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到犯纪律翻墙,都会被他驳回。
"老大,大不了咱们回弄堂呗,这里啥都好,就是天天上课上课,再不就是跑来跑去,没意思透了。"
"就是,咱们以前多自在呀,想啥时候睡啥时候睡,啥时候起啥时候起,每天干点活,也饿不死,这里的人非逼着认字,出去以后还不是找活干,难道还能进洋行当经理?"
"你们懂个屁,现在不兴以前那一套了,共产党的街面比屁股还干净,咱们做的那些活都不让干了,你们出去以后能干什么?"
"为啥不给干,共产党的鞋子不用擦吗?"
"报纸不用卖吗?"
"我知道个鬼,反正我是没看到还有擦鞋的、卖报的,有也捉到这里来了,他们说年龄不大都要上学,不上学的就去坐牢咯,龙华监狱晓得伐,就隔了两条街,你们想去不啦?"
小伙伴们撅起嘴:"又哄我们,一不偷二不抢,共产党吃饱了撑的捉我们去坐牢。"
"听说那里在挖地,挖了好多骨头出来,共产党还找了人来认领,也不晓得我老爸老妈在不在里头。"
何阿大一愣:"你听哪个讲的?"
"就是隔壁班啊,他们的教官前两天带他们去校外劳动,听说就是去挖地了,回来讲起老吓人的,那骨头挖了好长一排......哎,老大你跑啥啊?"
何阿大腿脚飞快地跑过操场,他也不知道该去找谁,结果跑到教官的办公室门口,又不知道该不该进去了。
"噎,正说上哪找你呢,进去,有人来看你了。"
教官出来看到他,一把他拎进去,何阿大挣扎着落到地上,还没站稳,就被一个大力的拥抱抱进了怀里。
"好小子,又重了不少啊,让我看看是不是高了?"
何阿大呆呆地站在那里让人一顿揉搓,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惊喜地叫道:"是你?"
彭刚揽着他的肩膀,笑着正对他的脸说道:"挺好的,没忘了我,伤口好了吗,我瞅瞅。"
说着就去扒他衣服,何阿大连忙阻止:"别别,早好了啦,就是留了道疤,难看死了。"
彭刚已经掀开了他的衣服,看着小腹上那道口子,的确已经愈合了,只不过伤口并没有他说得那么夸张,医生还是考虑到了留疤的问题,缝合得相当好,等到以后长好了,不会有太大的痕迹,毕竟他年龄还小,自我修复能力强,彭刚松了一口气,为他把衣服重新整理好。
"你这人,神出鬼没地,这回又是路过吧?"
"嗯,我就说你脑子好使,一猜就中,路过上海,特地来看看你,带了些吃的、还有衣服,你一会儿都拿走。"
"够朋友,有没有烟,给一根抽抽。"
彭刚反手给了他一个爆栗:"小赤佬,侬才多大,抽烟,作死的好不,好的不学要学抽烟。"
"哎哎哎,刚说你够朋友,这里又闷又不好玩,还没有烟抽,闷死人的啦。"
何阿大动作灵活地躲开他的手,彭刚又是好笑又是好气,之前找教官了解过,他们这批小孩都是差不多的德性性,又油又滑,还不是那种专门对着干的叛逆,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钻空子,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把他们通通打散,让每个人都有新的环境,再用新环境去影响他们,就像部队上那样,但是现在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烟是肯定不准抽的,记得我跟你说过,不管以后想做什么,学一点谋生的手段总是好的,你晓得的,穷人家的孩子哪里上得起学,政府是贴钱在养你们,别不识好歹,吃亏的是自己晓得伐。"
何阿大郑重其事地点点头:"我当然晓得了,有吃有喝有学上,求都求不来的,他们要跑我都是不准的,出去了哪有这样的好日子过,阿拉又不是13点。"
彭刚无语,说他成熟吧,明明是个14-5岁的孩子,说他幼稚吧,社会经验比很多成年人还要足,他是真想带在身边培养成优秀的侦察员,一定会是个好苗子。
彭刚揉揉他的脑袋:"我打听过了,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会开一些有意思的课程,增加你们的社会实践,不会那么闷的啦。"
"岗好了不准抓脑袋啦。"
何阿大两只手乱挥,试图挡开他,彭刚动作很快,一下子又把他抱进怀里。
"喘不上气啦,这么大力,显得你比我大是吧,等着,总有你打不过我的一天,别揉了,疼死啦。"
彭刚放开他:"好好上学,我有空就来看你,你要是想我,写好信交给你们教官,他会转给我。"
"谁要想你,自做多情,我去上课了,你.......小心点啦。"
何阿大满不在乎地转身就走,临走还不忘拎起那些东西,一溜烟儿就不见了。
彭刚的笑容慢慢淡去,他的手指间赫然夹着几根头发,上面的毛囊清晰可见。
第八百九十七章 国家审判(七)
新中国即将公开审判汉奸、战犯的消息随着电传遍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一个政权以国家的名义对成百上千的特定人群提起诉讼,彻底清算旧政权的罪恶,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一个受侵略的国家对侵略者提起战争罪责,尤其是,新中国将日本天皇做为战犯名单的第一人,直接将一国元首放到审判席上,这是开了世界战争史和法律史的先河。
对比一下,同为红色政权的苏联,当初干掉前沙皇一家人,可没有那么多事儿,一战结束,各国该要领土的要领土,该赔偿的赔偿,也没有说要把人家的领袖送上法庭,因此,新中国的这一举措,便显得那样不平常。
"号外号外,陈独秀先生现身上海滩,实名上诉最高法院,欲为其子讨公道,全文《我的控诉》刊登于本报头版头条,印数有限、先到先得,手快有手脚无啊。"
"郑重声明,本报为陈独秀先生《我的控诉》一文独家首发报纸,名作雄文一览为快,请认准《沪江评论》。"
"市民朋友们注意了,朱惺公大记者独家采访前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先生,全篇刊于《大美晚报》社会版,想看一个老父亲对黑暗统治的控诉,想看一位学问大家对反动政府的犀利评判,尽在本报,专注民生,直击热点,《大美晚报》,业界良心啊!哎哎哎,别抢别抢,都有的。"
......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电台也因为收音机的价格难以普及之时,纸媒就是最大的传播媒介,看得懂的读得津津有味,不识字的也没关系,街道定期举办的读报会,会向市民讲解社会热点新闻,从开国大典的盛况到政协会议的内容,从普法到金融体制改革,甭管懂不懂,茶余饭后议论一番,是所有市民的爱好,侬要是啥都不懂,都不好出去岗的啊。
陈独秀说到做到,回去后马上撰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我的控诉》,他亲自去了浙江北路的上海市特别法庭,递交自己的诉状,同时早有机灵的记者守候在此,经过他的同意,将诉状原文的刊登权买下,这是公告以来,特别法庭收到的第一份民间自诉状,起诉人又有着相当的社会名气,一下子成为新闻热点,在上海滩引爆开来。
"现在市民都在热议,共产党要向国民党算总帐,"杀蒋"之声越来越大,特别是陈先生的文章见报之后,里面关于延年、乔年两同志生平、受刑和牺牲的描写,读来让人愤慨不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学者也纷纷撰文表示呼应,各大学校的学生甚至打算上街游行,呼吁政府严惩战犯,以谢国人。"
雷经天与海南法务团的同志开会商议,基本上每隔上几天就会碰上头,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默契,相互之间有学习也有影响,可以说都是受益非浅。
陈木林说道:"舆论影响司法判断的事情很正常,我们既不应该盲从,也不应该盲目抵制,总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要做出来的判决经得起考验,最后的司法解释能够服众,也就对得起组织上的重托了。"
雷经天点点头:"是这个道理,执法者最忌人云亦云,群众的呼声可以为参考,但不能做依据,我们还是要首重证据,量刑也有要依据,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只有看到时候庭审的结果,不能预设立场,否则就失去了做为法官的客观性。"
周子光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看陈独秀先生的这个举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他的社会影响大,有个带头人,会引起群起效仿,让人民群众站出来,控诉国党的反动统治,比我们自说自话更具有说服力。"
这倒是的,就在陈独秀的起诉书送达后不久,特别法庭的接待处便从冷清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咨询或是直接递状纸,这个时候,我党也不会计较格式之类的问题,凡是有意向的群众,都会为他们联系律师,公诉人史良本身就是大律师,对此一点也不陌生。
"最近这些天,我们一直在为正式开庭做资料收集,有了群众自诉这个渠道,可以补充大量的真实案例,这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他表明我们的控诉不光是一个政党对另一个政党的清算,而是全体国民对于一个反动政权的控诉,意义重大。"
"对,公审大会,一定要突出群众性,而避免变成报私仇,群众的热情现在已经被点燃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把这把火再烧得旺一点,只有彻底清算了旧帐,我们才能轻装上阵,用百倍千倍的热情建设这个国家,组织上太有预见性了,在这个时候开启公审程序,是绝对的神来之笔。"
雷经天没他们那么乐观,因为案件涉及的人数之多,牵涉之广,都史无前例,他们的压力其实一也不小。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响新中国法制进程第一枪,除了证据、庭审时的保卫工作、场地地的选择都要考虑到,这里虽然目标明显,设施也比较完备,又因为是国府的法庭,曾经审判过很多进步人士,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能容纳的人数太少,可能连新闻记者都坐不下,更遑论那么多的苦主、自诉人和旁听者了。"
周子光点点头:"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公审公审,最后变成这么小的闭庭审理,名不符实嘛。"
"上海有什么比较大,可以容纳较多人,又比较方便的场所?"
史良地头比较熟,想到了一个地方:"还真有这么个地儿,跑马厅。"
众人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个地方还真合适,地方大、地段好,在上海属于家喻户晓的公众场所,不愁找不到地方。
第八百九十八章 国家审判(八)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个很时尚的国际都市,玩得都是最前沿的那一套,光是跑马场就有三处,而在上海市民心里,位于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