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局全称是“中-共中央地方局”,1952年决定撤销前全国有六个地方局:东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这些叫“地方局”不叫“地方分局”,它不是中央的下一级机构,而是中央在地方的分身。地方局做出的决定就相当于党中央做出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地方局这种设置,原因很简单:在革命年代,全国各地党组织之间的交通联络不畅、通信不畅。
比如抗战时期,延安和全国各地的人员交流是极其困难的,中央想派个干部到地方,得穿过炮楼封锁线,而且还不止一次。那时候大约有10%的县委书记、区委书记级干部牺牲在穿过封锁线的时候。无线电通信也不可靠,经常一整片地区和延安失联几个月。
信息交流不畅,各地的情况延安是没法详细掌握的,许多具体的决定就只能给地方党组织来做。此时又是战争年代,地方组织做的决定有时候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赋予地方组织相当于党中央的处置权,地方局这种机构就从2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建国初期。
六个地方局虽然在50年代初撤销,但它的影响其实一直持续到21世纪。今天你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看18位数字的头一位便知道。第一位是“1”开头的,说明你出生的地方以前隶属于华北局;
第一位是“2”开头的是中-共中央东北局;
第一位是“3”字开头说明你那儿以前是华东局;
第一位“4”字开头是中南局;
第一位“5”字开头是西南局;
第一位“6”字开头的是西北局。
……
现在,除了和北京重叠的华北局之外,唐华觉得可以在全国设5个政务数据中心,其实就是5个计算机房。现在主要存储全国“一普”的人口数据,“一普”结束以后会不断扩展数据量和数据种类,最后变成行政管理、国企管理、纪律监督、经济管理、财政管理等等全都能干的综合数据服务器。
一普的人口数据,用有线电报当网线,五个分局的数据集中在政务数据中心那里,然后写入一两百到几百卷磁带,然后——火车运到北京。
现在这年代,传输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让各地统计局把十几个装满数据磁带的木箱搬上火车,直接运到北京。
一普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无非是有两个干部上门来查户口了,掏出几张卡片让每个人填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
这些卡片记录的信息拿回去,才是开始忙的时候。
不,应该说,上海计算机所在这些标准人口卡片开印时就开始忙碌了。
“四角号码查字法,是由王云五先生发明的检字方法,用最多5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对汉字进行归类。我们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王云五著写的《号码检字法》。”
武汉,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南计算机培训班。
王守珏和计算机所的两名“助教”面对台下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是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省委负责一普的干部。
“四角号码查字法中,有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并称之为单笔,这是很好理解的。同时王云五还增加了一些称之为复笔的构字单位,它们是多个基本笔画的组合,如两笔交叉的“乂”、“十”等,这样的复笔称为“叉”;一撇一捺构成的‘八’、‘人’,这样的复笔称为“八”,这些复笔在汉字中也是常见的。”
“在四角号码中单笔和复笔共定义了十个,分别用0~9十个数字表示。四角号码查字法根据汉字所含的单笔或复笔对汉字编号,它是不依书写笔顺的,而是取汉字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四个角的单笔或复笔的笔形,这样共有四码,一个汉字用四个数字表示。这种编码方法可直接用于小键盘输入。”
“但是,我们的四角号码输入法,每个汉字是有5位数字。除了四个角的四个数字之外,第五个数字是这个字的笔画数。”
……
有汉字系统就肯定要有输入法。
现在马上可以用的是电报码输入法,六千多个常用汉字用四位阿拉伯数字搞定。
但是电报码输入法需要极大的记忆工作量,六千多个汉字和对应的四位数字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必须死记硬背。
工作时如果有一个字没背下来,就得拿起手边的册子查找,输入速度骤然降到最低。
拼音输入法加选字当然好用,几乎不需要输入人员记忆什么。
但是,现在(新)汉语拼音尚未推广开来。所以输入人员实际上还是要先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输入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占用硬盘比较厉害。即便是未加联想和词库,一个字一个字单独输入,大约也要4m的硬盘空间。
唐华已经让华为开始开发拼音输入法了,但现在未开发完毕,按计划它也不是现在就投入使用的软件,而是要等主流硬盘容量再加倍之后。
五笔输入……那
还得先发明五笔规则。
相比之下,四角号码输入法算是电报码输入法的改进版。它用的是5+1位数字,比电报码输入法多1(2)位,但熟练工也可以达到40~60字每分钟的输入速度。
关键是四角号码输入法的五位数字,和这个汉字不是完全无联系的,只要掌握了基本规则,输入人员即便没背下来这个字的输入码,也可以瞅着汉字细想出它的输入码,而不用丢下计算机到旁边查手册。
……
“水左边,上取1,下取9”“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这是学员们在苦背四角号码的数字与笔画的对应方式,以及编码规则。
培训班现场变成了鲁迅当年的私塾或者小学课堂,年轻如20岁左右的小伙子,年长如三四十的老干部,都在教室背口诀、背手册,朗朗读书声整个省委大院都听得见。
背规则是要背的,实操也是要练的。
不过有一点小问题,只有3台计算机可供培训班的学员实操。而学员有42人。
那就只能一次3人,分组上机实践了。
没轮到上机的学员,当然也不闲着。
“衣,衣服的衣。”“00736。”
一名学员问同桌的学员,同桌马上给出了回答。他低头看了看手册,“对了。”
“左,左右的左。”“嗯……40106。”
“不对,是40105。这个简体左字,中间是直接一竖,不是打了弯折的写法。尉,上尉的尉。”
“7,4,2,0,嗯……9。”
“对了。”
培训班汉字输输入课的结业,是以学院输入速度比赛的方式结业的。
三名学员端坐在计算机前,像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有的选手摩拳擦掌,有的则在活动右手手指头。
四角号码输入法只输入数字,因此全用右手敲打小键盘来工作。
比赛裁判把三张纸条分别卡在三人的显示器下方,还没喊“开始”时不能动键盘,但有心急的选手开始看纸条默背上面的文章的四角号码了。
……
“王所,学员才两三周的培训,输入速度就老快了,”助手对王守珏说,“从竞赛成绩看,42人的平均输入速度有每分钟51个字,最高记录67个。比我们所自己测试的时候成绩还高出一截。”
王守珏:“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我们只是开发了这个工具的人。”
……
“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公民姓名,都要录入计算机,而计算机内置的字库是6425个汉字,这当然是不能包括所有汉字的。”
除了让学员练输入速度,培训班要教的东西还很多。
“所以我们在人口普查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人,他们的姓名里头带一些生僻字,生僻到我们的计算机内置字库找不到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果断用代用汉字来将他的生僻字代替掉,然后输入计算机。”
学员:“我觉得六千多个字都找不出来他的名字用的字,这种现象太罕见了。”
“简化字里头还有几个异体字归并成一个字形的,其实能管差不多一万字。”
王守珏:“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所以我们也会制定这一方面的代字规则。”
很多生僻字其实只是某个汉字的别体,先归于正体、然后再归替换这个正体的简化字即可。不是别体纯粹是太生僻的字,代字的基本规则是同音、字形相近,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好找代字,那么就看这个生僻字的寓意,找个意义相似的字作为代字。
另外,因为自己风骚的名字被用了代字而有意见的人也不用着急,一普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之后,普查填报的卡片还是会保留的。
等计算机存储容量增加,两三万汉字的全字库出来,再风骚的名字也能录入进去了。
或者再等10年,1963年的全国二普,肯定能用上全字库。
……
上海计算机所。
唐华拿过一张人口普查卡的样卡(没有编码序列号)。
这种标准样式的普查卡,名字和籍贯需用笔填写汉字。年龄(出生年月日)之类的数据,就用在卡片上打孔的方式来填写。这样可用打孔卡读取机来录入这一部分的数据,不用太多人力。
“老列,苏联上次进行人口普查是什么时候?”
列别杰夫:“这太久远了,我记得是十几年前……啊,对,1939年。”
唐华:“都已经14年过去了。苏联就没有打算再做一次人口普查吗?”
“是很奇怪,但确实没有做人口普查。如果做了全国人口普查,我会收到邮寄的表格,让我填写然后回寄。”
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共进行过7次全苏人口普查,分别是1926、1937、1939、1959、
1970、1979和1989年。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然而这段时间苏联的人口普查竟然中断了,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间隔高达20年。
就算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很忙,国民经济尚未恢复,没有财力和人力做全国人口普查,但到了50年代也该普查一次了吧。没有基本的人口数据,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发展计划甚至国防计划都不好做。
然而苏联在战后这十几年,还真是用抽样调查和估算的人口数字,估算的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来做国家政策参考的……
唐华:“我记得苏联以前做人口普查,是使用从美国进口的ibm自动普查统计机。”
列别杰夫:“好像还真是这样,那么答案就找到了。二战结束后,很快铁幕落下冷战开始,ibm的机器应该是被归类为敏感的重要的高技术精密机械,禁止向苏联出口了。”
唐华:“于是苏联很长时间不进行人口普查,原因仅仅是……无法进口好用的机器?”
这就很好解决了啊!
不过,最有效的推销方式,是中国一普。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如果能给苏联提供一个样板,那不愁苏联人找上门来。
唐华翻开全国一普的资料文件。
普查标准日是1953年7月1日,全国主要省份在1953年10月1日前完成走访调查,偏远地区在1953年12月31日前完成调查或估算。
然后用12个月的时间,完成人口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整理、分析。
1954年9月,一普的数据要基本完成整理和分析,到时候54年10月1日的国庆节,应该要由总理向全国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公布。
相比于其他国家现在要用2~3年才能完成数据整理分析,连走访调查在内总周期1年零三个月,而且人口普查获取的数据信息还比其他国家的普查更多。这就是活生生的广告。
不过,仅仅是向苏联推销一套人口普查用的计算机和网络解决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