打小报告的毛病。

有一次,他在向斯大林报告了前线形势后,顺便又提起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有生活作风上的问题”。

其实这个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已经成为苏军抗击德国入侵的关键指挥官,他不过是个人恋爱问题上,稍显奔放了点,就因为这点小事情,麦赫利斯都要特意向上级打报告,告小状。

苏德之间的战事,正进入生死存亡的时刻,斯大林连国家大事都操心不完,怎么可能会为了这点小事情,去查办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呢?

于是,**同志听完这则汇报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这其实已经是在为麦赫利斯留面子了,但小报告之王不甘心,执意要打击这位春风得意的将军,临走时,他再次向斯大林请示道:

“我们到底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实在是太得意了!”

斯大林烦不胜烦,直接开口反问麦赫利斯道:

“怎么办?你只能眼馋呗!”

一句话,将小报告之王,怼的哑口无言。

总得来

说,麦赫利斯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很忠诚,却又在能力和性格上,有重大缺陷的人物。

一个有重大缺陷的人物,如果只是担任基层工作建设,显然不会造成太大问题,但如果这个人物身居高位,那他身上的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但无论如何,在1939年时,麦赫利斯还是如日中天般的存在,就连刚刚上任一年的贝利亚部长,都不能不顾忌他三分。

所以,当米哈依尔跟麦赫利斯的公子—鲍里申科发生冲突后,贝利亚便将米哈依尔派往远东,以避免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至于冲突的原因,周逸龙已经从身后的叶夫根尼哪里听明白,又是一桩扯蛋事。

正是因为之前,两人一同追求,周逸龙身边的这位性感美女—达莉娅造成的。

听叶夫根尼的意思,米哈依尔当时好像用啤酒瓶,给鲍里申科的脑袋开了瓢。

周逸龙有点头疼的摸了摸额头,这个该死的米哈依尔,到底留下了多少黑锅,来给劳资背啊…………

(本章完)

电脑访问:www.43kanshu.com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