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459章 留乡养病

第459章 留乡养病

本来像姜丰这种边疆省份的督抚根本不用去想丁忧的事,除非他自己再三“声泪俱下”的请求,否则朝廷都不会批的。

人皆有父母,如果每一个人的父母去世,做子女的都结庐守孝三年,当官的不理公务、平民不事生产,那整个国家还要不要运作了?

当初王家大老爷之所以丁忧,一是因为他是中原省份的巡抚。像这样的省份,有时候巡抚空缺几年的都有,布政使就兼了巡抚的职责;二是王家内斗,王大老爷官声也不好。

而姜丰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担忧......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崛起得太快,有些人还不能正视他的实力,还把他当作可以任人欺负的穷小子。看到大湾有了成绩,就想要去摘桃子。

幸好,皇帝不是昏庸糊涂的,也非常清楚姜丰此时的实力,才顶住各方压力批了“夺情”。

姜媛来侍疾的时候也知道了京中的事,哼了哼:“这话可怎么说?前年施伦的父亲去世,他不是也没丁忧?原来施家的人是不用讲孝道的!”

姜丰笑了笑:“在那些人眼里,姜家和施家怎么能比?谁敢去觊觎施伦的东西?施家是出了太后的,我们家又没有女子进宫。”

不敢得罪施伦,不是因为扶桑是施伦真刀真枪打下来的,而是因为施家有太后。这听起来可笑荒唐,但在一些愚人眼中可不就是这样。

姜媛也气笑了:“难道坚船利炮都比不上裙带关系?真是不知所谓。陛下若是真批了丁忧,那才是令人心寒!”

姜丰的目光幽深,幸好陛下没有听后宫妇人之言,否则......自己那么多年的鞠躬尽瘁就成了一个笑话。

他其实也有些生气的......自己努力了那么多年,从一个穷书生到了一省巡抚,手握重兵,却还是改变不了一些人的成见。

对于根深蒂固、高高在上的勋贵、皇亲国戚来说,还是看不起他这样的“暴发户”。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即使靠科举改变了社会阶层,也必须经过几代的积累,才能成为“世家”,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

别看姜丰在大湾独揽大权,在南洋、西洋都可说是威名赫赫,可京中权贵就是看不起他!

正所谓“圣人都有火”,得知京中的事后,姜丰“病”了,而且是“重病”。

他这一病,不仅仅是展现孝道,堵住悠悠之口。同时也是在“撂担子”,他都重病了,自然要留在家乡养病,不能立刻返回大湾。

那些人不是说即使没有他,大湾也是一样运作吗?那就让大家拭目以待好了!

老太太的丧礼结束,礼部的官员启程回京,姜殊送到城外,愧疚地说:“诸位大人远道而来为家祖母吊唁,家父因病不能亲送,实在惭愧。”

礼部官员叹道:“姜大人至纯至孝,令人佩服!小公子不必多礼。”

姜殊又再三致歉,命人奉上厚厚的仪程,才目送礼部的官员离开。

来宣旨的是礼部的一个郎中和员外郎。

他们方才一直目不斜视,对姜殊送的仪程客气的谢绝,推却不过才勉强收了。各自上了马车之后,却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箱子。

这一看,顿时眉开眼笑。唉,姜巡抚至纯至孝,还那么会做人,真是太难得了!

这一趟差事,来得值!回去之后,可得把姜大人的孝道好好宣扬才行!

此时交通不便利,这种去外地宣旨的活算是苦差事,一般是没什么后台的普通郎官领这样的差事。

但有时候又能捞一点油水。端看接旨的人家家境如何、会不会做人。

其实大多数普通的京官,也就领一份俸禄,一年中分些地方官的冰敬炭敬,收入并不高,又要撑起做官的排场,如果没有家中补贴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京城居,大不易”,京中很多小官都买不起房子,是勋贵眼中的“穷官儿”。

当年姜丰刚中进士,在大理寺为官。同僚冯实住在外城,每天一大早就往衙门赶,得知姜丰在皇城根下有一套宅子,那是羡慕嫉妒恨啊!

............

目送钦差们离开了,姜殊也回了家,他小小年纪能够代表父亲处理人情往来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在姜丰面前,他还是疑惑地说:“为什么我们要送重礼给钦差呢?他们来宣旨是公务,是本职工作。我知道这么做是为了做个人情,让他们回京之后不要乱说话,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少年人,心中自有一套是非曲直。姜殊成长中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又一直在军营里,还比较天真。

姜丰愣了一下,似乎没有想到儿子会问这个问题。

“人情往来就是这样的,这是潜规则。比如说,你派个管事去你姐夫家传话,你姐夫家都得给他赏银呢。”姜丰说道。

姜殊皱了皱眉:“这规矩不好。管事是有月银的,他们拿钱办事,不该再另外收赏银。”

“我是打个比方,我们家的管事是不敢另外收赏银的。但这是因为我们家月银多,管事珍惜这份工作,你母亲治家严谨,下人不敢违逆。”姜丰笑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今日能问出这个问题,就是有长进了。”

姜殊被父亲表扬了,红着脸道:“潜规则就是上不了台面的规则。我今后若是主政一方,就决不允许下属收额外的好处。”

“口气不小!”姜丰哈哈大笑,“小小年纪就想着主政一方,勇气可嘉!”

“爹!你笑话我!”姜殊羞恼着跑开了。

姜丰看着儿子的背影,目光中有欣慰,也有感慨......年轻人嘛,总是这么天真,水至清则无鱼,有些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但是,有理想总是好的,只望他将来不忘初心才好。

姜殊的雄心壮志很快被姜媛知道了,她笑着对弟弟说:“就你?四书五经都背下来了吗?主政一方至少得是两榜进士出身。你既有这个志气,明年也跟衡儿一起去国子监读书,考个举人回来!”

姜殊是苏老太太的孙子,服孝一年,明年即可出孝读书。国子监的学生不用参加秀才试,可以监生的名义直接乡试。

姜殊道:“我才不去读书,将来我去海外打下一块地盘,我说了算!”

姜媛连忙捂住弟弟的嘴,看到周围没有外人才松了一口气。

这臭小子,真是什么都敢说......

姜丰“病重”,自然要留在家乡养病。但他也不是赌气就因私废公的,他自己留下,却把姜媛和钱勇派回大湾。

“我们回来的时候就收到消息,法兰西已经发兵了,安南大战将起,你们回去听杨安的调令。”姜丰对钱勇道。

钱勇和姜媛知道姜丰的病没有大碍,都应了下来,告别之后,就启程返回大湾。

这下子,姜丰就真的留在家乡“养病”,偷得浮生半日闲、坐看天边风云变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