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堡村这些年太难了,难到成了县城出了名了穷村子,就连村里的大小伙子都很难说到媳妇儿。
媒婆说,人家一听到是三堡村这个穷的叮当响的村子,人家姑娘家都直摇头,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到三堡村来。
“根旺叔,你们刚才说到没有食品厂能帮忙加工罐头这件事,我觉得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江芃芃道,“县里的食品厂倒闭了就倒闭了呗,也没人规定我们县里就只能有那一家食品厂对吧?既然村里有这个需求,为什么村里自己不办一个食品厂?”
江芃芃这一句话,直接让听着的几人倒吸一口凉气。
刘根旺心里当时就一个念头,秦蘅这媳妇儿太敢想了。
可若干年后,刘根旺再回想今天江芃芃说的每一句话,才深深的感受到由心底而生的那种钦佩。
“村里自己办一个食品厂?”刘铁柱想都不敢想,甚至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那可是食品厂啊,可不是盖一个猪圈多养几头猪的小事。
“是,我就这么和叔叔们说吧,村里自己办一个食品厂是对三堡村最好的方式,自己村里的食品厂,村里自己说的算,不需要经过别的食品厂中间多付钱找代加工,第二,有了这个食品厂,所有的干货,都可以以食品厂的名义销售到全国各地,有朝一日,三堡村可以打响自己的品牌,且,办了这个食品厂,还能给三堡村里的人带来一份踏实的工作。”
江芃芃道,“办一个食品厂,前期投入固然大,但是只要办得好,以后就能赚到更多的钱,村里家家户户都能富起来,所以现在就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几位叔敢不敢为这个未来大胆的赌一赌?敢不敢豁出去,为自己的家人拼上一拼。”
江芃芃并不是可以代替这些长辈做决定的人,她能做的,只是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告诉他们,将自己会的,全部都教给他们。
这些年国家经济逐渐复苏,江芃芃心里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但是,她却不能将她知道的更多关于后几年的事情告知别人。
她有心帮三堡村,但最终三堡村能走到哪一步,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秦奶奶端着甜水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沉默。
秦奶奶看了眼几人,然后把方大菊拽到厨房去低声问着外面大家都不说话的原因。
等听完方大菊的话以后,秦奶奶错愕不已。
好久以后,秦奶奶透过厨房的窗户往外看着,看着江芃芃这个孙媳妇儿,秦奶奶想到了一个词语。
格局。
她这个孙媳妇儿是个有大格局的人,她身上还有一股不认输的拼劲儿。
外面,好久以后,六叔才率先开口,又问了个问题,“芃芃啊,你说办个食品厂有那么多好处,可是,食品厂办起来了,靠京市两个供销社,食品厂的东西能卖的完吗?要是卖不完东西都压在那,可都是钱啊。”
江芃芃一听,低声笑了笑。
“六叔,如果办食品厂,那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单单是放在京市两个供销社上了,我刚才不是说了吗?我们要将三堡村的东西卖到全国各地去,要打响村里食品厂自己的牌子,所以,如果办了食品厂,还需要有人有这个勇气能踏出村子走向全国各地的供销社乃至商场,集市等所有能卖东西的地方去推销食品厂的东西,让食品厂的东西有机会摆在别人的货柜上卖出去。”
县城食品厂会倒闭的原因,除了是食品制作监管不够导致食品厂名声烂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业务能力不行。
“县里可能想办法解决缺前期投入的钱,但是不太可能帮忙解决推销这个问题,想要把食品厂的东西卖到全国各地,就要靠走出去推销的这个人的能力,靠村里年轻人的努力和脑袋瓜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江芃芃应。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用容易二字形容的。
“如果各位叔叔觉得办食品厂,做烘干房让你们觉得压力太大,你们觉得不敢想的话也没事,我也能理解,不办食品厂的话,京市供销社那边,刘哥只要还在供销社工作,村里就能往京市寄桃子过去卖。”
江芃芃说到这,看了几人一眼,“比起烂在树上,一年能卖个几千斤出去也是聊胜于无。”
第104章 蝴蝶效应
当然,这里有抛去运输成本和损耗,这几千斤出去,其实也回来不了太多钱,所以江芃芃用了聊胜于无这个词语。
六婆叹了口气,刘铁柱也跟着叹了口气。
两人这一带头,大家都跟着连连叹气。
倒是村支书叹完气以后,又嘀咕了声,“若是食品厂真的能办起来的话,村里不仅能把东西卖出去,还能让好多人有一份好工作,要是真的能办的红红火火的话,还能把整个镇上的水果都卖出去。”
因为地质原因,三堡村所在的镇上大部分都是山林,果子烂在树上的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三堡村。
只是别的村不至于三堡村这般艰难,别的村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田地的。
“村里办了食品厂,村民家里的果子不担心烂树上,平日上山挖笋,捡蘑菇都能赚点小钱贴补家用,能进食品厂上班了还能多一份工资,年底,食品厂若是赚钱,大家还能一块分些钱。”江芃芃适时的添了句。
她也知道这样的大事不可能一天就能商量出个结果来所以江芃芃也没火急火燎的催着三人做决定。
毕竟这是大事,三人铁定还得回去和村里村民一起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