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一)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遞嬗,南北遷移,聲有轉訛,字多增省,重貤謬,治絲而棼。盖在昔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姓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取其说焉。
(二)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民"旧作"氏"。
(四)"十"字旧空。
(五)"传称"以下见楚语。"子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七)隐八年左传。
(八)"邑"字衍。
(九)"国"旧作"爵",今移正,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黡将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著书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卫侯灭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一)。近古以来,则不必然。古之赐姓,大谛可用,其余则难。周室衰微,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二)。故王氏、王孙氏、公孙氏及氏谥官(三),国自有之,千八百国,谥官万数,故元不可同也。及孙氏者,或王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四),故有(五)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六),变而相入,或从母姓(七),或避怨雠(八)。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九)。今民散久(一0),鲜克达(一一)音律。天主尊正其祖(一二)。故且略纪显者,以待士合揖损焉。(一三)(一)春秋僖廿五年:"卫侯毁灭邢",左传云:"同姓也,故名。"哀十二年"孟子卒",左传云:"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论语:'陈司败云:"君娶于吴为同姓。"'御览引风俗通云:"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
(二)淮南子览冥训云:"晚世之时,七国异族。"高诱注:"七国,齐、楚、燕、赵、韩、魏、秦也。齐姓田,楚姓芈,燕姓姬,赵姓赵,韩姓韩,魏姓魏,秦姓嬴,故异族也。"
(三)"氏谥"旧倒。
(四)"班"犹"别"也。
(五)"有"旧脱。
(六)汉书地理志云:"五方杂厝",晋灼云:'厝,古"错"字。'(七)汉书夏侯婴传云:"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八)如下所云智果、张良之类。铎按:广韵十二霁"桂"字下载后汉炅横四子改姓桂、、炔,字皆九画,亦其类也。
(九)白虎通姓名篇云:"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铎按:"圣"即"圣人",详德化篇"圣深知之"注。
(一0)论语。铎按:叙录叙交际作"今民迁久",同。说详彼。
(一一)"达"旧作"远"。
(一二)"天主"疑"人生"之误。毛诗序云:"生民尊祖也。"王先生云:'"天主"疑"定姓"之误。'(一三)"士"当作"三","三合"即"参合"。韩非子主道篇云:"以参合阅焉。"史记仓公传云:"参合于人。"后汉书文苑边韶传云:"检括参合。""揖"与"挹"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一),且为东蒙主(二)。鲁僖公母成风,盖须朐之女也(三)。季氏欲伐颛臾,而孔子讥之(四)。
(一)见僖廿一年左传。"朐"作"句"。按僖廿二年公羊传作"朐",文七年传同。铎按:僖廿二年左传亦作"句"。
(二)论语。
(三)左传。
(四)论语。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一),折民惟刑(二),以封申、吕(三)。裔生尚(四),为文王师(五),克殷而封之齐(六),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七)。申(八)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九),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一0)。"宛西三十里有吕城(一一)。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一二)。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一三)。州、薄、甘、戏、露、怡(一四),及齐之国氏(一五)、高氏(一六)、襄氏(一七)、隰氏(一八)、士强氏(一九)、东郭氏(二0)、雍门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尾氏(二三)、子襄氏(二四)、子渊氏(二五)、子干氏(二六)、公旗氏(二七)、翰公氏(二八)、贺氏(二九)、卢氏(三0),皆姜姓也。
(一)书尧典。
(二)书吕刑。
(三)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诗崧高毛传:"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于周,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也。"按"甫"与"吕"通。书吕刑,孝经、礼记并引作甫刑。史记周本纪亦云:"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
(四)"裔"上疑脱字。齐世家云:"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五)世家云:"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
(七)水经注廿三阴沟水篇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八)"申"旧脱。
(九)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注云:"故申伯国。县南有北筮山。"又育阳注云:"有南筮聚,在东北。"铎按:北序山又名北筮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踵括地志之谬,谓申城在南阳县北,皆由误读此句,以"宛北"连文。陈奂诗毛氏传疏已纠之。
(一0)与今诗不同,说见三式篇。
(一一)"城"旧作"望"。史记齐世家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水经注淯水篇云:"梅溪又径宛西吕城东。"
(一二)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
(一三)僖廿二年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襄十四年传以为姜戎氏,谓"诸戎是四岳之裔胄",杜注:"四岳之后皆姓姜,又别为允姓。"昭九年传云:"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按僖传杜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据疏,陆浑是敦煌之地名,徙之伊川,复以陆浑为名,非本居伊、洛徙置陆浑也。僖十一年传"伊、雒之戎同伐京师",杜注:"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闲者。"此又先居伊、雒,非秦、晋所迁者。
(一四)"怡"旧作"帖"。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注:'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国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
(一五)"氏"字旧空,据程本补。昭四年左传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广韵二十五德"国"字注云:"太公之后。"
(一六)"高氏"旧空,据程本补。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以王父字为氏。"按高傒见左传。
(一七)"襄"字旧空,据程本补。"氏"字各本并脱。襄廿三年左传齐有襄罢师,廿五年传齐有襄伊,二襄皆齐公族。
(一八)氏族略三云:"齐庄公子廖封于隰阴,故以为氏。"齐语隰朋,韦昭注:"齐庄公之曾孙,戴仲之子成子也。"铎按:齐有两庄公,此春秋前之庄公赎。
(一九)旧作"士氏、强氏",据后纪四改。按"士"下"氏"字即"襄"字下所脱,今移正。铎按:作"士氏、强氏"是也。成十八年左传有士华免,杜注:"齐大夫。"又齐策一、吕氏春秋知士篇有士尉。东观汉记有强华,"强"与"强"同。路史合二氏而一之,盖不足据。
(二0)襄廿五年左传:'东郭偃曰:"臣出自桓。"'(二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门为雍门氏。"按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雍门,齐西门也。"
(二二)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灶字子雅之后。"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慎行篇注、襄三十年左传注、姓纂六止引英贤传。
(二三)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虿字子尾之后。"按公孙灶、公孙虿见襄廿九年左传,子雅、子尾见襄廿八年传。昭十年传疏云:"齐惠公生子栾、公子高。高生子尾,栾生子雅。"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注、姓纂六止。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据氏族略三改。
(二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子泉氏引世本云:"齐顷公生子泉湫,因氏焉。"按"子泉"即"子渊",唐人避讳改。昭廿六年左传齐有子渊捷子车,八年传杜注:"子车,顷公之孙捷也。"铎按:氏族略亦作"子泉",避唐讳相沿未改。
(二六)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顷公子子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干。"按昭十四年左传作子韩。氏族略三引世本云:"公子都字子干。"
(二七)广韵一东"公"字注云:"齐悼子公旗之后。"按"悼子"当是"悼公子"。铎按:亦见姓氏书辨证一东、氏族略三。
(二八)后纪四作"公翰"。铎按: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公牛氏,"公"字并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二九)元和姓纂云:"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氏族略四云:"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
(三0)元和姓纂云:"齐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铎按:广韵十一模同,亦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一)。当春秋,晋有祁奚,举子荐雠,以忠直着(二)。莒子姓己氏(三)。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于邳,其嗣仲居薛,为汤左相(四)。王季之妃大任,(五)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遇、狂大氏,皆任姓也(六)。姞氏女为后稷元妃(七),繁育周先(八)。姞氏封于燕,(九)有贱妾燕姞,梦神与之兰曰:"余为伯鯈(一0),余尔祖也。是以有国香,人服媚(一一)。"及文公见姞,赐兰而御之。姞言其梦,且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遂生穆公(一二)。姞氏之别,有阚、尹(一三)、蔡、光、鲁、雍(一四)、断、密须氏(一五)。及汉,河东有郅都(一六),汝南有郅君章(一七),姓音与古姞同(一八),而书其字异,二人皆著名当世。
(一)"滕蒧任"旧作"胜藏伾",据晋语四改。"拘"晋语作"荀",广韵四十五厚引晋语作"苟",路史国名纪一、后纪五并作"苟",以为作"荀"者非。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厘"、"衣",韦昭本作"僖"、"依",史记五帝纪集解引虞翻注与此同。"嬛"字旧脱,亦依虞注补,韦本作"儇"。经义述闻卷廿一王引之曰:'路史"荀"作"苟"是也。广韵:"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荀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相伦切。"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轩辕黄帝传亦作"苟"。潜夫论"苟"作"拘",古声相近。又案"依"当作"衣",潜夫论正作"衣",史记五帝纪集解、单行本索隐引国语并作"衣"。郑注中庸曰:"今姓有衣者。"广韵"衣"字云:"姓,出姓苑。"而"依"字不以为姓,则国语之本作"衣"明矣。'张澍养素堂文集十五与王伯申书云:'山海经大荒国北"毛民之国,依姓。"是古有依姓也。盖衣为殷姓之后,齐人有之,见郑康成礼记注、高诱吕氏春秋注。依则黄帝之后,各不相蒙。唐书孝友传,梓潼有依政,可证已。广韵于姓氏遗漏甚多,不得以其不载,遂谓无依姓也。'铎按:张说是,此文"衣"当据晋语改"依"。"蒧"当作"葴"。
(二)襄三年左传。按氏族略三以奚为晋献侯四世孙。晋语韦昭注云:"晋大夫高梁伯之子。"此以为黄帝后,盖误。下晋公族有祁氏,奚之所自出也。铎按:祁奚事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
(三)按文八年左传云:"穆伯奔莒,从己氏。"隐二年左传疏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引世本:"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是莒本姓嬴,改己,非黄帝之后己姓矣。
(四)定元年左传"任奚"作"奚仲",""作"虺"。"邳"旧作"祁",据传改。铎按:奚仲作车,见世本作篇。
(五)诗大明:"挚仲氏任",毛传:"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昭注:"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六)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路史后纪五黄帝纪"谢、章"下"昌"上有舒、洛二国,又八高阳纪注云:"舒又自一国,乃黄帝之后任姓,见潜夫论。"国名纪一同。国名纪又云:"采,纪姓。王符以为任姓,非。"又云:'遇,宜即番禺。王符作"卑过",讹。'后纪五又云:'遇见潜夫,或作"过",非。'今按"采"即世本"舒","结"即世本"终"。国名纪"结"亦作"终",其作"洛"者误。洛见郑语,韦昭以为赤狄隗姓也。昌、吕,卑、毕,遇、过,皆字形相近,传本各异。惟"狂大"不载世本,后纪五、国名纪一并作"狂犬",疑即太戎氏,见下。铎按:姓氏急就篇亦作"吕、毕、过","昌、卑、遇"盖讹。
(七)"姞"旧作"台"。说文云:"姞,黄帝之后百姓,后稷妃家也。"宣三年左传云:"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百传作伯鯈。
(八)昭元年左传云:"蕃育其子孙。"繁、蕃古字通。御览八百廿二引春秋元命苞云:"周先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周先"用彼文。
(九)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注云:"南燕国,姞姓,黄帝后。"王先生云:'后汉书郅恽传注引潜夫论以"周先姞氏封于燕"为句。'铎按:章怀读"周先"属下,不可从。
(一0)"鯈"旧作"儵"。
(一一)"媚"下脱"之"字。
(一二)宣三年左传。
(一三)诗都人士:"谓之尹、吉",郑笺:'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旧姓也。'后纪五、国名纪一"尹"并作"允",误。
(一四)桓十一年左传:"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杜注:"雍,氏;姞,姓。"铎按: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燕国,姞姓。"秦嘉谟世本辑补据之,谓此"燕"误作"蔡"。又引"光"作"先",谓与侁、姺同。复据文六年左传:"杜祁以君故,让偪姞而上之",杜注:"偪姞,姞姓之女",订"鲁"为"偪"。盖可从。
(一五)周语韦昭注引世本云:"密须,姞姓。"铎按:诗韩弈传:"姞,蹶父姓也。"秦氏据订"断"为"蹶",宜亦可从。
(一六)汉书酷吏传。
(一七)后汉书:"郅恽,字君章。"
(一八)铎按:郅、姞同质部,音相近也。
少氏之世衰,而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一)。夫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二)。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三)。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继重、黎之后不忘旧者,羲伯复治之。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别其分主,以历三代,而封于程。其在周世,为宣王大司马,诗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其后失守,适晋为司马,迁自谓其后(四)。
(一)"少氏"至此,本楚语。
(二)按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徐广注引世本亦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是吴回与黎非一人。而高诱注淮南时则训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与此同。是古有此说也。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三)"夫黎"以下本郑语。"颛顼氏"八字,郑语所无,盖据他书。铎按:此上"颛顼受之"至"绝地天通"本楚语。
(四)"三苗"至"为司马"本楚语。按楚语云:"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史记自序本之,又云:"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此云"适晋为司马",盖误。诗,常武诗。铎按:此疑当作"适晋焉。司马迁自谓其后。""焉"误作"为",因以"司马"带上读,而与楚语相违矣。古书焉、为二字多相乱,楚语上篇:"胡美之为?"下篇:"何宝之为?"今本"为"并误作"焉",犹此文"焉"讹作"为"也。
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父(三),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四)。乃学扰龙(五),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六)。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
(一)郑语"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董、秃详下。铎按:作"斟"是也。路史国名纪三云:"斟,己姓。北海斟县有斟亭。"汉书地理志作"",音斟。玉篇作""。张澍姓氏寻源十二侵亦据郑语列斟氏,云:'他书引国语云:"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与此无涉。郑语云:"斟氏无后。"故下文不复出。
(二)铎按:汉书人表作廖叔安。论衡龙虚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孙蜀丞先生并谓"宋"字误。
(三)铎按:昭廿九年左传"其"作"有",论衡同。
(四)铎按:"焉"传作"之",论衡同。"焉"犹"之"也。
(五)铎按:传作"乃扰畜龙",论衡同。上文云:"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则已无待于学。此盖因畜、学音近,又涉传下文"刘累学扰龙"而误。
(六)"飂叔安"以下,本昭廿九年左传。按传云:"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盖孔甲以豕韦国封累,非豕韦本能驯龙,而以累代之。此文盖误会传意。"朡"传作"鬷"。
(七)荀子宥坐篇:'孔子曰:"以忠者为必用耶?关龙逢不见刑乎!"'韩诗外传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邱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桀囚而杀之。"按关、豢声相近。黄生义府:'他书多作关龙逢,予乃知"关"当读为"豢",即古豢龙氏之后也。若不读潜夫论,鲜不以"关"为姓,以"龙逢"为名矣。'(八)郑语云:"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按借、苏字形相近,往往致误。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江阳侯苏嘉,徐广曰:'"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系本及谯周皆作"苏"。'铎按:下文"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云云,即承此言,则本作"苏"明矣。
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一)。彭(二)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三)。姜姓会人,则周灭之(四)。
(一)郑语"秃"作"董","朡"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
(二)"彭"旧作"祖"。铎按:笺重出,当删。
(三)"彭姓"旧作"祖姓",据郑语改。
(四)旧脱"周"字。郑语云:"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
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一)。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二)。会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会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亡(三)。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四)。荀罃武子伐灭偪阳(五)。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
(一)郑语"鄢"作"邬","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
(二)周语云:"鄢之亡也,由仲任。"
(三)郑语云:"济、洛、河、颍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此说羔裘、匪风,盖本之三家诗序。铎按:陈氏鲁诗遗说考七以此本鲁诗说。又郐国为郑武公所灭,见郑康成诗谱,自与重氏灭郐无涉。
(四)宣十五年左传。"路"今作"潞","成公"作"景公","虐"作"杀",又云:"虐我伯姬。"虐、杀义同。宣十八年传云:"凡自虐其君曰弒。"俞樾群经平议三十一云:'"杀"与"虐"同义,故尚书吕刑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篇作"唯作五杀之刑曰法。"'铎按:此说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五)襄十年左传。
(六)郑语云:"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七)庄五年左传疏引杜世族谱云:"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唷?又引世本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是友有二名也。
(八)汉书地理志云:"鲁国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隐元年左传疏引世族谱云:"邾文公迁于绎。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续汉书郡国志江夏郡邾县,刘昭注引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水经注卅五江水篇:"又东过邾县南",注云:"楚宣王灭邾,徙君于此。"
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一)。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三)。夔子不祀祝融、粥熊,楚伐灭(四)。公族有楚季氏(五)、列宗氏、斗强氏(六)、良臣氏(七)、耆氏、门氏(八)、侯氏、季融氏(九)、仲熊氏(一0)、子季氏(一一)、阳氏、(一二)无钩氏(一三)、蒍氏(一四)、善氏、阳氏(一五)、昭氏、景氏(一六)、严氏(一七)、婴齐氏(一八)、来氏(一九)、来纤氏、即氏、申氏(二0)、氏(二一)、沈氏(二二)、贺氏、咸氏(二三)、吉白氏、伍氏(二四)、沈瀸氏、余推氏、公建氏(二五)、子南氏(二六)、子庚氏(二七)、子午氏(二八)、子西氏(二九)、王孙、田公氏(三0)、舒坚氏(三一)、鲁阳氏(三二)、黑肱氏(三三),皆芈姓也。
(一)按史记楚世家,鬻融子事文王,蚤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熊严则熊绎六世孙也。此合熊严、粥熊为一人,误矣。
(二)郑语。
(三)郑语云:"芈姓夔、越,不足命也。"僖廿六年左传:'夔子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杜注:"熊挚,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楚世家正义引宋均乐纬注,以熊挚为熊渠嫡嗣。世家又云:"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此文似以封夔、越者为伯霜、仲雪诸人。
(四)僖廿六年左传。"灭"下当脱"之"字。铎按:传作"楚人让之",当据补"之"字。
(五)下云:"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铎按:氏族略四同。
(六)氏族略五引世本云:"若敖生斗强,因氏焉。"
(七)"良"旧作"艮",据后纪八改。铎按:秦氏世本辑补引正作"良臣氏"。
(八)后纪八有耆门氏。铎按:此疑当作"斗耆氏"。氏族略四引英贤传云:"斗伯比之孙斗耆仕晋,因氏焉。"
"斗"或作"斗",因误作"门",又倒在下。
(九)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斗廉生季融,子孙氏焉。"
(一0)后纪八"熊"作"雄",注云:'潜夫论作"熊",非。'铎按:姓纂一宋、氏族略四并作"仲熊氏"。
(一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楚公族。"铎按:姓纂六止同,脱"世本"二字。
(一二)昭十七年左传"楚阳为令尹",杜注:"阳,穆王曾孙令尹子瑕。"疏引世本:"穆王生王子扬,扬生尹,尹生令尹。"按"扬"盖"阳"之误,以王父字为氏。铎按:廿七年传有阳子阳令终。
(一三)"钩"旧作"钧",据氏族略三、后纪八、广韵十虞"无"字注改。无钩即薳章字,见下。
(一四)左传亦作"薳"。氏族略三云:"薳章食邑于薳,故以命氏。"铎按:蒍、薳同字,歌、寒对转。
(一五)阳氏已见上,此误。
(一六)离骚序云:"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屈、昭、景。"
(一七)元和姓纂云:"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避明帝讳改为严氏。"
(一八)氏族略四云:"楚穆王之子公子婴齐之后。"按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左传。铎按:见宣十一年传杜注。
(一九)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楚有来英。"
(二0)申氏见下。
(二一)""后纪八作"钧"。按广韵十八谆"钧"字注引风俗通云:"钧姓,楚大夫元钧之后。"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同。
(二二)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
(二三)"咸"疑"箴"。元和姓纂云:"箴氏,楚大夫箴尹斗克黄之后,子孙以官为氏。"按箴尹克黄见宣四年左传。
(二四)宣十二年左传楚伍参,杜注:"伍奢之祖父。"
(二五)"公"疑是"子"。元和姓纂有子建氏,楚平王太子建之后。按太子建见昭十九年左传。铎按: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有公建氏。
(二六)氏族略三云:"楚庄王之子公子追舒之后,为子南氏。"公子追舒字子南,见左传。铎按:襄十五年传杜注。
(二七)氏族略三云:"楚公子午字子庚,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按襄十二年左传杜注:"子庚,庄王子午也。"
(二八)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公子午之后。"
(二九)旧脱"子"字,据后纪八补。氏族略三云:"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后。"按昭廿六年左传杜注:"子西,平王之长庶。"
(三0)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引世本云:"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按"王孙"下疑脱"氏"字。哀十一年左传云:"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
(三一)元和姓纂云:"潜夫论楚公族有舒坚文叔为大夫。"氏族略四同。按潜夫论无"文叔为大夫"之文,当别引他书,而传写失之。
(三二)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韦昭注:"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也。"
(三三)氏族略四云:"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后。"按公子黑肱字子,见襄廿七年左传。
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也。蚡冒生蒍章者,王子无钩也(一)。令尹孙叔敖者,蒍章之子也(二)。左司马戍者,庄王之曾孙也(三)。叶公诸梁者,戍之第三弟也(四)。楚大夫申无畏者,又氏文氏(五)。
(一)"蒍章"左传作"薳章","钩"旧作"钧"。元和姓纂引云:"楚蚡冒生薳章,为王子无钩氏。"氏族略三同。书唐宰相世系表云:"王子蒍章字无钩。"
(二)僖廿七年左传蒍贾,杜注:"孙叔敖之父。"宣十一年传疏引服虔说同。高诱注吕氏春秋情欲篇、异宝篇、知分篇并云:"贾子",其注淮南子泛论训则云:"孙叔敖,楚大夫蒍贾伯盈子。或曰章子也。"以叔敖为蒍章子,盖古有此说矣。
(三)昭十九年左传沈尹戍,杜注:"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廿七年传称左司马沈尹戍。
(四)"弟"当作"子"。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吕氏春秋慎行论高诱注、定五年左传杜注、楚语韦昭注并以诸梁为戍之子。哀十九年传称沈诸梁。
(五)文十年左传文之无畏,宣十四年传称申舟。铎按:淮南子主术训称文无畏,吕氏春秋行论篇注:"无畏申周,楚大夫也。""舟"与"周"同。
初,纣有苏氏以妲己女而亡殷(一)。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为司寇而封温(二)。其后洛邑有苏秦(三)。
(一)文有脱误。晋语:'史苏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按此节即上文昆吾之后籍国也。
(二)成十一年左传。
(三)史记云:"苏秦者,东周雒阳人。"索隐云:"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铎按:"初"至"苏秦"三十三字当在上文"昆吾、籍、扈、温、董"下,今错在此,语脉断矣。
高陽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蒼舒、隤凱、擣戭、大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人謂之八凱(一)。
(一)注见五德志。
后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女作士(一)。"其子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二),扰驯鸟兽,舜赐姓嬴(三)。
(一)书尧典。"滑"今作"猾"。钱宫詹云:'说文无"猾"字。史记酷吏传:"滑贼任威",汉书亦作"猾"。盖篆体从水从犬之字,偏旁相涉而误。'继培按:叙录作"猾夏"。铎按:此后出分化字,非偏旁涉误。
(二)"姓"当作"物"。郑语云:"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
(三)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与"伯"通。
后有仲衍(一),鸟体人言(二),为夏帝大戊御(三)。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四)。武王伐纣,幷杀恶来(五)。
(一)秦纪"仲"作"中"。铎按:赵世家同。
(二)"言"旧作"元",据纪改。赵世家又云:"人面鸟噣。"
(三)"夏"当作"殷"。秦纪云:"帝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赵世家云:"降佐殷帝大戊。"
(四)按秦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费仲乃费氏费昌之后,出柏翳子若木。中衍则柏翳子大廉玄孙鸟俗氏也。
(五)秦纪。
季胜之后有造父,以善御事周穆王。穆王游西海忘归,于是徐偃作乱,造父御,一日千里(一),以征之。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其后失守,至于赵夙,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世亡赵(二)。恭叔氏、邯郸氏(三)、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四)、卢氏、原氏(五),皆赵嬴姓也。
(一)意林作"造父主御,日行千里。"赵世家作"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索隐引谯周曰:"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闻乱而独日行千里乎?"铎按:据此文作乱者乃徐偃,谅是另一人,史记"王"字衍,亦可解谯周之惑与?
(二)以上本赵世家。汉书地理志云:"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至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三)文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别为邯郸氏,赵旃、赵胜、邯郸午是其后。"按定十三年传晋邯郸午,杜注:"午别封邯郸。"鲁语:"与邯郸胜击齐之左",韦昭注:"邯郸胜,晋大夫赵旃之子须子胜也。食采邯郸。"
(四)氏族略四云:'楼季氏,潜夫论:"晋穆侯庶子楼季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同,而驳之云:"谨按晋赵衰少子婴齐谓之楼季,而穆侯之后无闻,岂节信讨论未审乎?"今按节信本书正列楼季于赵宗,并未云出穆侯。邓氏不检原文而妄訾之,吕氏春秋当务篇所谓"辨若此,不如无辨"也。
(五)僖廿四年左传云:"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注:"原、屏,楼,三子食邑。"按宣十二年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铎按:秦嘉谟据左传改"卢氏"为"屏氏"。又云:"按左传称原同、屏括、楼婴,又赵婴齐称同、括为二昆,则其兄也。而王符叙婴齐氏于屏、原二氏之上,未知何据?"
恶来后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于秦,世地理以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后列于诸侯,世而称王(二),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三)。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四)。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寘、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剡、复、蒲,皆嬴姓也(五)。
(一)旧脱"王"字,"亭"作"高"。按秦纪云:"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纪又云:"秦仲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邱幷有之,为西垂大夫。"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郡西县是也。"此云:"非子为西陲大夫",盖误。"世地理"三字未详,上下疑有脱文。铎按:据秦纪及地理志,此当云:"四世,宣王以为西陲大夫,地理志秦亭是也。"脱误无疑,而其旧不可考矣。
(二)按汉书地理志云:"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雒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幷六国,称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误。铎按: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自襄公为诸侯,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称王,凡十八世。地理志襄公后数文公至穆公为八世,又穆公后数康公罃至惠文王驷为十七世,合之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盖上脱"二十"二字耳。
(三)史记秦始皇纪。
(四)并见左传。英,传称英氏。铎按:僖十七年春秋经:"齐人、徐人伐英氏。"传:"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黄生义府云:'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予谓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转。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故皋陶之后有英氏,又有偃氏。'(五)秦纪论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广曰:"终黎,世本作钟离。"此文与世本同。又以"将"为"寻","冥"为"寘",盖误。"密如"以下,讹错不可读。国名纪二、后纪七并本此立说,然所见已是误本,复以己意分合,不可据也。铎按:"寻"当作"将","寘"当作"冥"。张澍云:"白冥氏,路史以为非复姓,误。""良"程本作"梁",盖即将梁,故秦氏世本辑补不引,自东灌下独列时、白、巴、剡、复、蒲六氏,又谓"公巴公巴"四字衍,皆胜旧说。今据定十五氏如文。
帝尧之后为陶唐氏(一)。后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二)。至周为唐杜氏(三)。周衰,有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李(四),以正于朝,朝无闲(五)官,故氏为士氏;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故氏司空;食采随,故氏随氏。士蒍(六)之孙会,佐文、襄,于诸侯无恶(七);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为成率,居傅(八),端刑法(九),集(一0)训典,国无奸民,晋国之盗逃奔于秦。于是晋侯为请冕服于王,王命随会为卿(一一),是以受范,卒谥武子。武子文(一二),成晋、荆之盟,降(一三)兄弟之国,使无闲隙,是以受郇、栎(一四)。由此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一五)、司空氏、随(一六)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一七)冀氏、縠氏(一八)、蔷氏、扰氏(一九)、狸氏、傅氏。(二0)楚(二一)令尹建(二二)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二三),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建归,以告,康王(二四)曰:"神人无怨,宜夫子之股肱(二五)五君,以为诸侯主也(二六)。"故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斯亦有修己以安人之功矣(二七)。武王克殷,而封帝尧之后于铸也(二八)。
(一)襄廿四年左传。
(二)昭廿九年左传。铎按:史记夏本纪集解引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训"更"为"代",本方言三。夏本纪"更"作"受",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云:"字形相似而乱。"
(三)襄廿四年左传。
(四)"李"晋语作"理"。理、李古字通。铎按:韦注:"理,士官也。""理"之为"李",犹"行理"之为"行李"矣。
(五)"闲"晋语作"奸"。铎按:国语多以"闲"为"奸",周语中:"神无闲行",韦注:"闲行,奸神淫厉之类也。"是其例。证以此引,则今本晋语"奸"字为后人所改明矣。
(六)士蒍,即子舆。铎按:韦注:"子舆,士蒍之字。"
(七)晋语作"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按昭廿六年左传云:"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铎按:"无恶"与"无二心"虽同义,然恐"恶"字是"二心"二字误合。晋语上文云:'司马侯见,曰:"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谓范宣子)之任也?"'韦注:"二心,欲叛晋。""无二心"与"有二心"相反,言弗叛也。"二心"字亦见成三年左传。又按:"于"犹"为"也,"诸侯"二字似当重。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武子佐文、襄,诸侯无二心",下句"诸侯"不省,义较明矣。古文有承上宾语省下主语之例,然亦有省之而义不显者,此传上文:"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定本如是,古本无下"诸侯"二字,亦此类也。
(八)晋语作"为成师,居太傅",韦昭引唐尚书云:"为成公军师。"按"师"当作"帅",帅、率古通用。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为元帅"。铎按:"师"当为"帅",经义述闻卷二十一王念孙说同。王氏又云:'"为成帅"者,为成公之中军帅也。左传正义引作"及为元帅","元"字盖后人所改。'此"元帅"即"中军帅"也。此传上文:"作三军,谋元帅",杜注:"中军帅",疏云:"晋以中军为尊,而上军次之。其二军则上军为尊。"是凡为晋中军帅者,即元帅矣。惟士会在晋成公之世实未将中军,景公三年尚将上军,见宣十二年左传。至七年,即鲁宣十六年,晋侯始命之将中军,且为太傅。然则晋语"为成帅",本当言"为景帅",以二君相接,故记之稍不审耳。
(九)旧重"法"字,衍。
(一0)"集"晋语作"缉"。铎按:并"辑"之借。
(一一)按宣十六年左传云:"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即晋语所云"居太傅,国无奸民"也。此文兼采左、国,分为二事,误矣。
(一二)"武子文"当作"武子子文子"。晋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一三)"降"晋语作"丰"。王侍郎云:'"降"疑"隆"。'铎按:降,读为"隆"。说文:"隆,丰大也。从生,降声。"故二字通用。墨子尚贤中篇:"稷隆播种",书吕刑"隆"作"降"。礼记丧服小记注:"不以贰降",释文:'降,一本作"隆"。'魏策四:"休祲降于天",曾、刘本并作"休烈隆于天。"荀子天论篇:"隆礼尊贤而王",韩诗外传一"隆"作"降"。尚书大传禹贡:"隆谷元玉",郑注:'隆,读如"厖降"之"降"。'史记司马相如传:"业隆于襁褓",汉书"隆"作"降"。其例不胜枚举。
(一四)"隰叔"以下本晋语。
(一五)"季氏"当作"士季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士蒍之后,贞子士渥浊生庄子士弱,弱生士文伯瑕,瑕生景伯弥牟,别为士季氏。"亦见氏族略五、后纪十一。
(一六)"随"旧作"赵"。
(一七)"彘"旧作"嬴"。国名纪四郇、栎下有彘。后纪十一云:"士鲂受彘,故氏为彘。"今据改。按成十八年左传,士鲂称彘季。襄十四年传彘裘,杜注:"士鲂子也。"
(一八)后纪十一云:"士蒍生士縠,为縠氏。"按士縠见文二年左传。
(一九)"扰氏"当作"扰龙氏"。元和姓纂云:"刘累之后。"
(二0)"狸"旧作""。按周语,丹朱之后狸姓,在周为傅氏。
(二一)"楚"下旧有"氏"字,衍。
(二二)建,屈建。
(二三)文子,赵武也。
(二四)当重"康王"。铎按:此读"建归以告"句,"康王曰"句,上"康王"二字探下省,而传不省。
(二五)"股肱"传作"光辅"。
(二六)"楚令尹"以下,本昭廿年左传。铎按:此襄廿七年晋、楚盟时范武对屈建语,而晏子述之,其辞微多于彼。
(二七)论语云:"修己以安人。"汉书高帝纪赞云:'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按蔡墨事见昭廿九年左传,范宣子事见襄廿四年传,归晋事见文十三年传。
(二八)"铸"旧作"社",据五德志篇改。"社"或为"祝"之误,注见前篇。铎按:此当作"祝"。若本是"铸"字,则无缘误为"社"矣。汪改非。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一)。陈袁氏(二)、咸氏(三)、舀氏、庆氏(四)、夏氏(五)、宗氏(六)、来氏、仪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妫姓也。
(一)史记陈世家。
(二)"袁"旧作"哀"。广韵二十二元"袁"字注云:"袁姓本自胡公之后,或作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按僖四年左传陈辕涛涂,释文云:'"辕"本多作"袁"。'铎按:公、谷并作"袁"。隶释袁良碑云:"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立姓曰袁。"急就篇颜注:'爰氏之先,本与陈同姓,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史记齐世家作"袁",陈世家作"辕",并古字通用。
(三)"咸"疑当作"针"。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公之孙针子,以所食邑为氏。"按针子见隐八年左传。襄廿四年传陈针宜咎,杜注:"针子八世孙。"疏云:"世本文也。"铎按:秦嘉谟辑补世本定为针氏。
(四)襄七年左传陈有庆虎、庆寅。世族谱云:"庆虎,桓公之五世孙。"铎按:姓氏书辨证同。
(五)氏族略一云:"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按夏征舒见宣十年左传。昭廿三年传疏引世本云:"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御叔生征舒。"铎按:姓纂六止、三十五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哀十四年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七)宣九年左传陈有仪行父。
(八)氏族略四云:"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按招见昭八年左传,杜注:"哀公弟。"铎按:亦见姓纂之七。
(九)氏族略四云:"哀公之子公子胜之后。"按胜见昭八年左传。世族谱云:"司城氏公孙贞子,哀公孙。"按公孙贞子见哀十五年左传,孟子所谓司城贞子也。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一)。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二)。齐人谓陈田矣(三)。汉高祖徙诸田关中(四),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直田仁(七),及杜阳田先、砀田先(八),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九)。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一0)。莽之行诈(一一),实以田常之风。(一二)敬仲之支(一三),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与氏(一六)、献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梧氏(二0)、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二三)、禽氏。(二四)(一)庄廿二年左传。铎按:亦详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按史记田完世家,陈氏自立,始于太公和,威王则和之孙也。汉书地理志云:"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元后传又云:"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三)句有脱误。田完世家云:"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索隐云:"陈、田二字声相近。"铎按:古读"陈"如"田",说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此言齐人谓"陈"为"田",似无脱误。
(四)史记高祖纪在九年。铎按;货殖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五)后汉书第五伦传云:"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氏族略四云:"广孙田登为第二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广孙田癸为第三氏。"
(六)田千秋,见下。
(七)汉书田叔传云:"其先齐田氏也。"仁,叔少子。
(八)汉书儒林传云:"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又云:"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此"杜阳"乃"杜陵"之误。汉时称先生或单言"先",或单言"生"。史记晁错传云:"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徐广曰:'"先"即"先生"。'汉书错传作张恢生。又云:"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颜师古注:"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史记叔孙通传:'诸弟子以制礼,皆赐为郎,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汉书梅福传云:"叔孙先非不忠也。"叔孙先与称叔孙生同。此言田先,汉书言田生,其称一也。铎按:汉书叔孙通传:"生何言之谀也?"史记"生"作"先生"。其例不胜枚举。
(九)汉书车千秋传云:"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一0)汉书元后传云:"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一一)论语:'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汉书叙传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铎按:汉书王莽传赞云:"乃始恣睢,奋其威诈。"
(一二)铎按:"以"犹"有"也。风俗通穷通篇:"贡士恩亲,经传无以也。""无以"即"无有"。古读"有"如"以",说见顾炎武唐韵正。
(一三)"支"旧作"又"。上文云:"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广韵二十四盐"占"字注云:"占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一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烈子生子沮与,后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舆,陈桓子生子石难,为子舆氏。"按子舆以字为氏,"子石"当是"子舆"。
(一七)元和姓纂子献氏引世本云:"陈桓公孙子献之后。"按"桓公"当作"桓子"。铎按:秦氏辑补世本氏姓篇注云:"姓纂称陈桓子作桓公,僖子作僖公,皆出于世本,乃齐史之旧称。"
(一八)"子"字误,或当为"宋"。元和姓纂云:"陈宣公生子楚,其后为子宋氏。"按"宣公"当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见下。铎按:当作子宋氏,传写脱"宋"字耳。宣子称公,说见上注。
(一九)元和姓纂云:"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二0)元和姓纂作"子寤,陈僖子生宣子,其后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宣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陈僖子生穆子安,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云:"廪邱子意兹",疏引世本作廪邱子凿兹。铎按:国名纪一注引世本云:"廪邱,齐大夫廪邱子邑。"氏族略三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作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子生惠子得,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见哀十四年传杜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于宋(二),今之睢阳是也(三)。宋孔氏(四)、祝其氏(五)、韓獻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八)、華氏(九)、魚氏(一0)、而董氏(一一)、艾、歲氏、鳩夷氏(一二)、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懷氏、不第氏(一四)、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歸氏(一九)、三氏、王夫氏(二0)、宜氏、徵氏、鄭氏(二一)、目夷氏(二二)、鱗氏(二三)、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二四)、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二五)、邊氏(二六)、戎氏(二七)、買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0)、司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史记宋世家。本名启,汉人避讳作"开"。
(二)注详五德志。
(三)汉书地理志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四)元和姓纂云:"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孔父见桓元年左传。孔氏详下。
(五)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宋戴公子祝其为司寇,因氏焉。见世本。"
(六)"韩"当作"干"。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干献氏。"氏族略四、后纪十并作"干"。按宋司徒华定见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张氏姓氏寻源十五翰亦云:'潜夫论今本作"韩献"者误。'(七)后纪十以季老男为三字姓,又别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华氏有华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华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盖即"季"之误。
(八)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以王父字为氏。"广韵九麌"父"字注云:'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按父、甫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巨辰、经氏,秦氏世本辑补据姓氏急就篇订作白马氏、经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书无见,疑即皇父氏之讹衍。
(九)桓元年左传宋华父督,疏引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二年传云:"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杜注:"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按华父为督字,以字为氏。
(一0)僖九年左传云:"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按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铎按:姓氏急就篇引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传宋有耏班。"而"或当作"耏"。铎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鸠",氏族略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后纪十一注并引作"鸱"。铎按:淮南子泛论训:"昔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是齐有鸱夷氏,"鸠"字讹。又艾、岁氏,秦嘉谟世本辑补作艾氏、雍氏,谓此误作岁氏。
(一三)后纪十有椒氏。"越"字疑衍。元和姓纂、氏族略并以越椒为楚姓。
(一四)"第"旧作"弟",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氏族略五引改。元和姓纂引潜夫论不更氏,后纪十注云:"不更、不茅见潜夫论",又别有不夷氏,云:"见世本。姓纂以为不夷、甫须之后。"按本书无不更、不茅、不夷。第、夷声相近,"第"误为"茅","夷"误为"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徐广曰:'"茅"一作"第",一作"夷"。'正与此同。
(一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司寇牛父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姓纂十八尤、广韵并同。
(一六)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宋戴公生东乡克,孙乐喜为司城氏。"按襄九年左传云:"乐喜为司城",杜注:"乐喜,子罕也。"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戴公生乐甫术,术生石甫愿绎,绎生夷甫倾,倾生东乡克,克生西乡士曹,曹生子罕喜。"姓纂有脱文。铎按:秦嘉谟改"生"为"孙",而不知有脱文。程本"司"作"月",讹。
(一七)按""为"网"字之俗,见广韵三十六养。铎按:程本改"罔"。
(一八)氏族略四氏引风俗通云:"宋左师之后。"按左师,宋缪公子,见隐三年公羊传。""与"勃"同。铎按:程本讹"教"。又"近"当作"所"。所氏见姓纂八语、氏族略四引风俗通。
(一九)元和姓纂右归氏引此书。按"归"盖"师"之误。姓纂有右师氏,引世本云:"宋武公生公子中代为右师,因氏焉。"氏族略四武公、公子中作庄公、公子申。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庄公生右师戊。"铎按:疏引世本有脱文,当云:"庄公生公子中,为右师氏。""中"即"仲"字,氏族略"中"作"申",庄公作武公,并误。
(二0)"王"疑是"壬",春秋襄元年有楚公子壬夫,此其比也。铎按:""當作"伉",姓纂引風俗通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三伉,支孙氏焉。"然此乃晋公族,不当列此。
(二一)昭廿一年左传宋有郑翩。铎按:秦嘉谟据姓氏急就篇、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改"宜"为"宣",云:"宋宣公后,以谥为氏。"
(二二)广韵六脂"夷"字注云:"宋公子目夷之后。"详上鱼氏注。
(二三)文七年左传:"鳞矔为司徒",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公子鳞,鳞生东乡矔。"成十五年传:"鳞朱为少司寇",杜注:"鳞矔孙。"
(二四)宋文公子围龟字子灵,见成十五年左传。铎按:见成五年传,秦氏世本辑补亦衍"十"字。昭廿二年左传宋有臧士平(石经"士"讹"氏")。文十六年传宋有荡虺,杜注:"意诸之弟。"秦云:"疑以为氏。"沙氏,秦据姓氏书辨证十二齐改泥氏。黑氏,秦据成五年传改灵氏。
(二五)哀十三年左传宋有成矔。铎按:据氏,秦据姓纂二十一麦改获氏,云:"宋大夫猛获之后。"
(二六)昭廿二年左传:"宋边卬为大司徒",杜注:"卬,平公曾孙。"广韵一先"边"字注:'边姓,陈留风俗传云:"祖于宋平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