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仙侠 > 法海穿越唐三藏 > 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家也信这些?贫僧并非是妖僧

其实一般来说,在遇见有天赋的少年时,似他们这个位置的存在,已经很少会动心了。

可一旦他们对此作出回应,那么也很显然,那就是对方的天赋,即便是他们也很难忽视。

且不论李白前世如何,但他今生今世,无疑就是人族.况且话又说回来了,太白金星本就是人族修行成仙,只是他出身于东洲人族,并非是南洲人族。

如今封存了记忆,转世轮回用伏羲大帝的话来说,那就是往后李白还承不承认自己是太白金星都还要另说别到时候玉帝自己舍不得就行。

毕竟太白金星可谓是玉帝的心腹之臣,很多时候就连一些天庭的政务,他都是直接丢给太白金星来处理的,而且那些招安的活儿,若非他对太白金星之信任,恐怕也不会总是交给他来完成。

其中太白金星的自身能力当然也不能否认,否则总是把活儿交给他,却完不成任务.不也是白白浪费了这份儿信任?

毕竟以玉帝这样的身份,怎么可能有无缘无故的偏爱?

即便是在玉帝这里特权拉满的小哪吒,若非他乃女娲娘娘座下灵珠子下凡、玉虚宫太乙真人门下唯一亲传、二郎真君的结义兄弟就凭他做的那些事儿,即便是李靖再忠心,恐怕他们父子两个也很难在天庭继续混下去。

不过说起哪吒来,他的前世记忆在重塑炼化化身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恢复了恐怕按照太乙真人的设想,未尝不是想要让他趁机舍去“哪吒”这一重身份,以“灵珠子”重归三界。

但或许是因为弄巧成拙,那时候小哪吒对李靖的恨意,直接夺走了身体的控制权这其中可能也有“灵珠子”主动退让的原缘故,但事实上就是,灵珠子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三界只剩下了哪吒。

而且,人家父子两个也已经和好了。

当李靖能够毫无顾虑的将玲珑宝塔交给哪吒的时候,正明证他们父子双方,再无隔阂。

三界的奇闻异事有不少,但真正能被世人熟知的,却也只是表相悟净认为,就是缺少一个负责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而他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就连那些想要重归截教的修士们,而前来向小李白探查的修士们都没发现,小李白身边除了公孙姑娘之外,其实还有悟净禅师的一道分魂分身。

如今他看到王玄策与曾子,纷纷挥动锄头,似乎想要挖无当圣母墙角的模样.就忍不住把随身携带的纸笔取出来,要把这一副名画记录下来。

小李白显然没有想到自己在寻找师门的道路上,竟然还能遇见这样的事情一时间竟然还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曾子的性情相比起王玄策来自然是要随和很多的,而且为难一个小孩子显然也不是君子所为.本也不该趁人之危。

“难得见到有这般天赋的少年了。”曾子打破了僵局,取出了一本“论语”,送到了李白的面前,“这本书,就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王玄策侧身看向曾子的目光,带着几分疑惑,但这时候他也没有多言便也暂时熄了搅局的心思,只是以自己的气血之力,对小李白的人族血脉之力,稍微调动了一番。

李白的年纪还小,并非是修行人族血脉之力的最佳时段,王玄策也只是替他打开了一个阀门,让他的身体能够自主适应这一股力量.

其实人族血脉之力的修行,本就没有什么定式,每个人的修行方法以及特质,都可谓是别具特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就是人族身体的自我调节,会找到一个最合适自己血脉运行的节奏。

强行修炼的,反而是有益无害。

反观玄门的修行,七岁正是一个入门的关键节点。

见只是两位人族前辈对后进的提携,隐于一旁的悟净禅师并不会因为没能看到“一出好戏”而失望,他依旧是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或许日后李白在三界“名声鹊起”的时候,这一次的际遇,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回忆。

保不齐就会有某个瞬间,认为自己是不是应该跟着王玄策亦或是曾子之中的一位离开,而并非是继续前往东海,寻找截教师门所在的金鳌岛。

等小李白离开之后,王玄策才好奇的向曾子询问了一句:“只是赠于他一本论语么?”

“足够了。”曾子毕竟是儒家先贤之一,一双浩气明眸,多多少少能够看透一些小李白的底细,“他虽有才气冲霄之相,但并不算凝实.且其气运缥缈无状,再加上他师从无当圣母,若强走文政之道,并非是好事。不过就凭他的才气,或许不久之后,大唐将会多出不少的传世诗篇与文章也说不定。”

“儒家也信这些?”

“一法通万法明。”曾子微微一笑,“此观气之道,我儒家确实也略知一二.虽不尽信,但亦可作为参照。”

真正的大儒,绝非迂腐之辈尤其是曾子他们这些孔圣亲传,有师尊之豪放为榜样,他们这些做弟子的,也难免会传承到许些习性。

王玄策点头表示了然,他自认自己是文臣并非武将,可即便是领悟了浩然之气,同样.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儒家弟子。

就以如今的大唐来说,文人书生不见得就是儒家弟子,而儒家弟子,也并非不能仗剑行侠。

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文武不分家,这是如今大唐朝廷的基调,缺了哪一样,在朝堂之上都站不住脚。

不是被文臣怼的张不开嘴,就是被武将捶的还不了手.即便是贞观时代已经悄悄过去,但在当今天子李治统治的大唐之下,还是保留这个传统节目。

一个有活力的朝廷,对于李治这样的能君来说,才是最大的助臂况且他也是从小就在贞观朝廷观政,其实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

只有没能力的皇帝,才会害怕出现驾驭不了的臣子。

李治,一个要继承他父皇志向的男人,显然不会为此而担忧。但只是如今的朝臣们,还是不如贞观老臣们奔放了,动起手来的时候,也全都人情世故.

依照李治所见,这项传统不说传下去了,就算是在自己这里,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东胜神州与南赡部洲之间的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

就好比说妖魔一类,反而是在南赡部洲遇见的更少一些.南赡部洲的妖魔少一些,基本上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二郎真君的家在灌江口,他打猎的时候,自然是就近原则,然后一圈一圈的往外扫荡;其次,就是贞观年间,大唐战神薛仁贵,领着玄甲铁骑四处清剿妖魔。

薛仁贵的人族血脉之力,其实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真正的突破进化的。

但自入了东胜神州开始,小李白只要是夜宿荒野,几乎必遭妖魔袭击。

连带着一同过来的公孙姑娘,也是苦不堪言她虽然天赋不错,但毕竟修行时日尚短,好在剑修天生善于攻伐,一些个寻常的妖魔,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但架不住频率太高啊.剑修在攻伐犀利的同时,脆弱的小身板,其实也很容易成为妖魔的突破口。

“本以为这一趟旅程是考验小李白.”公孙姑娘斩下一个狼妖的头颅,收剑回鞘.眼中多多少少是带着许些疲惫,“没想到真正受难的人是我。”

其实这一路走来,公孙姑娘已经发现了,有那一柄“青萍剑”护着小李白,什么妖魔鬼怪能近他的身?

也不用怕这小子被人拐带走,这小子跟着“青萍剑”走全都是大山荒野,一路上根本没撞见几个行人.唯一有些意外的,还是在两洲交界处遇见的王玄策与曾子.但好在双方就只是稍微接触了一下,点到即止。

不过对于小李白来说,不论是被王玄策激活的人族血脉之力,还是曾子送给他的那一本“论语”,显然都是常人难以触及的机缘。

这正是他的气运所在。

气运其实也是守恒的.当一个人的运气很好的时候,他周围总会有一个霉运连连的倒霉蛋,公孙姑娘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倒霉蛋。

因为今夜斩杀狼妖的动静稍微大了些,血腥味在山间飘荡.显然又引来了别的妖怪。

单从这气势上来看,也是个棘手之敌。

嘶嘶嘶——

眼前这蛇怪吐着信子,乃是一条黄色的蛇妖,唇齿开合,獠牙参差,更见熏臭之气喷张.让公孙姑娘极为不适。

公孙姑娘目光坚定,她虽然也想过半途而废,就此离去.但这显然不合她的道心,对于修行之人来说,道心若出了问题,那么多年的苦修,很有可能就一遭丧尽。

况且,这些妖魔,还没到她当真应付不来的程度.师父让自己独自行走三界历练,此行难道不是正是磨砺?而且降妖除魔,本就是吾辈之责,若因此退却,也不必做什么剑修了。

剑修,便要有一往无前的姿态。

公孙姑娘始终记着自己的初心,她修行并非全然是为了长生,而是想着终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三太子的身边,让他另眼相待。

一般来说,女子若以情为基,那么转化为修行之上的动力,自然就不能以常理以待。

公孙姑娘在这边不断激发着自己的潜力,而小李白这个没心没肺的,在青萍剑的护持与隔绝之下,睡得十分香甜.哪怕是这蛇妖的断成了好几节的尸身,就摔落在他的身边儿,也并没能将他惊醒。

几乎耗尽了力量的公孙姑娘,此刻瘫倒在小李白一旁.望着天上的弯月,再回头看看一旁的青萍剑,羡慕之中带着几分无奈。

人比人啊。

而在山外,悟净禅师自然就没有再放别的妖魔进山来他双手合十,看着眼前这些妖魔,面色平静,就像是在叙述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既然来了,不妨就留下听贫僧讲经,如何?”

妖魔们没有一个离开的,一个个都十分乖巧的坐在原地,让自己的神情,尽量显得虔诚一些.

不是它们不想走,实在是不敢走,也走不了.

此前不是没有想要挑战对方的,但.一部分被当场超度,还有一部分被打断了腿。

“究竟是哪里来的妖僧?!竟然如此邪门?”

不止一个妖魔在心里念叨着类似的言语。

而对方就好似能够看穿他们的心思一般,竟然还回答了一句:“哦,对了.忘了自报家门,贫僧并非是妖僧,乃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圣如来座下弟子,沙悟净。”

嘶——

危!

第二日。

已经恢复过来的公孙姑娘,已经将那蛇妖与狼妖尸身都处理了个干净就连山中战斗的痕迹,她也收拾掩盖了一些。

等公孙姑娘做完这一切并且离开之后,正遇太阳初升之时,“青萍剑”才将小李白唤醒,提醒他可以继续赶路了。

“呼——”

公孙姑娘看着顺利启程的小李白,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道一声:“还真是幸运,若是昨晚再来一个妖精,我恐怕也就只能寻求青萍剑的庇护了”

至于悟净禅师,自然是深藏身与名。

昨夜来的那些妖精,那些平日里吃人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悟净连元神一起超度了个干净至于那些没吃过的人,就全都去了地府报道。

佛门中人不能杀生这个戒律,显然对修行唯识教法的高僧来说,并非是限制。

若是认真说来,佛门的戒律,本就不是用来约束高僧们的行为的只是对那些不能自控者的限制,借助外力约束让他们达成修行的目的。

师父有一句话,是让他们受益匪浅的:“与其不知所以然的遵守着那些戒律,为什么不想想,这些戒律究竟是因何才被制定出来的呢?”

佛门戒律,并非是凭空而制定,那也是经过实践之后,才最终成文,且并非是一成不变。

就好比“戒荤腥”这一点.反而是从南洲传去西洲的。

还有“杀戒”,一开始只说禁止滥杀无辜,但因为有些愣头青,并不能真正分辨善恶,再加上有些巧言令色之徒,擅长以言语转换黑白.佛门就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定下“杀戒”,这样大家都不用纠结.

这也是似法海这等高僧,能够无视杀戒,还能自证如来的原因所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