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936章 大夏见闻

第936章 大夏见闻

朝廷的使团在金山城停留了几日,走遍了这座西部滨海城池,也品尝了当地美食,甚至有在京城价比黄金的海牛肉。

因袁斌也要去新约参加姜媛的总督就职大典,使团便和袁斌一起启程。

当年来传旨时,傅仲哲等一路披荆斩棘、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来,还要小心警戒,防止有敌人袭击,实在没有心情和时间游览风景。

如今从金山城去新约,因时间充裕,便可缓缓前行了。

途中经过一个盐湖城,袁斌说道:“此处仍属西部州府,知州是大湾人,早期来到大夏的移民。盐湖城虽是极小的一个城,却有一处壮丽的自然景色,贵客们既来了,便不可不去。”

使臣们听了,都笑道:“袁大人如此说,那是必要去的。”

实则心中都不以为然,他们中有的年少时外出游学,有的曾到地方外任,有的常去各地颁旨,自诩见惯祖国大好河山,没什么“不可不去”的了。

然后他们就由袁斌带着到了那处名为布斯峡谷的石林。

石林在国内亦有,但此处峡谷仍令人目眩神迷。一根根自然侵蚀而成的尖柱形岩柱在广袤的荒野上耸立着,在阳光的映照着,呈现着如火般的颜色。

在这片寂静的荒原,火柱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才形成,天地苍茫,人如此渺小。

眼前的奇景,令人想要吟诗一首,又或是立刻拿出纸笔将其永恒地记录下来。

鸿胪寺和礼部的文官们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离开峡谷的,回到小小的盐湖城中,才回过神来,也忘了一路上的颠簸疲惫,一个个凑在一起作诗,以抒胸臆。

一位礼部郎中道:“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不欺我,若不走这一趟,哪里知道世界的另一端竟有如此壮观之景?想来南洋、西亚、西洋,亦各有千秋了!”

傅仲哲捋须叹道:“从前也听姜大人说,要开眼看世界,人不能做井底之蛙,国不能固步自封,便是如此了。”

离开盐湖城继续向东,他们也经过了森林,远远地看到了熊。

但这些地方,大多已开出了官道。

袁斌介绍:“行政区域划分后,各州便有了知州,州和州之间的官道也修了起来。像金山城这样有钱有人的,通往西部数州的路,多由金山城出资。中部平原是农业区,就由当地知州组织人修,他们有黑人奴隶可用。”

又行了一些时日,途中还观赏了高山瀑布、蔚蓝静谧的大湖,终于到了中部的大平原。

这又是另一番风光。

“中部平原土地肥沃,但是气候较为干燥,都是旱地,因此主要种植番麦、大豆和春小麦。如今是冬日,小麦已经收割了,你们看地上的都是秸秆。”袁斌指着马车外说道。

使臣们向外望去,果然见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尽是秸秆,象征着丰收后的喜悦。

“这么多的田地,如何耕种得完!”使臣们感慨。

袁斌笑道:“土地在大夏可以说是最不缺的东西。这些肥沃的良田,被开发的也不过十之一二,移民还是不够用,新约那边在研究大型农用机器,以后或许能帮得上忙。在中部耕种的主要是我朝和南洋移民,开荒即可得地,也有买了黑人奴隶,建设大庄园的。”

在国内被视为重要生产资料,因一条田埂也能打得你死我活的土地,在这里成了不稀罕的东西。

难怪姜丰一力主张对外开拓,说是为了扩张民族生存空间。

凡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到了皇朝末年,土地兼并就是无可避免的事。土地集中在少量人手里,大量失去土地的贫民、佃农抗风险能力极低,一场灾祸活不下去便只能聚众动乱,又开启一个新的朝代......

如今有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是否就可以打破这个魔咒了呢?

中部平原地广人稀,这日到达不了城中,一行人便找到了一个庄园借宿。

这是一个华国移民的庄园,女主人却是原住民土著,肤色比我朝的人稍微深些,五官亦有不同。

但华夏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南北东西百姓长相都各有特色,因而这点差异并不算太大。

得知客人是华国来的使团,主人家很开心,热情地招待他们,还拿出几桶葡萄酒来,说是自家酿的。

一个系着围裙的黑人仆妇为客人们准备着晚餐,长桌上点着蜡烛,小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客人们。

使臣们此行,就是要深入考察大夏国情的,此时便和男主人攀谈起来。

“你们移民到大夏多久了?有多少田地?日子过得不错啊!”傅仲哲和煦地说道。

男主人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恭敬地说:“回老爷的话,我是闽省人,最初迁徙到大湾,后来又来了大夏,算算也有十年了。最初是在西部淘金的,后来响应官府号召,到中部开荒。我家是兄弟几个一起移民来的,一家人勤劳肯干,就在这里立足下来。”

说到这里,男人有些自得地说:“当初就是听说到大夏可以娶到美貌的原住民姑娘,我们兄弟都是大光棍,便一起过来了,现在这愿望是实现了。”

另一个礼部郎中问道:“你们田地这么多,官府税赋可重?”

男人笑道:“开荒五年免税,到后面就要交税了,倒也不算重,和大湾相当吧!主要是大湾也没这么多土地,在这里只要你勤劳,就少不了地。当然......西洋人开荒是不得地的。”

“这个自然。”使臣们都点头。

男人又说道:“我们庄园和附近几个庄园离城里远,便自己建了个小学堂,官府派了先生来教孩子们识字。等孩子们大一些,我就送他们到大城里读书,不然下一代还是在地里刨食。多读些书,也到新约当官去!”

使臣们都纷纷赞他有见识。

对读书、当官的执着,大概是刻入华夏民族血脉中的了,即使到了这遥远的大夏也一样。

听到天朝大人们的称赞,男主人更加高兴,把几个孩子都叫过来,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学问,又指着最大的一个女孩儿说:“这是我大女儿,先生说她物理学得好,将来可以去考新约理工学院!”

那女孩儿微微昂着头,脆生生地把她知道的那些原理说了出来。

使臣们面面相觑,女孩儿也能考理工学院?

这大夏果然和华国不一样......也是,姜媛都能被众人认可做总督,女孩儿读书当官也不奇怪了!

但能够让女子读书,不仅体现了这家人的开明,更体现了庄园主的生活水平。

要知道,读书可是耗费金钱的事情,要是生活条件差,别说女孩,就是男孩也读不起!

次日在马车上,傅仲哲便问袁斌:“我朝移民大多像这户人家的生活?”

“那怎么可能?”袁斌笑道,“勤劳的人过得好,懒的人在哪里都过不好。”

众人点头,是这个道理。

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可知这夏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不差。当初姜丰鼓励移民,也并不是瞎忽悠、害人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