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774章 寻求真理

第774章 寻求真理

中午休息时间只有一个时辰,姜丰用过午膳后靠在榻上稍微眯了一回。

冼海同轻手轻脚地整理着姜丰的讲话稿,身为弟子,当然要把老师的重要讲话记录下来,将来出《传习录》的时候才不会有遗漏。

一想到老师将来流芳百世,自己成为“七十二贤徒”之一,冼海同就心情激荡。做开山大弟子是不大可能的,大湾理工学院那么多师兄,都自称老师的学生......

话说回来,古代诸子百家,尊称为“孟子”、“墨子”、“孙子”......咱们老师作为科学开山祖师,也可和古之圣贤比肩了,该尊称为“姜子”?

不妥,不妥......

冼海同不觉地摇摇头,这尊号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到了时辰,姜丰伸了伸懒腰,在随从的服侍下重新梳洗,看到冼海同在一旁纠结的样子,问道:“你又想什么?”

冼海同犹豫地把关于尊号的事说了。

“姜子?”姜丰失笑,“当然怪了,你忘了姜子牙?我家宗祠楹联‘炎农世泽;渭水家声’,纪念的就是姜太公。我岂能犯先祖讳?”

冼海同顿时高山仰止:“老师是尚父后裔!果然是家学渊源!”

姜丰:......谁家往上数几代没个名人?

织席贩履的刘备还是中山靖王之后呢!

“老师......这尊号的事?”冼海同又问。

姜丰无奈:“尊号尊号,自然是别人的尊称,哪里有自己起的?虚名于我如浮云,传道在于本心,我的目的,不过是让天下人重视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罢了!”

冼海同敬佩得双眼都冒星星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外面钟声响起,知道听众已来齐,姜丰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出去了。

倒不是他非得装模作样,但头戴高冠,不昂首容易倾斜,这宽袍走路更要注意,一不小心踩到衣摆摔倒了......那丢人就丢大了!

大殿上的蒲团再次坐满了人,诸皇子和高官也没有一个提前离场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姜大人提出的新学术理念,对他们也有启发,又岂能轻易离开?

再次行礼之后,姜丰悠然坐下,轻松地笑道:“上午有人提起蝗虫,可令我食指大动,午饭都用得更香了。”

来自西南的地方官笑了,想到姜丰也是从偏远地方知府做起的,又有“亲民”的名声,想必没少吃各种“特产”。

“至于蝗虫与君王失德是否有关......儒家先贤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蝗虫是一种自然界的生物,蝗灾的形成与气候有重要的关系!史书早有记载,如果旱灾后的冬天更暖和,就有可能在第二年引起蝗灾。”

大儒们迅速回忆起自己看过的史书,不一会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百姓对蝗灾的态度是畏惧和厌恶,官员则认为是皇帝失德上天示警,原来古人早就发现和气候有关!

“蝗虫具有极强的繁殖力,一只雌蝗虫在适宜的环境下每二十天产卵一次,每次产卵可达到两百到三百粒!暖冬无法冻死虫卵,干旱和暖冬就成为了蝗虫的温床。”

“与自然气候有关,又关‘天人感应’什么事呢?荀子可是比董仲舒更早的儒家先贤!”

姜丰利落地做了总结,下方的人陷入沉思。

半晌,国子监祭酒起身道:“姜大人,汉儒先贤提出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理论让人君更加谨慎!这对百姓是有益的。”

若是没有上天的约束,人君岂非能为所欲为?

换句话说,董仲舒的理论在约束皇权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也是士大夫推崇的原因。

“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姜丰认真倾听,祭酒大人是本次论道会的发起人之一......是受人尊敬的大儒!

“祭酒大人所言极是,皇权需要约束!”姜丰拱手道。

祭酒:......我没说,这话是你说的!

太子萧璟看向祭酒的眼神有些微妙......原来你们这些读书人是这么想的!

不待祭酒解释,姜丰接着说道:“然而约束不能靠虚无缥缈的天意,而是民意!我朝有御史,上劝谏君主、下弹劾馋臣,起到的就是一个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同样在前排听讲的王玢:......我不敢,我没有!你别乱说。

眼看着姜丰要往约束皇权方向说了,国子监祭酒忙道:“为探求‘天道’,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上下求索、苦苦追寻难道也是无意义的吗?”

“求道当然有意义!”姜丰严肃地说,“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从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归纳总结出最本质的规律,这才是真理啊!‘真理’可知社会发展的规律,可指导国家发展路线,又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姜丰话音落下,大殿中却雅雀无声。

汉儒先贤说这世上是存在唯一真理的。

这个唯一的真理,便是“道”,是“理”。只要悟出那个唯一的理,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但这唯一的真理是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

千年以来,无数读书人前仆后继,皓首穷经却一无所获,有的人因此疯了。

后来朱熹横空出世,为儒士们指出了“格物穷理”的金光大道。程朱理学的另一位大儒程颐,给出了具体解释:“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这是过程,结果呢?

读书人年复一年,格来格去,还是格不出这真理来。

直到前朝出来一个“心学”大家,大声告诉读书人,格什么格,真理自在人心,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然后你凭这点良知,知行合一,便足以指导自己的一生了......

振聋发聩的学说让许多读书人从“理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心灵得到解放。但也有坚定的“理学”派认为“心学”不过是掩耳盗铃。

“理学”和“心学”还没分出个胜负来,现在姜丰却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个“真理”是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一门科学!

不知过了多久,首辅章成贺颤巍巍地站起,朝姜丰鞠了一躬。

姜丰连忙站起回礼。

章成贺看着姜丰,赞叹道:“姜公所言振聋发聩,老夫穷尽一生追求的‘真理’,终于有了着落。只是寻到规律,又如何判断这‘真理’是否正确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姜丰明朗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