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新市长读史忆往昔司马东街头思未来
诗曰:千古一帝创伟业,秦国典籍成败写;不经一番寒彻骨,时代风流孰人接。
司马东作为中组部高级干部的后备人选,从中央机关下派到滨海市政绩卓著,上级为了更好的历练这个人才,给西部地区增加新鲜血液,打破保守的现状,交流到天府省委政策研究室任主任,中央期冀他在各层级锻炼中增长才能,将来担任更高级别的干部,这是高层首长的期待。
履职研究室就是探寻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为天府省出谋划策。善于钻研的司马东,认真研读了天府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人口、风俗习惯、交通、经济社会、支柱产业、发展思路等基本情况,掌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思路,研究室工作两年,走遍天府南北中,让他不可思议的是紧邻长安、曾经的第一帝王都衰落的如此快,重点做过泾渭市的成败得失案例分析,提出振兴计划,深受省委袁书记的赞赏。
泾渭市在天府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土肥水丰泾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与国相选中此地,建设城廓,中国著名的古都与罗马、开罗齐名,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原地区通往西域中亚和罗马的要冲,成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历经2000余年,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成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交通非常便利,高铁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西北最大内陆港联接世界各地,位置十分优越,应当是西部发达地区,起码也是经济很不错的市。
然而,现实大相径庭。泾渭市对外号称拥有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电子等七个支柱产业,他从侧面了解道,这些全是口头上玩出来的数字,其实一个也撑不起来,难以成为支柱;依然是农业大市,西部劳动力输出大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旅游业却不发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经济社会却不发达,在全省综合排位中上,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不协调。
司马东明白省委、省政府派他来泾渭市的用意,深知肩负的重托。
下车伊始,司马东一改前任们自以为是,指点江山的惯例,没有急于制订自己的工作基调,而是先吃透情况,再做决定。虽然,市政府秘书长准备了一大堆资料,翻阅后觉得与自己掌握的差不多,而且,水分太大。他借来《民国重修泾渭志》,结合新近出版的《泾渭市志》对照阅读。
司马市长以处理公务交接和家事为由,向唐寅德书记请了一个礼拜假,谢绝所有活动,把自己关在市政府临时安排的帝王都饭店住房内,先粗略看了地方志送来的新编《泾渭市志》,觉得与其他地方志一样文牍主义很严重,注重写成绩,很少提到不足和教训,篇幅过余冗长,没有什么新意,就扔到一边。他仔细研读《民国重修泾渭志》,这套八卷的方志,简洁明快,特色鲜明,详略得当,大事件实事求是,很有参考价值。
志书记载:泾渭地处关中中部,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是得天独厚的“四塞之地”。南邻秦岭,背靠高原,有踏实稳重之感,面对中原有据高屋建瓴之势,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稳佳态势。
史学家史马迁在此考察后,由衷地写道:“秦四塞之国,以天府也,可以看天下,称帝而治。”“南临渭水,北倚九嵕,左狭崤函,右控陇蜀。”令他深思的是大统一的思想、开放法治的理念、包容创新的精神等这些秦汉文化的精髓,第一是它的奋争精神,第二是它的变革精神,第三是它的法制精神,第四是它的创造精神,第五是它的文明自觉意识。看到这里,眼前仿佛再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强民富,兵强马壮,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一扫六合的雄伟壮观,统一华夏的雄才大略和辽阔的版图。
司马东心情澎湃,豪情万丈,他要重现泾渭市昔日的辉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历代前贤中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重点研究了风土人情、吏治镜鉴、经济发展、城池疆域、人物财赋,反复思考先辈们治理泾渭的得失。
看到吏治清明廉洁,人民安居乐业,府库充盈,他喜上眉梢,为时任官吏叫好,在笔记本重重的记下他们各自的特点,勉励自己学习先哲,当好公仆,富裕平安一方。
读到吏治腐败,官员昏庸,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很痛心,为朝廷用人失察悲愤,为黔首受苦痛苦,暗自下定决心做个清官能吏,给民众带来福音,不让自己的父老乡亲受苦。
这些天的研读,新旧对比的思考太多,内心有些郁闷了,他想调整调整情绪,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于是,司马东一个人出了宾馆旁边的小门,悄悄地走上了大街,凝神静气地四下瞅瞅,发现城市基调落后杂乱无章,建筑七长八短,毫无特色。
初来乍到,好在曝光率不高,大街上也没有几个人认识他,更没有人注意这个衣着普通,身材精瘦的中年汉子。
泾渭城区的真实现状尽收眼底,城市虽说是东西走向,不过建筑令人失望,街道极不规则,东西斜长,南北狭窄,乱七八糟地排列着的建筑物毫无章法,看不见地标,也没有发现中央商务区和金融街,党政部门散落在不同的街道。
市区汽车不多,单位住地设置的不合理,街上堵车却很严重,一点现代城市的景象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