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128章 首牧一方

第128章 首牧一方

从府衙出来时,衙门属官与士绅的神情截然不同。

虽说一个一个面上仍是含蓄的笑,可官员们脚步轻快,脸上的笑容真挚多了;士绅们则是截然相反,眼神发直,脚步沉重,笑容非常勉强。

特别是罗家家主,脸色白得让人怀疑他随时会晕倒过去。

同样是要割肉,别人割了还能讨好知府,他千躲万躲,最后被割了还不讨好!

这都是什么世道啊!

与罗家关系比较好的乡绅叹了口气,寒暄了几句就各自散去。这个新来的知府,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很好说话的样子,年纪也不大,没想到手段这么狠辣。

这给一个甜枣敲一棍的,真是让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乡绅和各房属官都下去了,府衙里只有姜丰和植贵、两个师爷以及特别留下来的莫明。

看到那一行行的认捐名录,姜丰满意地笑了笑,对莫明说:“昭卿辛苦了。”

莫明尴尬地笑了笑,无奈地说:“下官怕回去就要吃竹笋炒肉了。”

“哈哈哈......”姜丰大笑着,说道:“不妨,你家长辈要是打你,你就跟他们讲大道理,这忠君爱国的事,难道还有错的?”

落实了赈灾和灾后重建的事,甚至连修建堤坝的银子都有了着落,姜丰心情甚好地开着玩笑,还招呼众人一起吃鲜果。

桌上的果子,乡绅们都没有什么心思吃,还整齐地摆在桌上。都是本地的时令鲜果,有桃子、香芒还有龙眼。

姜丰最爱吃龙眼,自己剥了一颗吃了,笑道:“这龙眼好吃,可惜不耐放,我在家乡,只吃过晒干的。大家吃了吧,别浪费!”

可惜他来上任的时候,荔枝已经过季了,不然他也吟两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气一气京中那些人。

植贵方才做翻译也累了,此时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也吃了两个龙眼,说道:“龙眼还是高州多,他们那里的龙眼晒干了,卖给北上的货商呢。”

姜丰听了心中一动,开始思考本地能不能也开发出一二支柱产业来......知府三年回京述职一次,若是考核为“优”,则可能升迁,虽说他可能在开建呆不了多久,但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天是知府,就要为百姓谋福利......

再说,像何茂那样一呆十年也不是不可能......呸呸呸,乌鸦嘴......

看到姜丰在思考,其他人也不敢打扰。

姜丰回过神来,对莫明说:“把这些捐款名录拿给典使,让典使写进奏章里。”

此次水灾情况,姜丰决定往重里报!痛哭流涕地陈述一遍百姓的惨状,请求拨款修建新的堤坝,同时把士绅共襄盛举的事写进去。

名单都上了奏折,到了御前,开建府这些乡绅,想反悔都不行!

莫明应了声,把名单送去给府堂典使。

府堂是知府衙门中一个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典使官有起草文书的职责。

不多时,典使就把起草的奏折给姜丰过目。

姜丰看了看,对这个头发花白的典使说:“生僻字少用些,不用写得那么干巴巴,要以情动人。要走心,你懂吗?”

典使官摇着头:“敢问大人,何为走心?”

姜丰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叹了口气:“就是哭惨、卖惨,要说的闻着伤心、见着落泪,才能哭出银子来,懂了吗?”

典使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最终,姜丰还是自己润色了一翻,把这封走心的奏折上报进京,接着是赏是罚,就不由他了。

当官难,当个好官更难!

自己为了“抛砖引玉”,还捐出了两年的俸禄。虽说很多当官的都不靠俸禄生活,私底下都有产业,又有别的孝敬......但是,他没有啊!

他在老家就那么一点地,在京中都还靠写小说补贴家用呢,现在一来,俸禄都还不够花呢,就要预支掉两年的。

老爷心里苦啊!

心里苦的姜大人交代好各项事务,又带着衙役一起到城里巡视了。

城北及城东一带,百姓已经将房屋清理干净,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只是经历了洪水,米粮、蔬菜都涨价了,街上很少卖菜的,偶尔有,也是冬瓜、南瓜这些耐放的。

姜丰听到百姓抱怨:“这样子,连菜都吃不起了。”

看到姜丰皱眉头,一旁的植贵察言观色地说:“大人不必担心,如今夏天,蔬菜长得快,很快长出一批,价格就降下去了。”

因为有官府和大户赈灾,米价也在可接受范围内,总算没有引起恐慌。

姜丰一路走到城南这边,这里是贫民居住的地方,也是府城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洪水过去已将三日,城南的积水却依旧是一片连着一片,有好几处大家不得不绕行。

不少人家门口糊白,悼念亡者。

有些院子房屋坍塌、无家可归的人,则聚在南城一片一片的空地,神色木然。还有人哭天抢地,嘴里不停叫骂着。

受灾百姓的安置点,有官府的差役在那里巡逻,防止有人闹事。

坍塌的屋舍,浸水的院子,空气中除了水腥味,还有隐约的臭味,人畜的尸体倒是清理干净了,还有些官兵在清理瓦砾、积水。

看到姜丰过来,领头的官兵过来禀告救灾工作。

姜丰听此人说得条理分明,暗想侯参将的领兵能力倒是不弱......点头道:“诸位辛苦了。污水家禽家兽尸体都是疫病的源头,当从根上防住,务必处理好。安置点的百姓,也要安排他们喝烧沸腾过的水,不得喝生水。”

官兵应“是”,心中却觉得姜丰有些太婆婆妈妈了,对这些小细节太操心。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柴禾是重要的生活资源,很多百姓都不够烧的,特别是城中的百姓,还要像樵夫买柴。

很多人都是直接喝井水、河水的,这水清澈干净,也没看出什么东西,但是这姜大人却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说喝生水会生病......

姜丰又去了包括二圣庙在内的几个安置点巡视、慰问灾民。看到大家虽然面有戚容,但都有得吃有得喝,才放下心。

这年头,只要有饭吃,百姓就不会乱。

每到一个地方,姜丰都要和驻守的官兵和大夫说卫生的事。没办法,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现在天气炎热,又容易滋生疫病。

要是没被淹死,却染病死了,不是冤枉?

巡视完府城,姜丰又要出发巡视各县。

植贵劝道:“如今洪水刚退,道路泥泞,乡村受灾严重的,情况惨烈,又怕有疫病流行,大人还是小心些为好。”

万一大人也染病了,可怎么好?

姜丰挥了挥手,正色道:“正是情况不好,我才要去看!我带上两个大夫去,你别劝我。”

看到姜丰一意孤行,植贵也很无奈,他的家人都还在衡川府呢,要是姜丰出了什么事......他回去可怎么交代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