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934章 大夏国书

第934章 大夏国书

收到大夏使臣呈交上来的国书,皇帝和内阁重臣都有种“终于来了”的感觉。

陈璋离京前,太子亲自去探望他,提及两国邦交,陈璋态度冷淡......皇帝就知道,夏国还会就陈璋遇刺一事做文章。

现在这份国书上义正言辞地写着,夏国大将军不远万里来送贺礼,却招致华国官府中人行刺,可见华国并不欢迎夏国的朝贡。为了保障夏国使臣的安全,从今往后,大夏停止对华国的新年贺礼、万寿节寿礼等一切进贡。

内阁重臣想到夏国一船船的金子,心就拨凉拨凉的。

前年万寿节,大夏可是进贡了二十万两黄金,他们还想着等旬寿再大挣一笔。别的小国朝贡,贡品价值还比不上朝廷的赏赐,对朝廷来说是亏本的买卖。

但夏国财大气粗,从来都是真金白银的。

现在黄灿灿的金子,就沉入了太平洋......呜呼哀哉!

今年姜首辅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工部侍郎沈之鹤走马上任,一一落实起来,又是修铁路又是建发电厂的,申请了一笔又一笔的拨款......国家财政已经赤字了!

户部还抱着一线希望,等大夏的金子来填补窟窿呢,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了。

“都怪傅冲!妄开衅端、破坏属国邦交,实乃民族罪人!”户部尚书恨得直咬牙。

他主持户部也近十年了,每年财政都是盈余,眼看着即将致仕了,却面临赤字,这都是傅冲的错!

“就是!他在平壤战死,陛下还下旨给他厚葬,如此罪人,根本不配厚葬!”

朝野上下,骂声一片。

从前他们虽不满傅冲的鲁莽行径,也不敢多言。毕竟傅冲是堂堂锦衣卫指挥使,是陛下的心腹,如今锦衣卫都没了,新仇旧恨一起算,想骂也就能骂了。

鸿胪寺卿犹豫地请示陛下,是否回一道国书,挽回两国关系。

皇帝淡淡地说:“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从来没有强迫藩属国上贡的。本来朝贡一事,就是藩属国慕我华夏文明,主动来朝。既然夏国不放心使臣安全,不欲朝贡,便罢了。”

鸿胪寺卿想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松了口气说道:“陛下圣明!那些藩属国来朝贡,多数都是他们占便宜的,只是我们天朝上国不予计较罢了。如今这夏国既不来朝,也是他们的损失。”

普通百姓不知道夏国和其他藩属小国的区别,如此混为一谈至少可以挽回朝廷的脸面。

朝廷如此对外宣传,市井间也说:“那夏国是不识好歹,以后可别舔着脸来朝贡,我们可不稀罕。”

“就是,那些番邦小国,拿些没处卖的土产,就来换朝廷赏赐的丝绸锦缎银子,也说是朝贡!”

这一场“外交危机”算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落下了帷幕。

唯有知情人士,心情实在复杂。

皇帝看着大夏国书上那龙飞凤舞的签名,对太子说道:“这姜媛果然以夏国总督自居了。当初姜丰在大夏建国,说是不称王、不世袭,如今这大夏总督之位还是落到他女儿手里,这也是世袭了!”

太子想了想,说道:“还是有不同的。若是世袭,就是姜丰任大夏总督到终老,才传给姜媛。大夏建国的纲要上说,总督一任四年,任期不超过两届,姜丰是做到了,将来看姜媛如何了。”

皇帝点了点头,又说道:“户部和鸿胪寺派了人去大夏参加明年的万国博览会,如今的大夏到底怎么样,等他们回来也知道了。”

太子笑道:“以邻国为鉴,督促本国发展,是我们不骄不躁、心存警惕。但也无需太把邻国放在心上。如今我朝也大力发展科技和工业了。前回我去皇家理工学院,他们正在研究新型钢材和内燃机,说这内燃机是比蒸汽机更厉害的东西。”

“儿臣也没听懂,但姜丰说有了这东西,不用马拉的汽车和天上飞的飞机都可以有了。”

“若是从前,这些当然是天方夜谭。但如今蒸汽轮船和火车都有了,发电机也有了,想必这汽车和飞机也是可能的。”

皇帝想象了一下,笑道:“皇儿说得对,有姜丰在,我们总不会落后于大夏。”

姜丰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又一个个事实和一场场战争向皇帝证明,科技的领先代表着国力的领先。

让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他们父女俩也有趣,这是要站在两国的立场上博弈了?也不知谁更强些。”皇帝和太子说笑着。

虽然不畏惧新生的夏国,但既然存了竞争的念头,皇帝对科技更加重视,吩咐户部对理工学院及各地科研所的科研资金绝不能克扣和拖延......

户部无可奈何地应了,心中只希望塞北的金矿和海贸的利益可以弥补损失。

塞北金矿这一块,是工部和施伦合作开发,目前进展顺利......

至于海贸,西亚战事结束后,来自西洋、南洋、南美各国的船又陆续停靠广府、鸡笼城码头,户部对前往夏国的使团也给予厚望......

我朝近些年新建了那么多工厂,国内的市场已经渐渐饱和了,最好通过这场博览会,让天下各国都认识我朝的新产品,把我朝的商品倾销到大夏及西洋各国去!

姜媛所率的南洋船队是穿过巴拿马海峡,往夏国东部海岸而去。华国的使团则是从津港出发,途径扶桑补给,在夏国西部的金山城登岸,再从金山城走陆路去新约。

选择这一条路,一来是海上航行时间较短,减少风险;二来是他们身负皇命,要看看整个大夏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都说大夏地域广袤,要考察,那当然不仅是看东部的几座城啊!

因为从津港到金山城的航程较短,姜媛还没抵达巴拿马,华国使团先到了金山城。

使团中为首的是鸿胪寺少卿傅仲哲,当年新约海战大捷,他还是礼部郎中,和大太监高金良一起到新约城颁旨,可以说是朝中少有的对大夏有了解的高官。

此次同行的,还有高金良的义子高军,也已升了内廷的大太监。

高军是第一次坐大海船,从津港一路吐着到扶桑,又一路吐着到了金山城,看到遥遥在望的金山城港口,喘着气瞪大眼睛说道:“这金山城光看港口,规模就不下津港,甚是恢弘啊!”

傅仲哲第一次去金山城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现在升了鸿胪寺少卿,却已鬓生华发,看到恢弘的金山港,唏嘘道:“当年我来的时候,金山港还很简陋,形同野港呢。从金山城到新约,许多地方都没有路,如今也不知怎样了。”

高家好奇地说:“我听义父说,从金山城到新约城一路都是森林,如今也不知开荒了没有?”

“谁知道呢?”傅仲哲展开折扇摇了摇,“拭目以待吧!”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