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红色时空小货郎 > 第1卷 抗战 100章 两条腿走路

超级油库及机场、军事基地等,占地面积高达100平方公里。但想要短时间内建成是相当困难的。

其所需要的材料,钢材、水泥、红砖等,前两洋从现代时空运送,后者就地取材烧制,都不太麻烦。

但这500个油井的施工量确实非常大。哪怕其外壁只建1米的厚度,其一个油井需要浇铸的钢筋水泥量也是32X32X3.14X100-30X30X3.14X100=38936立方,而500个油井需要浇铸的总量则是1946.8万立方米。

此外还有机场、军事基地的建设,还有这个超级油库地面建设。

超级油库的地面建设,原计划是建成花园或游乐园什么的,但当即遭到专业人士的反对:在任何意义上,油库都属于危险区域,你这样做,难道真不担心哪天被引爆一座油井,从而酿成千年灾难?

那能否养猪养鸡啊,总之那么大的面积浪费了,朱碧华心里也是怪难受的。

“最好是啥都不住,建设成一个只有油库人可以进入的封闭林场!你们难道没见过,后世为了治理环境国家投入了多少资金?”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后来朱碧华思考过,这可能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关。从出生到成长再到退伍回乡,基本都在乡村生活。当兵当佣兵那段时间,也多在山沟沟里或非洲丛林、亚洲沙漠里东窜西窜,很少享受过现代城市文明的荣光。

于是朱碧华不可避免地有着某些局限。

这个2000万立方米的施工量,几乎是此时的朱碧华不太可能完成的。如果仅以钢筋计算,以200万立方米计算,假如施工一年,平均每天不到一万立方,好像没啥问题。但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钢铁的比重是7.8,一万立方米的钢铁是7.8万吨,而朱碧华的时空商人载具是以“重量”为准的。所以哪怕总数200万立方米的钢铁,让朱碧华专业来搬运,也需要大半年时间。

也因为如此,超级油井的建设时间,朱碧华总共给了三年,从1938年7月起到1941年6月底止。

而如此多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九原、北海、西澳等地的建设事项,让朱碧华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用在跨时空物资运输之上。

最忙的人,最辛苦的命,就是朱碧华。

或许,有人说朱碧华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这就是他的成功啊。但这样说话的人,肯定不了解朱碧华其人了。

如果仅仅为了财富,他会这样做么?他完全可以只在抗战时空当个倾销商就可以了。

好在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与布局,白秋真的快要成为一个倾销商了。

有些产品,其实并不带特别的技术特征的。譬如一些日用品,你能说21世纪的肥皂和抗战时空的肥皂在技术上有多大的不同么?

如果真要说,他们最大的不同,是21世纪生产力爆发,生产一块肥皂,不论从原材料或生产过程讲,都比抗战时空容易得太多了。

此外,你别看21世纪的石油有多贵,如果你真的将炼好的汽油拉到抗战时空,同样会获得海量利润。在种花家农村,此时的煤油都显得十分珍贵。

也因为如此,在重庆、北海、九原三地,已经成了亚洲的商业销售中心。

譬如以日用品为例,抗战时空最畅销的搪瓷类产品、热水瓶类产品、电器类产品、照明类产品、塑料尼龙类产品、布匹类产品、鞋袜类产品、粮油类产品、医药类产品、金属类产品、机械类产品、日用百货类产品……

想要知道这些产品的品种有多少,并不复杂,你去现代生活超市和生产资料市场逛一圈,或去批发市场逛一圈,岂不就完了?

上面说的三个商业销售中心,九原主要针对北方、苏俄、中亚;重庆主要针对长江流域;而北海则针对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

当然,现在这三个商业中心,货物品种已经比较多了,但数量却有些供不应求。原因就在于,很多产品都处于试销阶段。譬如重庆的销售公司,如果将现代工业品大规模地运送到抗战时空来,那么仅有的种花家的民族资本就可能遭到最严酷的挫折。百分之九十九的企业可能都无法生存下去。

也因为如此,环球企业集团在工商业方面,实际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条腿就是通过现代商品的涌现,引导民族资本投资相关产品的生产。其基本做法是:先将商品运送到抗战时空,进行一定范围的销售,同时给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去函,请求其到重庆来对相关产品进行授权生产,并给予技术、投资方面的支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环球企业集团肯定要占一些股份,但原则上环球企业集团不要求控股。所以比较小的企业,想要与环球企业合作,最好是多家企业联合为一个整体再与环球谈判。

一种产品或行业,最少授权三五家企业,最多也不过十家企业。如果再多,就会形成恶性竞争。

这条腿,名称叫“以销促产”。其实带有强迫性的味道,因为紧接着有第二条腿。

第二条腿就是“独立发展”。有些行业,或许抗战时空没有人愿意与环球合作,这时环球或可以通过并购抗战时空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或许直接从现代时空进货物进行倾销。

总之是不可能让某一个产业成为空白,从而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业独产市场。

而在此后的两条腿实践中,朱碧华是深受教育。

那就是种花家的企业家们,并不是后世媒体所污的那样。他们重合同,守信诺,负责任,而且对于商业的眼光,那是真正让人叫绝。不然也不可能出现,为啥华人在国内混得不行,而出去后却经常出奇不意地成功?

当然种花家的工业基础实在太差,想要三两年就怎么样,那是想多了。但如果种花家的民族资本,能够借助二战从世界市场上抢占一些份额,并利用这场战争,将民族工业的水平,提一提,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实际上利用战争发财,并不是美国人的专利。在一战时期,种花家的一些行业,包括造船行业,就曾获得过相当的利润,江南造船厂连续给歪果仁制造万吨级货轮,满足其远洋运输的需要,这证明种花家的企业家们并不闭门造车。

而第二条腿走路的重点,就是发展这种当前民族资本无力投入或独立难支的的行业:造船。

最初时空战队确立北海为基地,不只是海军的问题,同时也有造船的需要。一个没有造舰能力的海军,能够称为海军么?

而环球企业集团从魏明等人到达北海之时,如何尽快上马造船企业就成了北海基地的“一号工程”。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了我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及所有海岸线,所以种花家的造船企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时虽然才1938年7月,但江浙及北方的造船企业,已经全部成了日本控制的企业,要么成了日资,要么专事为日本生产船只。福建广东广西方向的船企,按历史时空来讲,也坚持不了多久,就将被日本人横扫。

总体上讲,此时北海上马造船企业,正当其实,很多不当亡国奴的船舶技术工人已经流落到了武汉及更远的后方,可以说只要招人,千军万马不在话下。

不过,北海的造船企业,也不是环球企业集团独自干,而是尽可能地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这种吸收民间资本参与,不是发行股票,而是吸引小股投资人。譬如五百元一股或一千元一股。拿出上万资产的人或许不多,但拿出几百一千的人还是不少。

因为从现代时空进口导弹驱逐舰的计划遭遇搁浅,让北海的造船工程更显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北海的造舰计划没能实现,那这些时空穿梭者等于是瘸子走路。

船舶工业,是一个工业体系,并不是说一个造船厂就能解决问题。严格意义上说,造船厂仅仅能制造船舶本身,而它的发动机系统、导航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装卸系统、换气系统等,却不是造船厂本身所能解决的。

也因为如此,那种以为建个船坞就能造船的想法,在近代工业基础上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你是造几十吨或几百吨的木船、机帆船。只要想制造远洋船舶,你就必须进入船舶工业体系,只有依靠体系的力量去解决造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也因为如此,哪怕北海靠水的一面,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厂,可魏明及他的团队依然觉得产业布局还不够还不够。

但问题是,朱碧华也不可能从现代时空直接移置一套工业体系过来,那个不是他玩得转的。所以在船舶工业整体坚持“独立发展”的前提下,一些相关联的设备、零部件还是只有外包,甚至直接由现代时空生产。

这才叫工业体系,而仅仅是这么一块,就让朱碧华十分头疼。如果不是抗战时空有魏明,现代时空有肖远洋,他们两人和他们的团队都可以无缝对接,否则以朱碧华的能力,哪怕他智力已堪称逆天,也无法一个人解决整个产业系统的问题。

但是客观地讲,此前虽然也很重视造船,并将之列入“一号工程”,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以海军建设为龙头。在造船这个问题上,只是设计了一个大型造船厂。而且主要是造商船,二战一起,商船又将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朱碧华在现代有那么多的钢铁,不拉到抗战时空来造船,岂不是暴殄天物?

现代导弹驱逐舰项目被否定之后,包括魏明等人也同时才惊醒,那种商人穿梭一下就想搞现代海军的做法,同样是纸上谈兵啊。

好吧好吧好吧,重来重来重来就重新来过。新调整的北海船舶基地的项目一下子就变成了:

海军造船厂3座:一座3500吨轻巡洋舰起步的大型战舰制造厂;一座100吨-3000吨的小型战舰制造厂;一座潜艇制造厂。

商业造船厂4坐:一座远洋油轮制造厂;一座散装货轮制造厂;一座集装箱船制造厂;一座特种货轮制造厂。

配套造船厂4座:一座船用锅炉制造厂,一座船用内燃机制造厂,一座船用电机制造厂,一座船用标准件制造厂。

这些工厂很多?否也,这些工厂根本就没概括完船舶用品。譬如船上用的电灯,探照灯、电源线、开关等,很多配件,只能向其他企业订购,抗战时空解决不了的,只能向现代时空订购。

北海船舶基地,最大的优势是所有的材料都很优质,同时想要建造的船舶,都有设计得非常完美的制造图纸。

而这两项优势,自然是来自于现代。特别是船舶设计图纸。在现代时空,银河企业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船舶审计团队。

其职责是专门审计自1900年以来,全世界各国生产的军用民用船只,哪些船是性价比最高的,设计最为先进且合理的;在军用战舰方面,哪些船速度既快又耐操;火力配备方面哪些军舰的火炮又狠又猛。

总之就是通过现代眼光的批评,结合当时历史,找出最优秀的复制价值最大的那引动船舶图纸。

不用说肖远洋想出的这个主意,为抗战时空的船舶工业不但少走了很多弯路,还节省了很多资金。

而这个过程中,潜艇大体上还是走的德国U型艇之路,水面战舰英美都有优势,而火炮则采用法国与日本的设计。

日本这个国家,真心不能小看。

你看他对付种花家,连一辆像样的坦克都没有;但在准备称霸海洋的过程中,其船舶,其舰炮,都是相当优秀的,特别是舰炮,哪怕放在后世也是叫得上好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