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红色时空小货郎 > 第2卷 强明 128章 土地,农垦,大顺军

而西方思想有一个大的优势或优点,这是儒家思想完全不具备的。也即西方思想,更擅长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它忠实于客观、理性;但儒家思想却只适应在固有的圈子里活动,面对朝代更迭的现象,儒家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怀疑,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天意”或“皇上失德”。

尼玛,天下那么大,治理不好责怪皇帝一个人,这真的太没有道理了。

而这也决定了西方各国,有可能平稳过度交接权力,而东方则只有一种方法:杀头与革命!

也因为如此,大明邸报社还有第五份出版物:《今说》。

今说,也就是今天所说,今天说的。可以说今,也可以说古。这是一份专事刊登言论的出版物,而且也是团结读书人的一本杂志。出版周期,每半月一期。

朱碧华相信,有了这五份出版物,如果大明读书人的思想还搞不乱,那只能说儒家的思想有如铁桶一般顽固了。

儒家的思想很厉害么?其实一点儿也不厉害。

儒家的思想之所以显得厉害,是因为他生长在农业的土壤之中。一旦把传统的土地制度打破,一旦海外的新世界,天上人间国的新事物涌现,其狼狈状态自然就会显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碧华要彻底将儒家学说丢掉,而朱碧华只是想以此斗争的方式,为科学思想开辟道路而已。

是的,而已,仅此而已。

大明邸报社,还将依托现代物流理念与手段,独立创建自己的采编渠道与发行渠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大明邸报社、塘沽工业区、塘沽商业贸易区等项目中,报社项目算是最先落在了实处,第一期各类报纸就将发行。

除了邸报不收钱,免费送给各级政府外,其他出版物,都是要收钱的。鉴于发行渠道暂时不到位,前期发生只在京畿附近销售,慢慢向其他方向推动。

至于江南,当然也要销售,不过是利用运河慢慢运吧。总之,对于江南的文化之地,朱碧华这个穿梭者是不太抱希望的。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既得利益者。

或许可以通过工业分化、瓦解,但那事儿得慢慢来,此时朱碧华也没那个精力牵扯其中。

因为有件事,朱碧华必须将其解决,以便为此后的大明发展开辟道路。

上次剿灭八大皇商,收缴了65万亩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有地契的,属于八大家“合法”财产,现在这些地契到了大明王朝的手上,该如何利用这些土地,非常考验穿梭者的智慧。

因为这不只是涉及到这65万亩土地,还涉及到包括“十室九空”的陕西、河南等大片无人土地。

这个数字,如果以1000万亩为单位计算,其数值肯定不是1。

在整个大明末期,荒置的土地至少有上亿亩。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大明马上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的做法,曾经证明是政治正确的做法,那就是将土地分给失地农民。

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制度,在现实中也确实很美好。譬如新朝新立,分土地有利于让民众安居,修养生息。

但问题在于这个“分”,一分下去,土地就成了私有的,当某家人吃不起饭后,又只得卖土地,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这个“分”字,说白了是小农经济的形式,分到一家一户,耕者有其田。但如果政府不作为,这个有其田,还不如无其田。不然大明末期为啥那么多人将土地“转让”给那些士绅大户?

有人说种花家世代为农,你不把土地给他们,能够让他们安居么?

这个话,其实是说错了的,或者看到了形式,没看到实质。

实质在于,不是农民喜欢土地,而是喜欢土地能够稳定地带来粮食,能保证他们一年不饥。

如此由此思维,那么小商人的行业特征也就理解了。小商人有一定经营头脑,能吃苦走村窜户,挣的钱也能养活家人,而且还很灵活,相对农业而言也并不多累,于是就有了货郎小商人之职业。

种花家的商业不发达,原因太多。其中普通人不识字、不识数也是重要原因。你不识数,算不来账,你做啥生意啊?

而这也是儒家垄断文化的恶果之一。儒家对民众,那就是不当人看,直接愚弄就好。虽然李世民说了“水能载舟”之类的话,但那是他个人道德觉悟高,对于整个士绅或帝王阶层讲,他们并没有这个认识。

所以只要朱碧华能够保证农民的生存,甚至保证农民比原来过得更好一些,那种花家的农民肯定会跟着朱碧华走。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朱碧华不准备把没收来的、抛荒的土地两分给农民,他在与崇祯商量之后,决定直接把这些土地划归国有,成立一个“大明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土地确实需要统一经营管理,譬如水利设施,这就不是一家一户能够搞成功的。现代时空那包产到户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说当年大集体就一无是处。而正是当年大集体时,做了很多私人做不了的水利设施,才让种花家大多数土地能够得到灌溉。

譬如西蜀省有个著名的都江堰,那堰此前就能灌溉一千多万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了一条著名的人民渠,让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一下子从一千多万亩增加到了两千多万亩。端的是十分了得!

除了水利设施外,还有土地平整改造,还有道路设施建设等。

但是,朱碧华并不准备在大明搞土地国有化,而是准备国有与私有并行。有如现代时空的米国,大家都以为那个国家是很彻底的私有化,其实错了,米国的国土面积中,其草场、森林、土地等,皆有大约45%-55%属于国有,余下的才属于私有。

其具体比例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占一半。

大明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将经营大明境内所有的国有土地、草场、森林、湿地,对国土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进行有效经营。

再具体一点,朱碧华准备在大明成立农场,购买或生产一些现代农业机械,让大明成为世界的粮仓。

后世有一种农业经营模式,貌似此时也有,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譬如麦客,就是其中之一。

麦收时节,麦客走南闯北,一路收割一路挣钱。

大明的农场,也是一遍布全国各地。秋收时节,大型收割机由南向北渐次收割。

所以,农场本身,需要做的可能是这种大型播种或收割之外的一些活计,譬如灌溉,譬如田间管理,除杂草,防止病虫害等。

后世种花家的农民又苦又累,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小农,再加上一些地方地势崎岖不平,譬如云南那个元阳梯田,想上机械化也没办法。

至于农民受穷,那就与政策有关了。因为农产品的相关价格并不由农民决定。

这样地方的农业,应该减免农业税赋,甚至给予一定补助。

当然大明的农民与后世的农民也有区别,后世的农民再怎么说也读过小学初中,他们会的技能更多。

总之,在关于大明土地与农业这一块,朱碧华是想闯出一条新路来。如果真的再回到过去那种纯小农经济状态,穿梭众们也不愿意。

不过在思考到最后,又吸收了很多现代农场经验,朱碧华还是鼓励朱由检“大明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又名:大明农垦集团)”。

成立公司容易,主要是经营问题,以及如何赢利。

所以大明农垦集团肯定不能像小农经济或后世吃大锅饭企业那种管理模式。

大明农垦集团,在经营模式上属于甲方,它的所有经营活动都会打包或销售,或租赁,或承包给相关的企业者。

如果不是考虑到100个穿梭的名额实在太珍贵,朱碧华都想从现代时空引进现代农民了。相信现代农民拿到大明这种无任何化学污染的土地,绝对可以玩出一些花样来。

所以最终的意义回到原初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的生存。

农民,可以在大明农垦集团去租赁土地耕种,或租赁草场养牛养羊,或承包水面湿地养鱼等。

农垦集团只按照实际产量的30%收取地租即可,除此之外,农民只负担种子、肥料、劳动力支出,不再承担税赋等负担。

而农民除了这个30%不再负担其他的情形,在大明甚至在新种花家立国之前,都是负担最轻的一种情形,甚至比自耕农的负担还轻。

当然明末此时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有些反常,北方普遍干旱。

但这个问题,对于农垦集团来讲,百分百是没有问题的。开渠引水,打井提水,总之有现代理念与技术,压根不要担心。

而些问题,不正是农垦集团的工作么。

……

大明时空,太原。

最近一段时间李自成的心情非常不好。

原来半个月前,那个在天上打得他们找不着北的“飞天龙舟”又飞临了太原上空,李自成得到报告正想大骂“尼玛太欺负人了吧”,结果飞天龙舟就慢慢地下降,停在晋王祠前的空地上,同时那个飞天龙舟还传来嗓音特别粗大的声音:

“闯王阁下,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称呼你,以示对你的过往成就的尊重。今天此来,给你们送来了一些文字资料,你们可以看看,当然,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要紧。一个月后,我将再次来太原,与你们谈判。那时将决定你们的前途与生死!”

那个声音说完后,当即掀出几个包袱。

不用说,那是一套《明史》,以及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相关资料。尽管后世因为某种原因对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拔得有些高,不过在基本事实层面也没什么。

除此之外,朱碧华也把那套写得非常华丽的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排版为繁体字版,送给了小说的主角。

大顺军官兵虽然大多数是文盲,但李自成及主要助手也是识字之人,要不然根本不可能爬到如此高位。

由于最初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李自成很大方地让所有人都来看这些资料。看一看大明皇帝又要出啥妖蛾子了。

如果有后悔药,李自成绝对会卖一瓶吃。

那啥叫飞天龙舟丢下来的东西,是一种比毒药还毒的东西。

资料里讲了大顺军的丰功伟绩,拿下了宁武关,拿下了向北的一路关卡,三月中旬就可打到京师,三月十八就攻破京城。

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等等,这是多么美好的伟业啊!

可惜,事业在此急转直下。

自己要称帝,刘宗敏及兄弟伙竟然不同意。

有人抓了吴三桂家父亲以及陈圆圆,引发吴三桂投降满清,使得整个汉人江山有如雪崩似的,竟然成了满清的江山。

至于自己等人,在山海关一片石决战失败,一溃不可收拾,不到一年时间竟然身死九宫山!

如果这样,这反造得,尼玛真是窝囊废啊!

如果说李自成看到了非常悲观的未来,那么刘宗敏与牛金星两人,就有如大敌来临一般。

按照这些文字讲的,他刘宗敏就是大顺军失败的最大的罪人。他不该贪色,扣留了陈圆圆。

至于牛金星,则是杀害李岩的罪魁祸首。牛金星会杀李岩么?答案在他的心里呢。只是现在,他不但杀不成李岩,甚至还可能性命不保。

除此之外,有几个家伙到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更好的名声,包括高一功、李过、李来亨等。想想他们后来还抗清几十年,也真是令人佩服。

刘宗敏与牛金星两人,不得不找到李自成,请求“宽恕”。

“宽恕个毛啊,哪怕我们打进了北京城,可这最后,还是成了民族之罪人!”李自成的心情绝对不比两人更好。

至于这“民族之罪人”,也不是乱说,而是后世有研究者如此认为。如果不是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满清就暂时入不了关。

可李自成内心里却觉得,后世这些材料,对他的研究是很准确的,譬如他哪怕打进了北京城,可也只想当一个“西北王”,所以历史在这里,也表示了遗憾。崇祯这人,实在是太轻生了。

眼看着手下兄弟们思想愈来愈乱,李自成只好把大家找来一起议事。参与的人除高一功、李岩两人不在场外,计有刘宗敏、李过、田见秀、刘芳亮、党守素、袁宗第、李来亨、郝摇旗、刘体纯、左光先。除了李来亨因辈份是李自成的“孙子”辈外,其他人真的是李自成手下一级大将。除此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宋献策和牛金星。

“明人送来的那些文字,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大家说说,有啥想法啊?”李自成主持会议。

“大哥,有啥想法?按历史上讲,我也是死在抗清路上的,我于历史也有功!”最先表态的自然是刘宗敏。

“我就是想不明白,明人怎么知道此后才发生的事?难道,他们能未卜先知?”刘芳亮道。

“义父,我们啥想法?我觉得只有一点,如果朝廷不给我们活路,我们便唯有战死了事!我们不可能在朝廷要杀我们的头,而我们还要放下武器!”李过作为李自成的义子,在大顺军中地位特殊,而且其人也特别能战。

“对,李过说得对。宁愿战斗而亡,也不愿被朝廷处死!”郝摇旗也说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