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250章 三个新人

第250章 三个新人

四月底,唐昕回来了,同时带回了三个新选的官员。去年唐昕进京,不仅是送炭敬和密折,还领了一个要务,就是选拔人才。

精通四书五经的士子好选,有实干之才的却难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大多清高,看不上商事,也看不上工匠。

而姜丰要选的恰恰就是这两类人才,一是像唐昕一样,精通机械的,二是精通商务的。

和唐昕一起回来的,一个叫沈之鹤,姑苏望族,自幼喜读墨家典籍,族叔还在工部军械所任职;一个叫罗鹏,原是漕运使罗家的少爷,精通商事;还有一个叫陆灿,则是茶道世家陆家的公子。

唐昕把这三个人拐来了,姜丰大喜过望,即刻命人在东海阁摆上席位,给新来的同僚接风。

私底下,姜丰对唐昕竖着大拇指:“难为你怎么找来这三个人!都是大湾如今紧缺的人才。”

谁知唐昕苦笑着说道:“下官不敢居功。把密折呈给陛下之后几天,他们三位就来我家拜访了,听起来是陛下的意思。”

姜丰笑容僵了僵,随即洒脱地说道:“管他谁的意思!我光明正大的,事无不可对人言!”

他又不是要造反,还怕皇帝的眼线不成?

新的三位,就任文书上写的是经历司“经历”。经历司是知府的内务团体,相当于秘书室,也就是说,这几位都是姜丰的助理,具体工作由他安排。

宴席之上,姜丰介绍了知府衙门的属官,同知唐昕、通判郑达,以下就是各房属官。

然后又对众人介绍了沈之鹤三人,举杯说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今我们大湾正是大建设的时候,今后就仰仗诸位通力协作了!”

“必当尽力!”众人说着,一起举起了酒杯。

酒过三巡之后,罗鹏说道:“在京中时,唐大人说大湾荒芜,如今我看这鸡笼城人声鼎沸,颇有内地大城的规模了。”

听起来......唐昕在京中没少哭穷......

姜丰笑道:“那是今年我们招商修路,来了大量商贾。商贾又带来了工人,因而一下子多了很多人。人多了,自然就人声鼎沸了。只是与此同时,各种东西的物价都飞涨,连房舍的价钱都涨得飞快。”

罗鹏听了,沉吟道:“如今米价如何了?”

姜丰微微笑了笑,这个新来的罗经历进入角色还挺快的,且问的问题也切中重点。

“一两银子有八石米。”姜丰笑道,“你不知道,大湾原本物价很低。去年一两银子能买十石米。今年呼啦啦地来了那么多人,粮米肉蔬都紧张,米价才涨了起来。即便是涨,较之白水州、广府等地也不贵。我在岭南的时候,寻常白米一两银子七石。可见,纵米价略涨些也不离谱。且商品是流通的,我们这里米价要是贵了,自有岭南米商往这里运米。湖广熟,天下足。他们的米一到,米价还能再降些。”

姜丰讲得头头是道,罗鹏三人心下都有些诧异。精通商事的知府不多,而连米价都能记得清楚的知府更少。

可见,姜知府的确是干实事的官员。

这么想着,罗鹏三人一齐向姜丰拱了拱手,说道:“大人惦记民生,下官佩服。”

姜丰心中舒了口气,知道这三个人开始认同他了。这三人都是陛下派来的,总得合作愉快才好。

通判郑达在一旁笑道:“以前大湾的人有好米都是自己吃,反正卖也卖不起价。如今大湾来了这么多人,农民把好米都卖出去,自家吃陈米或杂粮。除了卖米的,每天推车进城卖菜的、挎着篮子卖水果的、卖小吃的,反正各种生意都火爆了起来。”

姜丰说道:“是了!我们要把城门的收费制度给改一改。挎篮子、走路进城做小买卖的都不收钱,那些赶车的,收费也降一半,让更远一点的乡县百姓也能来鸡笼城做买卖。一则进一步活跃经济,二则给百姓创收。”

“明日你来找我,我们进一步讨论精简城中商税的事。”姜丰对郑达道。

郑达称“是”,又举起酒杯敬了姜丰一杯。

接风宴后,姜丰命人给罗鹏三人安排房屋,就在知府衙门一条街道,左近住的都是官府的属官。

罗鹏等人安顿下来,又凑到了一起。一直没有怎么说话的沈之鹤微笑道:“这姜知府句句都是为民考虑,是个实干之才。可叹京中还有人弹劾他以官充匪、强抢民财。”

陆灿一边泡茶,一边说道:“这种事,三言两语间也看不出来。日久见人心,我们既然来了,天长日久的总能看得出来。陛下那么信任他,只望他不要辜负陛下的信任才好。”

姜丰知道这三人或者另有任务,也没有太在意。反正来了他的地头就是他的人,他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人才嘛,只要好用就好,管他心里想什么呢?

第二日,郑达就找到姜丰,商讨商税的事。

“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像一些个体小买卖的,如城中摆摊卖早点的,收一个摊位费就罢了。至于卖些针头线脑的小商贩,每个月收三百钱,算是每天十个大钱的治安费。有些规模的铺子,再按利润收取商税。”姜丰一一说道。

郑达认真地记下。

说完了商税,姜丰又说起农税,本地鼓励开荒。开垦荒地三年内免税,其他的,也按照田地的等级,分成三等收税。至于其他人头税、牲畜税等苛捐杂税,一律免除。

郑达皱眉说道:“这样真是太宽容了,全国也没有这样的。如此一来,我们的税收又要减少了。”

“这些小商小贩、农民,本来也征不到几个税,何不仁慈些,让大家都过个好日子?大粮商、茶商、酒商这些的税是要收的,不过也不能太重税、竭泽而渔,把人吓跑了。”姜丰笑道,“再说......我们有海贸呢,怕什么?”

人家是海贸,你是海盗......郑达嘴角抽了抽,想到运往白水州的那一船船的“红货”,没什么意见了。

姜大人做这无本的买卖,还怕缺钱?

有了罗鹏三人的加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姜丰的工作压力。罗鹏就作为姜丰的助手,跟进各项事务。沈之鹤作为唐昕的助手,接管火器局和研究所的事务。陆灿则负责和高山族合作茶厂的事,且他有销售的门路,正好把大湾的“高山茶”卖到内陆去。

茶叶自古就是重要的商品,君不见“茶马古道”?大湾这里的高山茶品质不错,只是没有名声。有了陆灿这个茶道世家的公子来做宣传的招牌,就最好不过了!

姜丰可谓是知人善用!

随着修路工程的进展,大湾的人越来越多。如姜丰所说,人多了,湖广的粮商果然也来了,各式各样的铺子也在鸡笼城开了起来。

待到其他各县的路况勘测好动工了,所用的修路工人又是一个大数目,到时候人声鼎沸,自然百业兴盛。

而对于这样远来的商人和修路工人来说,近来有一件令人兴奋不已的事。

六月,鸡笼港来了几艘船,上面全是扶桑女人!

女人!白白嫩嫩的扶桑女人!

特别是这些修路工,家境都比较差,才千里迢迢出来做苦力,少数在家乡有婆娘,多数都还是光棍呢!

虽然知府大人说这些女人是要安排进织造坊等工坊的。但,想来工坊也用不了那么多女工不是?就算用得了,女工也是要嫁人的啊!

城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到大湾修路可以配媳妇!这样的流言,对于光棍汉来说,简直有致命的吸引力!

不多久,流言传到沿海各省,大量壮年汉子一拥而上要去大湾修路,简直拦都拦不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