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126章 召集乡绅

第126章 召集乡绅

直到第三天,洪水才渐渐退去,留下满城的淤泥。

这三天里,陆陆续续的有官兵将被困的民众转移到文武二圣庙,庙中原有的道士和官兵一起维持秩序、给难民熬粥。

姜丰也没有闲着,除了慰问灾民,还要召集各房属官,部署灾后救援、重建工作。

大到统计伤亡人数、倒塌房屋,小到安排人烧沸水,要求所有民众必须喝沸腾过的凉开水、组织人手给被水淹过的地方撒石灰防疫......

林林总总,忙得焦头烂额。

和他比起来,倒是一些家里没有倒塌的百姓比较淡定,他们连年被淹,都很有经验了,水一上涨,就收拾家里值钱的东西搬了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还有心情乘上小船去捕鱼呢!

这些鱼被洪水带上街上,百姓撒网一捞,还有不少收获呢,小孩子们指着大鱼,嘻嘻哈哈的笑闹着。

也有的人,站在水边看热闹,一不留神被蛇给咬了,又尖叫起来,让人七手八脚的抬去看大夫。

姜丰又连忙让人宣告,不准接近水面,小心蛇虫!

这涨洪水,蛇、鼠都从洞里钻了出来,也往岸上逃,站在水边,可不就是容易被咬嘛!

姜丰忙得连胡子都没时间打理,一时之间胡子拉渣,整个人都憔悴了很多。

等到洪水彻底退去,百姓们各回各家,姜丰也收到了属官的回禀,因洪水过境的缘故,使得南城百姓房屋倒塌百余间,百姓溺亡二十余人。

南城那边,哭声震天。

还有下面各县各村,也各有人溺亡,人数一时统计不清。

太平盛世,这已经是大灾,需要上报朝廷。

而造成这么严重的结果,是因为境内的两条江决堤了!

姜丰气得把惊堂木往地上一摔,指着工房经承怒问:“你不是说,去年秋冬才检查过河堤,都没有问题的吗?”

工房经承唯唯诺诺地说:“往年都没问题的,好多年都没那么大的雨,下官也不知道......今年的雨会那么大。”

你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

“这河堤不是一年一修的?去年只是检查,没有翻修?”姜丰继续问。

工房经承低着头,小声说:“我们这里地方穷,税赋有限,上头又没有拨款,实在是没那个能力年年修。”

现在说这些,也没用了!姜丰怒瞪了此人一眼,甩着袖子往外走去。

这样的大灾,隐瞒是不能隐瞒的。问题就在于,是“轻报”还是“重报”,自己刚上任就遇到这样的事,这轻重之间,也是要好好斟酌......

再一个,不知道上下游的情况怎么样,要是水患波及的地区广还罢,“法不责罪”这四字也适用地方,万一就自己开建府受灾最重,那就真是......

府城这边,因为人手多,救灾的工作还算有条不紊。尸体被清理、掩埋,街上的淤泥也陆续被铲干净,城中百姓家中有积水的,也一桶桶地往外泼。

无家可归的人被集中到寺庙里,官府也安排了赈灾棚,给百姓施粥。

但......事情远远没完。

下面几个县很快就派人来哭诉,本县受灾严重,好几个村庄都遭遇了没顶之灾,百姓刚收割的粮食也被冲走了,如今灾民一波波地往县城、府城涌,请求府城支援。

姜丰又立刻和侯参将商议,派驻军到各县维持秩序、以防民乱。

但光光派兵还是不行,还是要解决百姓吃住的问题。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饿不死,就不会反......

“大人何不召集本地乡绅共议救灾之事?往年何知府都是这么做的。”莫明进言。

姜丰看了他一眼,如果没记错,莫明就是开建府第一大户莫家的人,这是挖老子粮仓、一心为公?

“昭卿说的是,这件事就由你带着府堂的堂官们安排,就在明日,本府要与本地乡绅共议救灾之事。”姜丰赞许地看着莫明。

莫明脸色微微僵了僵,他只是提个议而已,反正他不提,也有人会提,还不如在新知府面前卖个好。但是,他并不想去做这件得罪人的事啊,往年何知府都是派户房的人去安排这项工作的......

府堂的其他属官看见莫明被“委以重任”,心情甚好地微微笑,叫你急出头、叫你会擦鞋!

知府衙门的正院,就有会客的地方。姜丰让衙役把后院都收拾干净,就在正院待客。

莫明虽然有那么一点心塞,但是行动能力还是很强的,带着姜丰亲笔写的帖子,骑着马,迅速去各家投了贴,邀请开建府内有名的大户明日到知府衙门赴会。

据说......往莫家投贴的时候,莫大人被他的堂伯,莫家的家主给敲了一顿,不知真假。

但是,不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新知府第一次召集众乡绅,怎么样还是要给点面子出席的。

第二天,全场有头有脸的人家家主,都到了府衙正院。院子里摆着几张大圆桌,上面摆着一些时令鲜果。

姜丰走了出来,对众人拱了拱手,说道:“大灾之后,准备仓促,请诸位父老乡亲莫见怪。”

众人都站起来回礼,连说不敢。

“今日请诸位前来,是为前几日暴雨成患。”姜丰脸色沉痛地道:“开建全境各县乡,倒塌的民宅已经上千间,百姓艰难。不知就今夏水患之事,诸位有何见教?”

由于连日奔波,原本白白胖胖的姜知府,已经黑了很多,人也瘦了,唯有那一双眼睛,诚挚坚毅。

在场的士绅们,却觉得心里凉飕飕的。这些年来,每次遇到水灾、旱灾、蝗灾,那位黑黑瘦瘦的何知府就是这样一脸诚挚地问“有何见教”。

而后呢,众人就要掏银子掏粮食来“抚民”,最后得了名声的是官府。

这样卖力不讨好的事,谁会心甘情愿?

可是对何大人阳奉阴违的人,后来呢?都被找茬,然后家没破、人没亡,却从二流人家成了不入流。

好不容易把“老何”送走了,来了个“小姜”,没想到又来这套。就不知道这个姜大人的手段怎么样?

一时之间,众人都没有说话,气氛有些沉默。

姜丰一个人,默默地站在上首,脸色越来越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