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四十五章、暗藏利刃

急匆匆自盟津南渡入于周郊,继而落在楚兵手里的,乃是当今天下有数的大人物。

楚师不敢自专,便将一行人暂时送入王城,交由周公脍安置,同时急送信报,告知郢都。 1

周公脍闻报也是大吃一惊,匆忙先禀报周王介,然后出迎,将对方安置在馆舍之中。等坐定下来,方才拱手问道:“晋侯不在新田,缘何渡河而入我周啊?欲朝天子,当先遣使通传后,再劳大驾。” 1

原来,来者并非旁人,乃是晋国的国君——晋侯凿。

晋侯凿苦着脸回答道:“惭愧,寡人为臣子所逼,惧不得全首领,乃被迫出奔,欲往投楚……” 1

毋庸置疑,所谓逼迫他的“臣子”,自然是魏、韩、赵三家了。

主要是魏,魏驹既为上卿,执政,在晋侯凿看来,其骄横跋扈,竟然远过于智瑶,趁着跟韩、赵瓜分智地的机会,顺手将不少公室之田直接纳入掌中。晋侯凿实在看不过去,暗示您办事不要这么操切啊,给国家留点颜面才好,反遭魏驹当廷辱骂。

魏驹进而还到处散布流言,说当初智氏伐赵,国君不是被迫下旨的,而是故意想引发诸卿之争,公室好从中取利。晋侯凿闻报,当场就慌了——你这啥意思,打算易主么?!

晋国自悼公以后,公室衰弱,其权归于诸卿,但数代国君,傀儡当得还算舒坦,也能得其好死。问题是打从赵鞅执政开始,就大肆侵占公田,且还削减国君供奉,颇有欲效法其祖先赵盾之意……其后智瑶执政,比赵鞅更嚣张,谁成想魏驹执政后,跋扈之态又上一个台阶。

晋侯凿不由得觳觫,心说我不会蹈灵公的覆辙,或者跟此前数代齐侯一个下场吧?

韩虎也为此事去劝谏过魏驹,说你不能做得太过份啊,那跟智瑶有啥区别区?魏驹回答道:“我与智瑶不同,不残迫于同侪也。”你放心,我也就对公室凶狠一些,咱们三家,还是能够和平相处的。

关键在于——“我老矣,而继嗣幼,乃不得不为身后考虑,所行岂敢有所缓乎?”

其实魏驹岁数不算大,也就五十出头,固然这年月人均寿命很短,那是被普罗大众给拉低了数值,具体到他这一等一的贵族,只要不死于战阵之上,活过六十岁应该不难。

问题是魏驹子嗣不甚繁,其嫡长在此前不久的晋阳之战中,追赶智瑶时身中流矢,舆回来没多久便挂了。魏驹往下一瞧,其他几个儿子都不成器,由此最终决定,立长孙魏斯为继承人。

魏斯倒是成年了,去岁冠礼,而今十九,但终究年纪轻、经验浅,魏驹不得不为身后之事担忧。所以他才打算赶紧跟韩、赵两家把疆界敲定下来,使得魏氏多占膏腴、冲要,并且将土地连成一片,那不定自己哪天咽气,也都无后顾之忧啦。 2

可是想要把零碎的土地连成一片,难度很大,想当初智瑶便有此意,四卿反复商讨亦不能决。终究跟同僚谈判不是那么容易的,那最简便的方法,便是侵占其间的公田了。

啥,国君还想拦阻?绊脚石踢开就是了!

由此暗生废立之心。晋侯凿也不傻,很快便得了讯息,他倒不怕魏驹废掉自己,怕的是魏驹杀心一起,直接弑君别立其主!由此被迫出奔,齐、越太远,秦、卫不足以保护自己,那唯一能去的,也就只有楚国啦。

消息传到郢都,楚王章亦不禁瞠目结舌——我靠,国君出奔他国,此事近年来并不罕见,但具体到堂堂之晋,国君竟为臣下所迫而奔,尤其来投的还是一直与晋为敌的我楚国……爱妃,你拧不穀一把,看看不穀是否身在梦中。

急召重臣们商议,晋侯来奔,我楚国该接纳还是不接纳?

莫敖屈固首先表态,说:“不可纳之。”随即解释:“今晋三卿方瓜分智地,不免龃龉,若我纳晋侯,是使之归怨于我也,或将并力来侵。何如归晋侯,则魏驹或废之,而韩、赵未必听,行将复阋墙。或魏驹弑其君,则晋国必乱,亦于我楚有利。” 2

左尹子文也说:“若晋内有忠臣,我楚纳晋侯,可谋复其国,使晋德楚。然今魏、赵、韩专政,晋公室孱弱,行见晋侯之出也,不能复入也,则虚养之何益?曩昔宋大尹奉公子启来投,众皆以为可以趁机服宋矣,乃劝王恩养之,为置府邸,每岁供奉;然事终不成,逮昌文君挟宋攻郑,宋始服我,则公子启不能复入为可知矣。今已为一无用之人徒耗钱粮,何必再有其二?”

司马子和连连摇头,说:“我楚大哉,南北千里,东西两千里,有绿山之铜、荆山之玉,今昌文君得滨海,或将复有鱼盐之利,岂惮养一二逐人啊?虽然,晋侯来奔,我不能助其复归,然从来去国者也,皆自小而走大,不闻自大而走小,则纳之,天下咸知我楚强于晋矣。”

大宰荀愔也说:“今晋侯来奔,大王为主,而其为宾,按礼,宾必揖拜主人,则如晋君之朝我楚王也,大王岂不乐见乎?”

楚王章“哈哈”大笑,说:“不穀实乐见其事。”当即定断,就请荀愔前往成周,去迎接晋侯凿来郢都居住吧。

再说晋侯凿出奔,渡河入周,晋国很快便派来使者,言辞横蛮,要求周人把国君给送回去。周王介畏惧,便问周公脍,周公脍道:“晋侯之来,过周而已,实欲奔楚,且其事已报于郢。今若归之,固不失晋人之好也,恐致楚君之怒。请天子聊敷衍,稍待些时日,看郢都如何决断为宜。”

旁边儿卿士巩恚质问道:“公此言,是为周乎,是为楚乎?”随即放缓语气,劝说道:“固知公少生于楚,颇得楚人恩惠,虽执周政,不能不倾向于楚也。然终继周公之后,为王卿士,论事自当以周为先,而楚次之。若公果能忠勤于王室,不堕乃祖之志,周人必爱戴公,可以千秋万岁,否则,诚恐重蹈单、刘之覆辙也。”

周公脍一抖袖子,反驳道:“我执周政,自然先周而后楚。若周之盛也,晋侯来奔,天子当面会之,复发六师助其归国定乱,岂有晋臣反来责问的道理啊?则周之不能服晋,独能牟楚乎?且今楚师仍布于盟津、蒯、解,其析君近在上阳,则唯得楚好,周室可安,我此心实向天子,可表天日,公焉敢质疑我?”

巩恚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嘴才好,召公庆便插嘴问道:“前楚师耀武于周郊,晋乱既定,其三卿乃遣使责问,公但知敷衍。今晋侯来,三卿复责问,公仍云敷衍。其天下事,敷衍乃可长久乎?设若晋师大至,而楚于王畿不过数千卒,方城外之兵来,尚须时日,其时也,未知公有何计,可以退晋卫周乎?”

周公脍微微一笑,说:“闻单某在河北,日夕遣使于新田,请晋侵周以复其位,则若晋师入周,非但我无死所,二公亦唯出奔而已。则我岂不惧晋人之来乎?既云敷衍,自然别有良谋,可以拒之,唯恐事泄则不成,不敢与二公言讲罢了。”

周王介忙问:“周公有何良策,可以却晋?”

周公脍举笏道:“天子请安坐,便晋人来,不敢冒犯天子。周政请付与臣……及召公,且待时机允可,臣自当与召公商议。”勉强糊弄过去了。

回到自家府邸,周公脍便召贵宾居安子来,对他说:“晋人复来求其君,我云敷衍,而召、巩不怿,且晋使之态甚横蛮,恐不能久持也。敢情先生为我一赴晋阳,往说其三卿。”

居安子想了想,问:“我以为,事不甚危,若我赴晋,必用昌文君所留妙策,无奈太急乎?”

周公脍说确实挺急的,我倒是不那么惧怕晋人,就怕召、巩二人胆子小、腿肚子软,到时候狗急跳墙,反坏我等大事。

最终居安子仔细考虑过后,还是答应了,周公脍便上奏,为其请得大夫之职,跟随晋使返回新田,去见三卿。

陛辞之后,居安子渡过黄河,绕过涑水,顺利抵达新田,三卿命大夫段规迎之于郊外。然后一见面,段规满脸的诧异——这位周室大夫竟是如此的面熟啊!

这不是当年辛遂门下的先危先生么?我说怎么打完晋阳他就不见了,敢情——当日猜测无误,他果然是楚人的奸细!

居安子与段规见礼,笑着问:“大夫见安而面有异色,得无欲执安而杀之乎?”

段规答道:“不敢,规实钦敬大夫胆色,则此番复来新田,料必有恃无恐也。”

居安子问:“大夫不愿知我何所恃乎?敢请先与大夫言,再拜韩卿。”

由此段规将居安子一行安置在馆舍之中后,并未即时离去,而先摒退众人,坐下与对方交谈。

他开门见山地就问:“大夫此来,所为周乎,为楚乎?”

居安子反问道:“我为周大夫,此来何云为楚?”

段规微笑道:“若大夫去晋,别择良木而栖,仕于天子,也在情理之中。然昔在新田,改名更氏,乃知其间必有隐情。”

居安子呵呵一笑,说:“境遇既改,氏、名并易,以别于往日贫困,彰显今时荣耀,此亦人之常情。大夫安知我非由先氏而更居氏乎?”你怎么知道我过去用的是假名啊?我不能现改名吗?你有啥证据没有?

对此,段规确实没啥证据,但感觉就是如此,总之确信你是楚国的奸细。正待反驳,居安子忽然收敛笑容,正色道:“实不相瞒,我之所仕,非天子也,却也并非楚君,而是周公。”

“其周公,得非楚人之傀儡乎?”

居安子摇摇头,说:“非也,周公不过假楚人之力,谋复其身,及哀王之谥耳……”

周王介原本只答应王孙脍,将其父王子朝之名归入宗谱,并上王号,没打算给谥。他准备依照携王之例,称王子朝为京王——因其曾居于京邑也——那很明显无谥之君,得位不正,要比其他天子矮半头。但当不住王子朝反复恳请,继而又提出往继周公之绝嗣,以示无意于王位,周王介这才终于松口,随便根据民间谣传,给王子朝谥了“哀”,称周哀王。

且允许周公脍在王城郊外,为哀王起衣冠之陵——因为当日遇刺身死,随即吴师入郢,楚国大乱,那尸骨早就不知道抛哪儿去啦,周公脍在楚数十年,都没能找到丝毫线索……

所以居安子说,周公脍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自己周王血殷的身份,并且给其父上王号,由此才——“于郢,内结其令尹、司马,外引昌文君为援,且命我潜入新田,打探贵国之事……”

段规插嘴问道:“周公欲复其身,及先考之尊名,何不求于晋,而往求于楚?”

居安子一撇嘴:“其敬王之立,哀王之逐,贵国之力也,则诸卿焉肯改其先人之政?周公生之于楚,长之于郢,乃求告于楚君,必也。”

“是则周公之所欲,亦楚子之所欲耳。”

居安子先是点头,继而又摇头,说:“往昔确实如此。然楚既定周,周公入执周政,所仕者天子,则必以周为念,而楚次之矣。方今晋侯奔楚,暂舍于周,若允归之,必怒于楚,而楚戍守之卒见在王郊……以是遣我来,恳求诸卿,毋强逼而使天子难为。”

段规冷冷一笑,说:“大夫言辞,似锦绣矣,而其中暗藏利刃。前在新田说我,使韩氏暂委屈于智,而实盟于魏、赵而谋智,遂致晋阳之战,楚师趁机犯周。今复来说,其谁能信之?”

居安子一撇嘴,说:“曩昔,我非止说大夫,也往说魏氏之任章、赵氏之延陵生,皆智者也,而咸然我之语。为我所言,必然之势,若不我从,行见三家并弱,而智氏独大矣——此岂大夫所乐见乎?”

段规默然无语。

居安子趁胜追击,又说:“则我适才所云,周事耳,尚未言及晋事。今乃于晋政亦有所芹献,不知大夫肯听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