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三章,不公开发售的X54

“来来来,靠近一点。一人拿一块芯片,手往前稍微凑一点……”

唐华在中间,黄坤、谢希德一左一右。

唐华手中拿的芯片是x5304,这是微处理器,集成了1055个晶体管。

黄坤手中的芯片是x5301,256字节的rom。是256字节,不是256k也不是256m。

谢希德手中的芯片是x5302,40字节的ram。就四十字节,再多没有了。分为四个寄存器。

所以刚才唐华对钱学森说的是“你现在手里有足以组装成一台计算机的晶体管”,而不是“你现在手里有一台计算机”。

现在得好几个芯片组合才能做出一台最小配置的计算机呢。

现在的x5300系列和8086那样cpu还差着三条街,和历史上英特尔划时代的4004也差一条街。

但是芯片体系设置确实就是借鉴英特尔4004的那一套。

其实现在这一套芯片生产设备,工艺最高可以支持到10微米,也就是4004的同等工艺水准,但是设备磨合、调试、使用还搞不好,退而其次先改为16微米。

唐华、谢希德、黄坤三人摆好姿势,咧嘴大叫“茄子”,摄影师“咔嚓”拍了一张定型照。

三人拍完,又把x小组在场的6个人也都叫了过来,也是一人手里一块芯片。

x5300系统的芯片可不止三块。刚才三人拿的这三块芯片只不过是整个系列中最重要的而已。

x小组成员集中过来,有拿x5303移位寄存器的,有拿地址锁存器的,有拿i/o芯片的……

“咔嚓”,第二张定型照。

……

“底板工艺达标之后,第一批芯片良品率还是偏低,后来改造实验室,围出一个密封的区域做成无尘车间,果然很有效。”

黄坤和唐华在无尘车间的外面,透过玻璃窗看里边的设备。

试验区一楼被无尘车间占去了60%的面积,芯片生产线和封装都在里头。唐华自己现在进去也得在更衣室换衣服戴面罩。黄坤走出无尘车间,再进去的时候也要走一遍同样的程序。

无尘车间的分级,1级是每立方米空气里面,大于0.1微米的尘粒数量不大于10粒。2级100粒、3级1000粒、4级10000粒。

现在半导体行业的黄光区一般得达到lv2,也被称为百级车间。偶尔千级车间也能用。

现在自制的这个无尘车间,大概是万级到十万级吧。

不过,0.1微米的尘粒其实不是影响现在的光刻良品率的关键,搞坏芯片的主要是0.5微米以上的尘粒,这个lv5(十万级)的标准是0.5微米以上的尘粒小于3500个。

就算是10万级的无尘车间,计算机所仍然要在试验区安装初、中、高三级过滤器。

“黄教授,”唐华问,“我就想知道,为了搞出无尘车间的过滤器,你们拆了多少个防毒面具?”

黄坤:……

……

“下一步,我们要在上海和北京各做一条芯片生产线了,建生产线搞无尘车间的时候,你们可不要再拆防毒面具了,去搞一些活性炭来做过滤器箱吧。”

唐华还是先提了一句刚才的无尘车间。

“上海和北京各一条芯片生产线,那就是集成电路计算机要走向量产了?”谢希德问。

“不,明年量产公开发售的计算机是t54,现在上海计算机所在做细节设计,可能设计都快完成了。”唐华说,“还是晶体管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我们会生产一小批,就命名为x54吧,不对外公开发售。”

黄坤:“也是,我们的集成电路技术现在超前得太多了。”

唐华:“1953年才过去不到一半,剩下半年的时间x小组继续攻关工艺水平,既然理论上可以达到10微米,那就朝这个目标冲锋。明年2月份x54也会生产出来,到时候是用x5304,还是x5404,就具体要看你们攻关成果了。”

黄坤:“x54应该不会生产太多吧?”

“x54不会太多,但是我打算用5304或者5404搭建一个大计算机系统,会用掉不少芯片。哦对了,除了5304这种计算机微处理器,现在还要搞另外两种芯片,所以我们得尽快攻关,尽快给出一个能否突破10微米、什么时候突破10微米的时间表。只有知道了现在采用什么工艺,才能制作出芯片的工程设计图。”

谢希德:“我看就直接定死在1953年的12月1日吧,五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够了。”

唐华看看谢希德、黄坤:“用这个时间表,你们心里有谱吗?”

谢希德:“有谱,但是得从鸿海调两个高级技工来,加入x小组。”

唐华:“我六月底,不,三天之后就会去上海,到时候我亲自去鸿海厂里选两个人。”

集成电路技术突破后,

各种芯片就会铺天盖地地出现。

计算机加密芯片——这得等加密系统设计完毕才开始设计针对性的优化芯片,现在还动不了。唐华要做的第一个是工控领域——预编程嵌入式应用芯片。德州仪器生产tms1802nc可是比4004还要早两个月的。

第二个是火控计算机主芯片。将来这个火控计算机芯片还会派生出很多分支。甚至包括飞控系统芯片——取决于沈飞啥时候自己能设计/仿制战斗机。

……

钱学森这几日还在北京四处转转,应该是快要逛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了。

他逛完北京就要去东北,看看火箭和弹道导弹制造的工业基础。

唐华在x小组的实验室,开始组装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就是x54的样机。

在x5300系列芯片设计定稿的时候,鸿海就开始制作电路板,机箱这种小物件那做起来更简单。

挑选了单独测试时看起来最没毛病的一组芯片,唐华一个一个芯片地往电路板上按。

以前用74ls芯片做大作业的时候感觉和这个差不多。说起74ls系列芯片,差点忘了,这东西是该做一批出来,一些功能简单的器件可以直接拿它们撘出来,还可以给清华和电子信息大学当教具用。

唐华主装,黄坤和谢希德两人当助手,三人七手八脚把机箱内的东西装好,接好笨重的带显示系统的显示器。

开启电源,屏幕亮了。

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诞生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在之前x小组把芯片生产出来后做过不少测试,但把所有东西全用上而且接上crt显示器点亮,这还是第一次。

摸摸身边的机箱——真正的机箱,和后世的大型全塔台式机箱差不多大。当然,能做这么小是因为这台计算机没装硬盘。

“那个……谁手里有垒方块游戏?把它弄到这台计算机上。”唐华说。

……

《和平烈士罗森堡夫妇安葬 美国人民强烈抗议美国政府的谋杀罪行》

“美国和平烈士罗森堡夫妇的殡礼于二十一日下午在纽约布鲁克林殡仪馆举行,两万人冒着炎热前往吊唁,殡礼形成了雄壮的示威。

十九日在纽约新新监狱昂然就义的罗森堡夫妇的遗体移放到布鲁克林殡仪馆后,即有络绎不绝的人流前去吊唁。”

“争取罗森堡案件公正裁决全国委员会主席布兰宁首先致悼词。他说:我们认为罗森堡夫妇是为我们大家牺牲的,我们必须继续为他们两人所拥护的事业而斗争。罗森堡夫妇到最后还对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一个美国抱有信心。”

……

唐华听着广播,也只能感慨一下下。

罗森堡夫妇被美国政府控间谍罪,3月底被判死刑,6月份执行。

罗森堡夫妇确实和苏联谍报机构构有联系,但这两人被判罪时所有的证据都是假的。法官判决的主要证据竟然是口供而不是实物证据,而那份口供其实也是假的。也就是说,罗森堡向苏联传递的情报,美国情报机构和司法系统当时并没有发现,而是给夫妇俩捏了个“指控密谋窃取美国核情报泄露给苏联”的罪名。

“判决依据是1917年的《间谍法》,罪名为“在战争时期从事间谍活动”,但我的当事人被指控的罪行的时候,美国和苏联并没有交战。实际上,苏联和美国之间从未互相宣战。”在法庭上,罗森堡夫妇的辩护律师提出异议。

“判决死刑不仅因为他们从事间谍活动,他们也应对朝鲜战争中的死难人士负责。”

看到俄文·考夫曼法官的这一番话,唐华不由得冷笑一声。

美国在朝鲜还真是输惨了、输急了啊。

正所谓越急越不成事,越急越方寸大乱。

不说别的,发明第一个晶体管并解释晶体管原理的威廉·肖克利,现在还涉嫌泄露机密,被剔除在国防和科研核心之外呢。

唐华也在关注美国电子产业和计算机的发展,到1953年初,他们仍然没有出现大的飞跃。

然而,1950年底或者1951年初,美国就从朝鲜战场上缴获了使用晶体管的对讲机。1951年6月,又从大和岛坠毁的图-2上缴获了带晶体管电路的无线电指令控制器。

然而从几个商用机器公司的订单推测,商用的晶体管计算机现在并没有出现。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锗晶体管到硅晶体管这一步,美国可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为什么锗晶体管到硅晶体管搞不懂,是因为搞不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搞不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是因为麦卡锡在整个美国的科研领域到处抓匪谍,不止威廉·肖克利一个,而是一大堆人都被牵连审查。

但美国有一个小部门出现了技术突破,这唐华大概可以确定。

1953年3月,美国空军突然与小阿诺德注册的一个无线电设备公司签订了一笔高达40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生产某种设备,设备的名称在

商业报纸的报道上语焉不详。但是,这个合同的产品最后是供应给波音公司。

唐华已经猜到这是什么了。

……

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太平洋战区战略空军参谋长(即将调任空军副参谋长)柯蒂斯·李梅站在第一架美国空军接收的b-52a轰炸机面前。

这是个全长近50米、宽56米、起飞重量220吨、装着8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庞然大物。最大飞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不空中加油可连续飞行16000公里,当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巨无霸。

“研发b-52花费了美国空军一亿美元,现在又搭进去1400万的电子装置研制经费,每架飞机的物料成本增加了75万美元。”范登堡说,“单机总价足足上涨了10%。”

“更换电子设备之后,它更可靠了。而且减轻了1吨的重量。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的。”b-52就是柯蒂斯·李梅心中最理想的战略轰炸机,无论有多贵他都喜欢。

其实现在这架b-52a上面并没有计算机。但是b-52a原来有多达900个真空管——各种电台、雷达告警器、瞄准具、各种电气操纵放大系统,在飞机的边角部位到处是密密麻麻的设备。美国空军缴获了图-2的控制器,仿制了它上面的晶体管——完全依样画葫芦,对b-52的电子系统做了全面更换,现在b-52a上面的真空管只剩下不到300个,换上了600多个晶体管。

包含600多个晶体管的十几台设备,竟然花掉了75万美元……

范登堡:“b-52项目的昂贵开支,甚至连空军部长和总统都有点难以坚持了,我们需要做一些事,以在国会咨询的时候证明b-52这种飞机是成功的、必须大量采购的。”

李梅:“那就组织跨大西洋轰炸演习和投掷核弹的演习。只要蘑菇云升起来,对轰炸机的一切质疑都会消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