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六十六章,两弹工程同步推进

继美国空军和波音公司电子电路部仿制成功二代晶体管后,列宁格勒的加里宁工学院也仿制成功了这种晶体管,并且顺便仿制了pj-1野战炮兵计算机。

至于为什么不是先仿制t50或t51而是直奔pj-1,是因为苏联最想要的是pj-1。

苏联陆军觉得还需要更多的pj-1,现在他们除了重炮营,诸如76毫米加农炮营和85毫米加农炮营也觉得有必要装备一台pj-1。

马林科夫在红场向其他主席团成员透露这个消息时,加里宁工学院仿制的pj-1已经可以点亮开机,虽然还存在着故障率高(主要是晶体管的故障)的缺点,但如果不出故障,用起来和pj-1基本一样。而且苏版pj-1外壳的钢板还厚1毫米。

制约苏联仿制pj-1的不是性能问题而是大规模生产的组织。现在加里宁工学院制造了一台样机,剩余的材料还能制造第二台,再多就没有了。因为从晶体管到小尺寸电容电阻都是由加里宁工学院的研究生和老师们在实验室手工制作的,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

如果苏联陆军要装备加里宁工学院仿制的炮兵计算机,那么就要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指令、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城市各自建设七八家工厂,每家工厂先期投资上百万到几百万卢布,理论上一年之后这些工厂能全部运转起来,量产pj-1(俄),但实际上一年能不能做到可不好说。如果是卫国战争期间可能10个月就够了,但现在是和平年代,现在苏联的体制下很可能耗时不止1年。

马林科夫召集苏联国防部的头头讨论此事,苏联军方就显得头脑很清醒,认为为此建立那么多工厂,消耗那么多资源,最后单价还不一定能压到中国开出的报价,没有必要这么折腾。

比较惊讶的是,苏联国家计委也对组建pj-1(俄)的生产体系持消极态度。

国家计委委员不会因为多建了工厂、多生产了什么设备而增加收入。实际上这事儿是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因此除非马林科夫摁着国家计委大佬们的脑袋,让他们当做政治任务完成,否则国家计委对此没太多的积极性。

……

“苏联整个国家现在不存在外汇危机,没有太多的扩展出口或减少进口的需求。”

加里宁工学院仿制pj-1的消息也有零星传到了唐华耳里,和总会计师商量时,总会计师断定苏联没太大的积极性搞进口替代。

“他们有充足的制造业工业品出口能力,能够很轻易就从中国或东欧国家手里把硬通货再回笼到国内。比如中国这样的情况,每年都要从苏联进口一大堆不可或缺的商品。”

唐华:“那希望最好如此。”

的确现在中国如果想要发展快,那秘诀就是不断从苏联进口生产资料,加速完成自己的工业化。即便有的设备国内可以制造,比如沈阳第一机床厂1954年5月就投产了,但为了更快地新开工厂,1954年底中国仍然和苏联签署了在1955年进口1500台各类机床的订单。

如果加上渐渐开始烧钱的两弹工程,那苏联方面更加不愁出口额达标的事情。

……

北京,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研究中心。

唐华把八个机械工业部封印成一个机工部并且设立专家联席会议之后,原先的国防部第一到第七研究院也就不会再出现了,现在只设一个研究“黑科技”的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

“tk-3探空火箭与d-1弹道导弹,这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项目。我们现在开始讨论它们的具体工程设计和实现方法。”

钱学森主持召开研究中心的专家小组会议。

与唐华相比,钱学森的管理风格是制定一个顶层的概念或者方向,之后通过民主会议的形式,由各个小组提供具体的工程实现方案。最后,钱学森将所有小组的方案报告统合进行思考,权衡各系统目前能达到的技术水准、性能优劣,最后制定出一个性能上达标的、技术上可行的设计方案。

也就是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中所推崇的“总体设计部”的本来职责。

“虽然d-1只是个过渡产品,但是按照唐华部长的构想,我们要努力让d-1向一枚有实战意义的弹道导弹靠拢,”钱学森说,“整个最简系统由一辆导弹拖曳发射车、一辆氧化剂运输车、一辆燃料运输车,还有一辆什么定位指挥车构成,能进行公路机动,快速起竖和加注燃料、氧化剂,发射准备的时间尽量短。”

“所以d-1导弹我倾向于粗短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tk-2我们已经验证成功了两级火箭制,但d-1和tk-3又重新回归单级火箭的原因。”

姚桐斌:“最近两个月我在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局呆的时间比较多,可以确认的是,国内低合金高强钢、粉末冶金和加工机械两个月内就位,低合金高强钢由大连生产,粉末冶金部件由西安硬质合金厂生产。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火箭发动机的喷嘴,以发挥新材料的最大效用。”

屠守锷:“我这里已经有设计好的新火箭发动机方案。如果材料参数达标,火箭的秒比冲能提高5%。好几种不同级别的火箭发动机我都有方案了,d-1主发动机,d-2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还有原理样级。”

钱学森记下了屠守锷所说的发动机概念指标。“老任,你那边火箭弹体的设计有什么新进展?”

任新民:“根据我在112b厂的调研,恐怕计划要有所调整。tk-3探空火箭的材料与d-1的弹体材料可以相互不同。”

钱学森:“你是说d-1的强度要求比较高吧。”

任新民:“是的,那个技术指标说d-1的拖运车要能在土路行进和越过一些沟坎,还要能防御重磅炸弹几十米外爆炸的超压……如果tk-3不需要承受这些,那它可以做得更轻。”

在112b厂的数控加工中心,任新民从抚顺要来了铝镁合金,先加工成30毫米厚的弧板,然后用数控铣床生生地刨掉90%的材料,把弧板削成了厚度仅有2毫米的主壳体“膜”和30毫米纵横成网的加强筋结构。

这在人工铣床加工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要么根本做不成,调用传奇级老铣工来加工铝板是可以加工出来,但加工速度很慢。传奇级老铣工的费用也是很贵的。

相比之下,数控铣床做起来一点都不困难,加工速度很快,平均加工成本只有人工的几分之一。

“本来,采用铝镁合金壳体+防腐蚀内衬,比薄钢壳体+内衬就能减重100公斤,如果再采用铝镁合金等网格结构,整个火箭壳体可以再减重60公斤。”任新民补充道。

钱学森也记下了任新民在沈阳找到的新工艺,“等网格结构应该还是很贵吧。我看还是用在大一点的d-2、d-3火箭上好点。”

“但是只要减少一点点重量,火箭的高度或者速度就可以有不小的提升。”

钱学森:“不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数控加工中心上面,我们自己也要动脑,在其他的地方寻求改进和技术进步。”

……

房山县大石河畔。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月份兴建的试验反应堆,经过近10个月的急速施工和设备安装,建筑已经立起来了。

在在3月份,这里还是一个40米x40米的大坑,随后捆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基台成型后盖周边建筑,水系管道、电路、外层安全防护墙等等,也依次建起。

苏联提供的试验核反应堆在苏联装备并且运行过,这次就驾轻就熟地直接提供零件和安装图纸,从7月底不断有大大小小的零件从铁路运到房山,在工程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个地吊装进去。

11月,最后一个大件零件吊装完毕,反应堆建筑封顶。

这是一座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其命名为101堆。

在101堆的反应堆核心四周的环状人行过道,钱三强、邓稼先、苏联原子能利用总局代表索洛维也夫三人注视着核心,那里中间的位置一周前还是一个凹坑,现在已安装了一个圆柱形基台,基台将要放置的设备就是燃料模组——中子源、浓度4%的铀235燃料棒和石墨棒。

历史上的101堆开工于1956年5月,1958年6月首次运行。70年代,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还自主进行了101堆的大修改建工程,直接将反应堆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一代,2019年才正式退役处理。

邓稼先:“不知道101堆什么时候能第一次实现链式反应,那时候中国人就第一次掌握原子能了。”

索洛维也夫:“如果一切顺利的话,1955年底能运行。”

钱三强:“索洛维也夫同志,我们对你们是不隐瞒什么的。中国启动原子能研究既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也是希望像苏联那样,用原子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索洛维也夫:“是的,我了解。而且我个人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有足够的理由,也有足够的基础。”

“但如果苏联能够继续向我们提供一部分帮助,我们可以更快形成自己的核能力。”

“这也是很合理的,但是,”索洛维也夫说,“关于核技术的转让,一切都要经过苏工中央主席团表决通过,我们只能提出一些建议,甚至我这个级别的干部的建议书,可能都不会送达马林科夫主席的办公桌。”

……

三人在谈话之时,反应堆核心区进来了一队人。

邓稼先:“于敏!”

于敏抬头看见了钱三强和邓稼先,挥了挥手。

于敏身后是六个今年毕业的北大、清华物理系学生。前几天于敏带着他们在清华大学的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实习观摩,观摩完毕一大早坐卡车穿过北京城,乘车三个小时回到南边的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这些7月份报道的学生有6个月的实习期,但实际上,但101反应堆正式运转起来之前,可以认为他们一直处于实习期,而且是个个带绝密级身份的

实习生……

于敏当然也是核项目的人员,而且是核心圈成员。1926年的他是1951年从北大物理系研究生毕业的,此后一直呆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现在近代所改制为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他是核物理方向的副研究员。

于敏虽然身后带着6个毕业生,却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上楼梯的过程中都背着手在思考问题。

“在思考什么问题呢?”邓稼先问。

“我这儿在模拟反应堆的工作。”于敏指指自己的脑袋。101反应堆的图纸运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于敏看了三天,把一切细节都记在了脑子里。

“我前几天脑子里已经运行过一次了,”邓稼先哈哈大笑,“运转起几次后,我把它点炸了。”

“这是我们的于敏副研究员,虽然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但在原子核计算和中子计算方面非常厉害。”钱三强对索洛维也夫说。

索洛维也夫:“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或许可以游说苏联科学院,请一个或几个原子物理学家来北京,与你们进行学术交流。”

“如果能有学术交流的机会,那就太好了。”于敏说。

邓稼先:“我们的唐华部长也一直想做这件事,如果我们共同努力,或许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

“唐华部长现在几乎是苏联和中国的精确制导武器教父,而且他有很强的前沿基础科学的敏感度,”索洛维也夫感叹了一句,“如果你们决心启动核武器研制计划,或许也应该由他来领导。”

钱三强:“唐部长……一直在关注和关心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