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是跟着重庆代表团来到延安的,他本人却不是代表团的一员,直到上车的前一刻,他都在犹豫,要不要去看看?
最终,骨子里残留的那点激情战胜了理智,他是真得想看看,自己一手创立的这个党,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虽然都姓陈,不过与贵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陈嘉庚不一样,他这位陈老先生连个普通代表都没有混上,只能算是一个参观者。
“仲甫先生?”
陈独秀看到来人有些吃惊,因为两人都曾是中央领导,又都被开除党籍,这位更惨,被当作叛徒差点被锄奸队杀掉。
他叫罗章龙。
曾经是陈独秀在北大的学生,北平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主席的亲密好友。
43岁的罗章龙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与70岁的陈独秀在一起,倒并不显得突兀,虽然后者已经老得让他难以认出了。
两人相顾无言,在开除陈的决议上,罗章龙是力主并签字的,此刻两个叛党者,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结果还是负责接待他们的男子打破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欢迎来到延安,中央的意思是不限制你们的行踪,可以到处看一看,什么时候想谈谈了,找我便是。”
男子是两人的老熟人,我党我的第2代领导人,因为犯下“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而离开领导位置的李立三,他是与米高扬的代表团一同回国的,刚开始在统战部工作,后来又到了总工会,与项英一起,担任这个部门的领导,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地的工人代表都是他们确定并接待的,包括陈独秀、罗章龙这样的特殊客人,他们被主席亲自点名邀请过来,是一定要接待好的客人。
“我现在在学校里做研究,偶尔给学生们上上课,仲甫先生你呢?”
李立三还有别的工作要做,罗章龙主动接过他的行李,带他去中央招待所。
“我这种人,哪里都不敢收,果党倒是想收,我不愿意去。”
陈独秀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事,重庆解放得晚,没有通飞机,他们一行是坐车船辗转到延安的,下车后,代表团要去参加政治会议,他们这些参观者会在专人的接待下,大部分时候都是走走看看,并没有固定的行程或是安排。
“我比你早来几天,地方熟一些,到时候可以为先生做向导。”
“嗯。”
陈独秀“嗯”了一声,眼睛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打转,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很多建筑都已经成形,脚下是灰朴朴的水泥马路,两旁栽种树木,每隔一定的距离竖起一根电线杆,上面应该是路灯吧,见他有兴趣,罗章龙主动开口介绍。
“这一带是居民区,给百姓、政府官员和家属住的,楼层从7层到10多层不等,听说高层小楼将来会安上电梯,修高一点是为了节省地皮,这里的每一户都是水电进屋,你瞧,那边的工人就在安装电路,我问过了,那个很大的铁坨坨叫“变压器”,你在上海应该见过的。”
“这里通电了?”
北洋政府时期,北大就有了可靠的电力供应,那是20年前,可是华夏普遍是个什么情况?一到了夜里,全国这么大范围,能点亮的地区屈指可数,在陕北这种地方,无论是电力还是小洋楼,都属于难得一见的奇景。
“听他们说很早就通了,现在搞的这些市政建设,电力线和其他管线都是预先敷设好的,城区基本上看不到电线杆,大部分以地下电缆的形式埋进去,这里还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形状,市中心的那一带,为了迎接开国庆典,已经建设得七七八八,昨天的政协会议闭幕式,就是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里举行的,早上的新华日报刊登了大幅彩色照片,外表大气,内部漂亮,非常值得一看。”
“人民大会堂?”
陈独秀在嘴里咀嚼这几个字,这一瞬间,他想起的是挚友李大钊的一篇文章,当时题名叫《庶民的胜利》。
“嗯,那里将来会成为党代会、人代会的主会场,政协会议只是为其预热而已,他们打算,明年举行七届中央全会,选举新的领导层,毛大概率会担任总书记,成为共产党的第7任领导人。”
“明年?”
“明年。”
罗章龙轻声说道:“建党20周年之际。”
陈独秀的心绪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那个时候的共产党人,充满了激情,人人憧憬着像俄国十月革命一样,自上而下地发动一场革命,推翻反动的北洋军阀,把贫穷落后的华夏,带到世界文明之林。
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得到,20年后,共产党人已经成为华夏的主人,正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旧世界,就像眼前的延安,无数劳动者不计报酬、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自己的首都,这不就是他们曾经无数次讨论、争吵、憧憬过的理想吗?
“我们理想的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悦的、全社会幸福的......”
罗章龙自然而然地接下去:“希望那虚伪的、保守的、消极的、束缚的、阶级的、因袭的、丑的、恶的、战争的、压力不安的、懒惰而烦闷的、少数幸福的现象,渐渐减少、至于消灭,我们对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的情谊,但对于侵略主义,和占有主义的军阀和财阀,我们不得不以敌意相待,我们的主张是民众运动,是社会改造,是推翻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全民之举,唯其如此,我们这个苦难深重,满目疮痍的祖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不可侮的、有尊严的新华夏。”
不知不觉,陈独秀热泪盈眶,没有任何一件事,比看到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而让人感到光荣,与此相比,自己的那点委屈、不愤显得那样地微不足道,似乎一种久违的激情又回到了身上,就像他们听到的劳动者们的那些歌曲一样。
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