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188章 佛道一体

第188章 佛道一体

司空山原名司空原,是一片山脉。

东汉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门徒左慈居司空山并建“玄妙观”,是司空山的第一座道观;北周武帝灭佛,释门二祖神光慧可护经南下,隐居此山,建刹说法,这里又有了佛教的寺庙。

在宗教方面,我朝历来兼容并包,这种佛道两派同处一山的场景并不罕见。

姜丰等人的最终目的是天鹅尖。

山脚下还可见一些抬着滑竿等待的村民,见到有客来了,都一齐围过来,谄笑着说:“几位老爷,可要坐竹轿?包管又稳又好。”

姜丰摇头拒绝了。他向来不喜欢这种不太人性化的东西,平时能够骑马、坐马车,就不肯坐轿子。

山间本没有道路,却由信徒合力铺了一条青石板道路。可以想象,背着石板修筑这样一条天梯有多艰难。

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

“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为官清正,告老后隐居此山,故有此名。”姜丰一边气喘吁吁地爬山,一边向众人介绍。

他来之前也是做了一点功课的。

虽然风景甚好,但他还是累得像狗一样,没多久就累得直喘气。

“司空之原,时空之源。”卫一淡淡地说道。

什么意思?字面上的意思?

姜丰的心怦怦直跳,脸上却强笑道:“时空之源?难道在这座山还能探索到时空的奥秘不成?”

难道陈仲光发现了穿越时空的方法?那么他有没有可能穿越回去?

不过他原来的身体,大概早就火化了吧,要是穿回去,难道是真人穿?那样的话,后世的各种超级病菌能让人很快就病死吧?

“谁知道呢?陈仲光这个人,就是神神秘秘的。”卫一看了眼姜丰,意味深长地说:“姜大人都不明白,我们就更不明白了。”

姜丰讪讪地笑了笑,决定不再继续这个问题。

心里却默默地腹诽陈仲光这个穿越同胞,你穿越就穿越了,不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马甲,还搞得那么声势浩大,最终还做了皇帝......导致“穿越”这个事,都不是秘密了。

也害得自己轻易被人扒了马甲。

要不是有先例在前,皇帝和其他人哪会那么容易怀疑此姜丰不是彼姜丰?

真是,没有陈皇帝的命,还要给他背黑锅。

又爬了一百多个台阶,姜丰累得实在不行,就坐在石阶上喘气。

卫二给他递过水囊,他接过之后,一仰头“咕噜咕噜”地灌了起来,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才叹道:“这幸好是春天,要是夏天,可就要人命了。”

“大人也该多锻炼锻炼,这么虚可不行。”卫一轻笑道。

虚?你才虚!男人怎么可以被人说“虚”呢?姜丰一赌气,又站了起来,继续往上爬!

他就不信了,卫二一个女人都能顺利上山,他堂堂一个大老爷们会上不去!

一路上也偶尔遇到三三两两的信徒,佛道两家都有,二者之间相处得异常和谐,这大概也只有在我朝才能见到了。

就这样走走停停,终于在落霞满天之时,终于到了天鹅顶。

一片宏伟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姜丰几人都有些惊愕,这样陡峭的山要建那么庞大的寺庙道观,得多费力啊!

这......也是信仰的力量吗?。

一块大大的山石挡在前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时刻。

因山川灵异,历史悠久,历代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此山,赞景抒情,怀古言志,留下满山石刻。

这些历史的痕迹,有的没入苔藓,有的隐于藤萝,有的石质粗砺,风雨剥蚀,已经难以辨认。

最显眼的却是四个大字:“司空之原”,落款为天机道人。

“天机”是陈仲光的字,加上道人,就是道号了。看来陈仲光还真是道教的忠实信徒......

山门处也没有守门人,姜丰几人绕过大石,就看见了不远处道路尽头恢弘的三清观。

而道路两旁,竟然还有不少房屋,似乎是卖吃食之类,甚至其中一家还挑着高高的帘子,上书“云间客栈”。

万万没想到,这山顶竟然是这样的情景,简直跟后世的旅游景点一样,谁说古人没有商业头脑的,这不是杠杠的?

姜丰率先走进云间客栈。别看这云间客栈在山顶上,客流量居然还不小,此时已是傍晚,大堂里竟坐满了吃饭的人。

“几位客官也是来参加佛会的吗?这可巧了,正好还有两间房,再迟些就没有了。”客栈的掌柜笑着说道。

“是的,参加佛会,也去三清观看看。”姜丰笑道,又问掌柜的房钱多少。

这一问,就发现山上的客栈比山下的贵了十倍!

“掌柜的,你们这房钱也太高了吧?”姜丰皱眉问道,虽然这钱可以报销,但是这么贵,说出去也不像啊!

掌柜的看了看姜丰几人的穿着,笑道:“我们客栈在山上,样样东西都要从山下运上来,成本高,房钱自然贵些。”

这几个人的穿着,也不像给不起房钱的......

那也没办法,山上就这么一家客栈,住也得住,不住也得住了。订好了房,姜丰几人把行李放下,就在大堂里点些吃的。

结账的时候才发现,不仅房钱贵,这吃的东西更贵!

回到房里,姜丰就对卫一几个说道:“这里的人可真会做买卖。”

卫一诧异地看了姜丰一眼:“大人不知道?这里的房屋都是三清观的产业,在这里开店的,也都是观里有关系的了。不仅这条街,就是山下的土地,也大多是山上佛寺、道观的产业。各地佛寺、道观,都是这样的。”

他这么一说,姜丰也想到了,佛寺、道观的产业,还不用交税。本地的一些贫民为了避税,也会主动将田产依托给寺庙、道观。

在佛道兴盛的地方,往往税收就会降低。

这也是有些朝代“灭佛”的原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要是天下田产都归寺庙所有,那朝廷还吃什么?

“所以我越来越不明白陈仲光了。他晚年大力推行道教是为了什么?”姜丰摇了摇头。

一般明君对宗教都是敬而远之的,陈仲光也算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了,却简直恨不得出家。

这个问题,在场的人谁也解答不了。就连姜丰这个翻译过陈仲光日记的人也解答不了。

也许找到陈皇帝的宝藏也解答不了。也许,这是陈仲光最后的心理寄托了吧!

第二天,姜丰等人终于踏进了三清观。

一个小道士迎了出来,卫一上前和他说了几句。小道士就把众人引进了内室。

内室的蒲团上坐着一个须眉俱白、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正在闭目打坐。

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睁开了眼睛。

小道士在他耳边说了什么。

老道长看着卫一,叹道:“是陈居士来了。”

!!!

姜丰愕然地瞪着卫一,你还说你没来过?人家老道士怎么认识你?你个大骗子!

再看卫二、卫三都一副面不改色的样子,合着只有自己一个人蒙在鼓里?姜丰觉得挺悲愤的。

再看老道长的态度,这个“陈”,不会就是陈皇帝的“陈”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一个陈皇帝的后裔,跑到萧家皇室做暗卫,你祖宗脸面还要不要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