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科幻空间 > 从1987开始 > 第1621章 新项目

易飞点点头,“那也行,到时候给周晓一套一楼的房子,一楼有地下室,您老也不用爬楼层,只要周教授有项目,资金问题您不用担心,哪怕不是丽飞公司的研发方向都没问题,实在不行,咱卖专利也赚钱啊。”

房子的事实在没必要讨论。

那里也只是个过度。

这年代的专家、学者还是值得尊重的。

他们是有真本事,也干实事的。

二十年后就不一定了。

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专家学者,完全是炒起来的,连用盐炒菜能炒出氯气都出来了。

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一个比一个奇葩。

真是为了赚钱,脸都不要了。

居然还有专家提出一妻多夫制,也不知道他的教授是如何得来的。

当然,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一些人是华夏的脊梁。

当初。

周教授说来临东时,自己就承诺过在研发资金方面会大力支持。

自然不会言而无信。

他又不信那种造不如买的傻话。

农业这块周教授是专家,他说了算。

挣钱干什么,不就是拿出来一部分研发一些新东西?

电子是科学,农业同样也是科学。

周桥笑了,“那小易总放心,咱不可能弄些不切实际的项目。”

这不正是他来临东的目的吗。

只要易飞支持他的研究,别的都没关系。

住房算个啥。

只要有张床就可以。

当然,丽飞公司不是国营企业,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就没必要搞了。

他来丽飞公司。

是为了验证、推广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一些理论,又不是为了出名。

易飞说道:“周教授,你对食用菌发酵技术精通吗?”

他这段时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三次发酵技术,对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非常重要。

蘑菇工厂其实现在就有引进,但一直二十年后都没有真正推广起来。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酵技术。

后年,国外将推出这个技术,而国内却是二十多年后才重视。

比国外整整落后了二十多年。

原因其实很简单。

高昂的费用、复杂的工艺阻止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未来二十年。

大家都比较浮躁,都费劲心思去赚更多的钱,对种植这块感兴趣的人不多。

从年初,易飞就让张老师研发这个项目。

靠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

尽管自己已经把三次发酵的工艺流程写给张老师。

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毕竟,自己前世只是见过,对这玩意不像自己对电器那么精通。

如果周教授愿意的话,倒是可以让他把别的项目先停下来,丽飞公司全力搞这个项目,争取在国外推出来之前推出来。

需要的设备买不来,可以自己加工出来。

机械厂、精机械厂都是做加工的。

三方集团是做重工的。

加工些设备还是没难度的。

“还行吧。”

周桥说道:“虽然我主攻的不是这个方向,但因为我一直在大学任教,对这方面也有涉猎,你是在说你写给老张食用菌培养料一次、二次、三次发酵技术吧?”

他和张如泉探讨过这个问题。

二次隧道发酵技术已经收入国内差不多十年。

虽然技术仍是不太成熟。

而且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但是无论对张如泉还是他,对这种技术都有一些心得。

小易总写的二次发酵技术。

更是对很多现有工艺进行了改进。

经过张如泉几个月的实验,事实证明,小易总对二次发酵技术的改进是正确的。

目前。

余家岭基地山洞的双孢菇已经开始采用二次发酵的培养料。

不是简单的建堆发酵。

张如泉已经在山洞西边两公里处的平地建一个小型的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工厂,一边为山洞里的菇房提供培养料,一边研发小易总提出的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

虽然还没有成功。

但从理论上讲,小易总写的技术是可行的。

周桥很想问易飞。

他是如何想到这种技术的。

其实想到也没什么。

易飞是一个奇人,他的奇思妙想太多了。

问题是易飞写出了工艺过程。

至少从理论上讲,他写的工艺过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

张如泉承认。

如果不是小易总提出来。

他是想不到这些的。

别说工艺,就是隧道三次发酵技术他也不会想。

易飞说道:“双孢菇工厂化,如果不解决三次发酵问题就很难进行下去,产量太低,种值周期长,谁干谁赔,引进双孢菇工厂化的专家都是屁。”

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是90年荷国首先推出的。

易飞就不相信,自己在知道工艺的情况下研发不出来。

华夏在二十年后才开始重视这项技术,真正推广起来比西方晚了快三十年。

双孢菇二次发酵每平米最高产量也就二十公斤,这是最好的情况。

三次发酵技术能让双孢菇达到三十多公斤每平米的产量,而二次发酵技术一年能种最多五茬,三次发酵最多能种9茬,几乎多了一倍。

当然产量的高低还和覆土等技术有关。

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两人正说着,张如泉也从楼上下来。

周桥说道:“正好老张来了,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好好讨论下。”

易飞看向赵丽丽。

赵丽丽说道:“你们去讨论吧,我上去找谢楠她们。”

一楼也有休息间。

三人进了休息间。

张如泉把项目的进行情况说了一遍,“小易总,现在还是缺人,现在虽然在余家岭基地有十多名技术员,可他们的任务是带着乡亲们种值香菇和双孢菇,真正搞这个发酵技术研发的,就我和李志安、段孟贤,说实话,他俩目前帮不上大忙,我觉得你提出的三次发酵技术理论是没问题的,但实现起来还是有些难度,人员是个问题,还有相关的设备,根据你写的工艺,有些设备咱们买都买不来啊。”

小易总是厉害。

他不但改良了二次发酵技术。

还提出了三次发酵技术,关键是他还写出了工艺。

张如泉算是理解了方凡把一张a4纸都吃下去了,他也想把小易总写的那一小本资料吃下去。

反正据他了解。

目前,他还没听说过有这种技术。

真把这项目技术研发出来。

蘑菇工厂化就能真正的实现。

其实,他们在山洞里菇房正是接近蘑菇工厂化种值。

易飞说道:“张老师,我的意思是让周教授先暂停其它项目,加入到这个项目中,让方凡和金向学也加入进来,务必在明年年底前把这个项目搞出来。我可以肯定的说,目前这个技术世界上还没有,至少还没有发布。如果我们抢先搞出来,那对我们丽飞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意义非常大。”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布后。

虽然现在似乎进入沉寂。

但影响力还是巨大的。

省科院发的奖状虽然没啥用,但对公司的宣传还是能起到关键作用。

当然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他们不相信刚才立一年的丽飞公司能搞出来这个技术。

说他们瞎猫碰到死老鼠都是好的。

有的人干脆说他们剽窃。

是剽窃不错。

但是是剽窃的未来,或者另一个世界的技术。

说好也好,说坏也罢,丽飞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名气一下子上去了。

如果把这项目技术和全自动控制温室搞出来。

丽飞生物技术公司就是在全世界范围也能站住角。

他这又不是科研机构。

搞一个项目,就束之高阁。

他这是真的应用到实处。

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又不是只能应用到双孢菇的种植。

应用到草菇种植上。

九天就可以一个种植周期

四个月就可以种植十二茬,产量也有所提高。

张如泉说道:“小易总,你这是倾公司之力来做这个项目了?”

把周教授、方凡、金向学都调过来。

基本上把目前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的高端人才都调了过来,就剩下孙普辉和老陈留守了。

艾教授和常欣欣是搞无土栽培的,是另一个全新的项目。.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