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现在是万金油了,既修米格-15,也修图-2,现在还能给图-4做大改装。”从北京到沈阳,唐华一下车就直奔112a厂,航空工业局局长段之俊带唐华看现在112a厂的五个改装车间。
“现在航空工业局只有沈飞这一个像样的飞机厂,那可不得当万金油,”唐华说,“而且确实,沈阳离朝鲜近,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在这里中修大修都比较方便,修好一试飞就能返回部队。但过不久,整个航空工业体系就要布局了,沈飞培养的这机群技工和工程师,到时候就是种子,分散开来成为一群工厂。”
航空工业局成立于1951年4月,是重工业部最晚一个成立的工业局(倒数第二个是船舶工业局),但船舶和航空其实是现代工业体系最顶端的两个大类,绝对重要。成立得晚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基础。连个飞机场的影子都没有,成立一个工业局总部,那太奇怪了。但在1951年4月,与苏联敲定在沈阳建立飞机制造厂,航空工业局马上就挂牌成立,总部设在沈阳。
过去一年,沈飞在空军三十八厂的基础上扩建,不过目前还不能造全新飞机,大修能力倒是非常突出。现在五个改装/大修车间,一个在改图-4,一个在改图-2,三个在大修或改装米格-15。
“我第一次看见停在地面的图-4的时候,腿都有点发软,”段之俊说,“这么高,尾翼三层楼高,抬起头来脖子都酸了才能看见最尖端。机身就是那么长的一排房子,能修三米大炕的那种房子。这就是空中的高楼,在我以前的观念里,这么大的东西飞起来就是个奇迹。”
段之俊其实是在苏联学过理工科的,莫斯科交通学院(专科)出身,专业是无线电通信。但接触图-4这种40年代航空工业塔尖的武器,确实超出了他以前的认知。
“这么大的飞机,苏联有,现在中国也有了。美国也有。说起来这个图-4在很多地方还是模仿了美国的b-29。”唐华指指眼前车间里拆卸了一部分零件的图-4,“但是现在车间里的这架图-4,没有模仿任何飞机。实际上,以后会有很多飞机模仿它。”
段之俊点点头,“我看过资料。……那玩意就在我们隔壁112b厂造的。这也太神奇了,一个导弹从飞机丢下去之后能自己飞30多公里,然后砰!炸中一艘几十米长的小船,而且不管小船是正着开还是倒着开还是转弯,或者停船,导弹都能追上去扎个眼儿。图-4改装完成之后就要直接去渤海靶场,到时候我一定得跟着去。”
……
“51年初和52年的两次引进苏援谈判,我都没有从苏联要图-4的图纸仿制。”唐华说起正事。“但轰炸机和大型军用飞机的制造设计我是有规划的,制造厂和设计所一条龙全套,和沈阳的战斗机研制生产联合体一样。我们不是不要重轰,只是航空工业当能够自己制造轰炸机的时候,应该给空军提供比图-4更好的重轰。”
段之俊:“了解。螺旋桨飞机确实在逐渐淘汰。而且航空工业局如果要搞重轰炸机,那会在很多年以后才能建成工厂,到时候图-4肯定很落后了。就是不知道我们装备的重轰炸机会是什么样子。”
唐华:“时间还有很多年,我们会逐渐看到的。在轰炸机厂还没到来之前,我们自己也可以设想一下适合中国空军的重轰炸机是什么样子。黄志千总工程师估计已经在心里面琢磨了很久了吧?”
唐华最最后一句是转头对着黄志千说的。黄志千笑笑,说道,“我这一年琢磨了10种中国空军未来的轰炸机样式。……未来的战斗机琢磨了20种。”
唐华:“那黄总工有没有把你琢磨的飞机给画出来,然后把模型做出来,再把模型送到风洞里去试试看?”
黄志千:“啊?”
唐华:“说到这才想起来,我今天主要是想看你们航空工业沈阳所新建成的风洞的。我们还是不要看大飞机了吧,去隔壁?”
……
“唐部长,其实我确实把我想出来的一些飞机画成了图纸,有的是草图,有的设计得更细致一点。”黄志千说,“当然也有的草图是我凭记忆把在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看过的一些飞机描摹下来了。但是把这些设计送风洞验证,就有点太那个了。”
“风洞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唐华说,“是,吹一次风洞要两三天,花掉一千多万,你一年的工资大概就这么多,但花的是人民币又不是卢布。”
黄志千:“格洛斯特公司确实也是这样干的……不过按我的经验,能有十分之一的气动外形设计有价值、其中有四分之一值得进一步探究,就很不错了。”
“让自己的设计得到数据验证,这比脑子里不断的天马行空要有效得多。这样吧,不只是你,沈飞所所有的正式工程师提出的设计方案草图都有同样的资格进行风洞验证,只要你们组织一个三五人的委员会,排除掉那些完全不符合基本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设计,其他的,就都做模型送进去测试看看。”
唐华说完,一行人已经走进了实验室,风洞里的模型是
滑翔制导炸弹。
“滑翔炸弹不是都已经仿制成功投产了吗?”唐华问。
“这是我们在美制滑翔炸弹基础上做了改进的版本,”黄志千说,“一共有3种变型,一种是250公斤级别的轻型滑翔炸弹,一种是带动力的低速导弹,还有一种是滑翔-俯冲的钻地型号。”
“看来你们已经开始做各种尝试了……”唐华说,“行行,我部分收回刚才我说的话,沈飞所已经有点我说的那种状态了,你们只需要再继续往前走就行。”
……
朝鲜,东线。
“40师、45师最近一周的伤亡有些不正常。”
美1军参谋将最近一周的前线伤亡统计完毕,担忧地对奥丹尼尔说。
最近一周,美1军的两个师日战死数字都在20人以上,其中8月29日最惨,一天71人阵亡50人受伤,原因是某个防御地带遭到了中国火箭炮的突然袭击。
美1军还下辖一个南朝鲜师和一个美空降兵187团,187团安稳地缩在后方当预备队,南朝鲜军就没那么好运气了,最近一周的战死人数和两个美军师差不多。
算起来,这一周阵亡230人、伤115人,如果按月平均的话,这个月死亡的美军人数要逼近1000人了。
奥丹尼尔看了伤亡数字也皱起了眉头。
“我记得你报告过,三周以前我们当面的中国军队完成了换防,换上来一支新部队。”
“是的,是一支苏械化的步兵部队,但从各种迹象分析,这个中国军此前并没有进入过朝鲜。”
“仅仅是装备了苏联武器吗?”奥丹尼尔认为其中有蹊跷。“前线士兵有没有在对面的战壕中发现苏联人的面孔?”
“据我所知,没有。对面的军队都是中国人,没有苏联狙击手参与。”
“就算没有苏联狙击手参与战斗,”奥丹尼尔说,“我敢肯定,在中国的满洲地区,一定有整队的苏联狙击手在训练中国的狙击手。苏军在二战期间广泛采用狙击战术,他们的狙击经验不亚于我们。”
“将军,我们该怎么应对?”参谋问。
“让前方部队更谨慎地蜷缩在战壕和掩体中,”奥丹尼尔说,“告诉他们,如果不想被装在骨灰盒里回美国,那就老老实实把屁股藏起来。要求增派更多的狙击手。”
……
“我已经把所有的技术和战术教授给你们了,接下来的提高要在战场上才可能完成,而决定你能达到什么高度的不是技术,而是你的心态,是否足够冷静、是否足够敏锐和是否足够狡猾。”
沈阳-本溪附近,苏联红军狙击手谢尔盖·斯潘杰又完成了一拨7周的短期狙击培训,拍拍手让他前面列队的二十多名志愿军狙击手解散。
“斯潘杰上尉同志,我有一个问题。”50军狙击营的孙德功举手,“苏联红军训练狙击手,也只培训7个星期吗?”
“不,不一定。”斯潘杰说,“苏联红军有狙击学校,学员在里面学习半年到一年。但有的时候,可能需要一名战士在4小时内成为狙击手……”
卫国战争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在布列斯特、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郊外,到处都是这种速成的狙击手。有的士兵拿到一杆狙击步枪,打了两排子弹(10发),就会被连长或营长当狙击手使唤。
伊万西德·萨连科在二战中的狙击手排名第二,他枪下有超过500的亡魂,它其实就没进过狙击手学校,而是步兵军官出身。
“其实我还有一个问题,”斯潘杰说,“我特别想要一支你们的狙击步枪,最好能在我回国的时候一起带走。不知道你们的指挥员会不会同意我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