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 第433章 开会(上)

手机访问:m.43kanshu.com

布琼尼元帅用欣赏的语气说道:

“你在远东表现很不错,对坦克战术运用娴熟,大有我们骑兵军的传统风采!”

听到这话,周逸龙明白,元帅果然还是心系骑兵,坦克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在他老人家看来,还是延续的骑兵功劳。

周逸龙灵机一动,干脆顺着元帅的话,挺胸答道:

“元帅英明!坦克性能优越,战力强大,必将成为我军的新锐铁骑!”

“哈哈哈!”听到周逸龙的话,布琼尼仰天大笑起来。

这年轻人有意思,在开国元帅面前不但从容镇定,竟还能顺着自己的话往上爬,暗示坦克取代骑兵,是发展的必然。

布琼尼再次重重的拍了拍周逸龙肩头,赞许道:

“很好,年轻人就是要有这股干劲!很期待你在会议上的表现!”

几句话简单说完,紧接着,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也主动上前跟布琼尼寒暄。

看得出来,大家虽然在装甲兵建设问题上有些分歧,但都是对事不对人,平时关系还不错的样子。

很快,随着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到场,会议即将正式开始。

大家依次鱼贯进入会议室,并按照座位上事先排好的姓名一一入座。

周逸龙注意到,会议桌是一个很大的椭圆形,即便容纳几十人,也丝毫不会觉得拥挤。

布琼尼元帅坐在左首第一个位子上,紧挨着他的,是一些佩戴骑兵领章的将军们,其中有个刀疤脸大个非常显眼。

伏罗希洛夫元帅坐在右首第一个位子上,紧挨着他的是巴甫洛夫将军,然后是朱可夫将军。

让周逸龙倍感意外的是,挨着朱可夫的位子上,竟然写着自己的名字。

我的位子有这么靠前?

就在周逸龙诧异的四处张望时,巴甫洛夫悄悄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周逸龙大致猜想到,这很肯能跟自己在远东的实战经验有关。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周逸龙的屁股才刚刚坐下,他身旁的位子上,也很快也坐下了一个英俊的中年将领,这位将领热切的伸出手来,向周逸龙问候道:

“你好!科涅夫,我们刚刚见过!”

…………

好吧,一边是朱可夫,一边是科涅夫,二战苏军三驾马车到了两架,就差一个罗科索夫斯基了。

说起这位科涅夫,真是一位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

他最先加入红军时,干得就是政委工作,从工农战斗支队政委,一直干到了师政委。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伏罗希洛夫元帅,元帅对科涅夫的军事指挥潜力感到十分惊讶,建议科涅夫改任军事指挥员。

于是,科涅

夫在1926年进入了红军军事学院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学习,并在毕业后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师。

以红军早期的情况来看,多数政工人员都是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的,像科涅夫这种,算得上是极少见的人才。

就因为少见,让当时主导军事工作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对这位政工转指挥的军官非常不感冒,以为科涅夫也不过是泛泛之辈,在看过他的履历后,就把他降级当了步兵团长。

倒霉的科涅夫,在团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5年,一直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去世,他才得到了快速晋升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段独特的经历,让科涅夫对于同样政委出身,却能在战场上独自领军,并大放异彩的周逸龙大生好感,丝毫不掩饰他眼中的惺惺相惜之情。

两人套了几句近乎,关系倒是飞速升温。就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被再次打开。

一位年近六十,却腰杆笔直、斗志昂扬的老人,带着前所未有的空前气势和无与伦比的强烈自信心,向着会议桌的正中央走去。

这是一个天生自带强大气场的人物,强大到就算意志低迷的人,只要看到他威武的身影,都能从他身上,瞬间获得坚定的斗志和信心。

就连刚刚气势惊人的布琼尼元帅,在这位老人的耀眼光芒下,都显得低调恭谨了许多。

不愧是经历过众多风雨,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强大领袖,如同在战场上经历过奋勇厮杀的将军一样,这种气势,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学习来的,周逸龙在心中暗暗感叹道。

来人正是,苏共中央**——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径直走到会议桌的上首正中央,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周逸龙总觉得领袖同志的目光,在刹那间扫过了自己一眼。

斯大林利落挥手,示意大家入座,随即开门见山道:

“同志们,今天请大家过来,只有一件事。即讨论,我军是否有重建机械化军的必要!

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定的头等大事,请大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下面,请布琼尼元帅首先发言!”

周逸龙听的心头一震,这领袖作风真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没有半点客套话,上来就直奔主题。

要知道,上辈子就算开个公司例会,领导都要为考勤迟到的事情,先讲上半个多时辰。

想来也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如果每次开会都要先讲上一通场面话,那晚上就不用睡觉了。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随着斯大林的话音落下,布琼尼元帅挺身而起,将军人的果断发挥到淋淋尽致,他直陈厉害道:

我认为,我军现行的装甲兵发展思路,是合理的。

众所周知,坦克作为一种新兴事务,在实战中表现并不算出色,性能也不够稳定。

从能力上讲,在西班牙战争中,t—26坦克根本无法独自承担进攻坚固阵地的重任,而这一点,在诺门罕战役中也得到了印证。

没有大量步兵和炮兵等兵种的协同,在进攻日军渡口的战斗中,我装甲11旅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但骑兵不同,马匹可以运载大量步兵,牵引大量火炮,在配以坦克支援,即可发挥强大战力。

另外,从稳定性上讲,坦克的机械故障率极高。根据统计,仅在诺门罕战役中,我军就有超过20%的坦克损失,是因为机械故障造成的。

如此不稳定的发挥,使得坦克根本无法作为独立的突击力量使用。

因此,将坦克分散成旅和营,配属在骑兵部队中,形成以骑兵为主的战略突击力量,才是我军建设发展的最好发展思路。”

布琼尼一席话说完,立刻得到了许多观念偏传统的将领大力支持。

就连周逸龙也听得频频点头,其实苏军早就在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了建立机动突击集团的思想,即大纵深理论。

在这个大原则上,布琼尼和朱可夫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大家观念的主要差异,则是集中在机动突击集团,到底应该用骑兵为主来建立,还是应该以坦克为主来建立。

红色战神名不虚传,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坦克目前存在的几个尖锐问题。

因为没有机械化车辆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导致坦克缺乏攻坚和协同能力,至于稳定性,也是不尽人意。

现在才1939年,坦克性能孱弱和机械故障频发,是所有研发坦克的国家,都要面对的头疼问题,就算先进发达的德国,英国和美国也不例外。

在诺门罕,因为高强度作战和远距离机动,苏军的确有大量坦克出现故障趴窝,尤其是重型坦克。

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作为一战才出现的新兴事务,坦克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自身的技术积累。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技术渐渐成熟,那些战力强大又性能稳定的钢铁巨兽,就会一一问世。

当然,这一切,都是周逸龙作为后世人能够提前看到的,而布琼尼处在这个年代,受制于时代限制,能有如此眼光,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布琼尼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观点后,斯大林便将眼光看向了会议桌的另一侧:

“伏罗希洛夫元帅,您认为呢?”

伏罗希洛夫看了看对面的布琼尼,又瞟了眼坐在他下首,蠢蠢欲动的

巴甫洛夫和朱可夫,略微斟酌了下,开口道:

“过去革命战争的经验表明,骑兵部队一直是我军最主要最优秀的突击集群。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坦克兴起后,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具备较大的战争潜力。

至于它能力究竟如何,我建议,我们也可以多听听,最近指挥坦克参与过大量实战的同志们发言。”

伏罗希洛夫这番话几乎没有明确观点,在将骑兵和坦克各自吹捧一番后,又将发言的皮球,踢给了巴甫洛夫、朱可夫和周逸龙等人。

巴甫洛夫一看皮球这么快就踢到自己这里,顿时大为头痛,悄悄向周逸龙递了个求助的眼神。

周逸龙刚刚准备起身,一旁脾气耿直的朱可夫却先他一步,“嗖”的一下站了起来。

(本章完)

电脑访问:www.43kanshu.com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