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军事 > 李三古堆 > 第328章 黄河决了堤

日军旅团长佐佐木太郎扔给参谋长的那封电报是什么内容呢?他所说的中原出大事了,又是出的什么大事了呢?

日军旅团长佐佐木太郎扔给参谋长的那封电报是上峰发给他的关于黄河决堤的电报。他所说的“中原出大事了”指的也是黄河决堤的这件事。

话说该年的1月,日军已经攻占了中国上海、南京等华东重要城市。

为了打通华北和华中占领区,日军向徐州调兵遣将,准备将这座位于苏鲁豫皖四省要冲的关键城市收入囊中。

于是,为了保住这个战略要地,不久,中国军队就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建立多道防线,对日军实施层层阻击。

但是,尽管蒋介石为徐州会战调集了20余万兵力,可日军却在徐州会战中先后投入了30万主力部队。

这种数量上的悬殊对比,再加上人员素质与武器火力的差距,徐州会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日军取得徐州后,即西攻武汉。而要攻取武汉,就必须攻占河南。

而事实上,在徐州沦陷后,日军距离实现打通华北和华中占领区的目标,也就只差攻入河南了。

所以,河南的得失再一次成为中日战争的焦点。

蒋介石很清楚,如果不能设法在河南拖住日军的脚步,那么在河南沦陷后,华中重镇武汉也必然岌岌可危。

武汉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一旦武汉过早沦陷,那么抗日战争的局面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日军自然也十分看重河南,它派精锐的第二军入豫作战。而骁勇善战的第十四师团就在其中。

然而,此时河南聚集的中国军队,大多是经历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与徐州会战的残军,战斗力极为有限。要想在河南抵御士气正盛、装备精良的日军,难度可想而知。

毕竟,在此前投入精锐主力的淞沪会战与徐州会战里,中国军队依然未能拦截日军前进的脚步。

就在蒋介石为此焦头烂额时,一份机密计划被提交了上来。

这份机密计划的制定者是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这名德国军事顾问认为,中国军队单凭武装力量,已经不可能在军事上取得一场大规模战役1的胜利,唯一的方法就是运用一切自然因素阻碍日军,而炸毁黄河大堤就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根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的计划,在炸毁黄河大堤后,可以在华北平原形成面积广阔的“黄泛区”,当地的交通条件将会变得极其恶劣,这可以有效拖延日军摩步化部队的行军速度。

日军虽然实力很强,但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日军也不得不放缓侵略的脚步。

对于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提出的计划,蒋介石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均认为此策可行。

而在徐州会战失败后,包括姚琮明、熊斌、何成璞等将领联名上书,认为此时已经到了实施“炸堤计划”的最后时刻,如果继续犹豫不决,必然后患无穷。

随着日军在河南不断攻城略地,开封、商丘等城市逐个沦陷,hen省会郑州已经完全暴露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一旦郑州也失守,那么整个河南战役也将以失败告终。

河南一旦落入敌手,要在武汉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了。

1938年6月,蒋介石终于作出决定,炸毁黄河大堤,在华北平原制造“黄泛区”来阻止日军的攻势。

一开始,国民党将决堤口设定为中牟县的赵口,这里距离日军较近,可以最大化地达到洪水的杀伤效果。

然而由于地形原因,每次炸堤后都会由于地势倾塌而堵住决堤口,导致计划失败。

于是后来国民党将决堤口选在了花园口。在国民党49军2275师出动工兵部队后,花园口大堤被秘密炸毁,黄河之水顿时以汹涌之势直奔华北平原。

不得不说,这一水攻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它的效果。

根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记载,日军在徐州曾经举行追悼大会,其中日军第2军被淹死的官兵合计为7452名,数字虽然少得可怜,却可堪比一次较大战役。

而且从后来日军的行动来看,花园口决堤造成的大片黄泛区的确令日军焦头烂额,日军因此也只能暂缓进攻郑州的计划。

这也为武汉会战争取了36个月的准备时间。

然而,相比被洪水淹死的7000余名日军,花园口决堤更大的伤害却留给了无辜的平民百姓。

由于计划实施前,国民党希望洪水起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因此未能及时通知下游的数百万平民百姓进行转移,因此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洪水造成89万平民丧生,391万平民失去家园沦为难民,被淹没的农田超过1200万亩,被波及的地区人口超过1200万。

很显然,花园口决堤最大的受害者是下游的无辜老百姓。

在花园口决堤后,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声称是日军的轰炸导致花园口最终决堤,而日军对此予以否认。

由于黄河洪水淹没了大片农田,河南面临着颗粒无收的困境,饥荒迫在眉睫。

然而蒋介石依然派出汤恩伯加大对河南征粮的力度,以至于河南灾民将“水、旱、蝗、汤”并列为四大灾害。

“花园口决堤事件”,以后人的视角来看,蒋介石下令炸毁黄河大堤的做法,虽然出自大局,但他对人民百姓生命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得民心的蒋介石最终被人民抛弃,败逃台湾,这也是历史对他的公正审判。

黄河决堤后,受灾面积达到四十余县。其中河南20个县,安徽20个县,江苏4个县。

这一天,在寿县城的川口美惠子收到一封私人电报,这是她的亲生父亲土肥原贤二自河南前线发给她的。

自从她率影子队潜伏寿县以来,父亲就与她不断有无线电往来。父亲交给她密电码,她也交给父亲密电码。所以双方的联络始终是畅通的。

即使父亲因为种种原因会更换密电码,但不管多远,父亲都会派人送来密电码。

父亲原先一直是在满州的关东军服务,去年他晋升中将后被调往十四师团当师团长。

这时候的第14师团被部署在华北,它渡过了永定河南下,参加了保定会战和太原会战。

而在徐州会战中,她的父亲曾踌躇满志地与她说,他要挥师南下,饮马长江,到寿县亲眼看看“葬三角”。

那段时间里,川口美惠子日夜盼望着父亲的到来。

然而会战开始后,第14师团却作为合围徐州的策应部队,在黄河边待命。这令父亲和她都唏嘘不已。

徐州会战结束后,父亲接到命令入豫作战。在父亲的指挥下,十四师团切断了陇海线,在兰封和商丘拿桂永清和黄杰开了刀,把薛岳狠狠地刷了一把3。

父亲发给她的电报就是指黄河决堤。父亲在电报中说,本来他要直捣郑州,然中国统帅蒋介石却学三国关羽水淹七军扒开黄河口,致使黄河下游顿成一片汪洋,他的部队首当其冲,其状凄惨!

当然美惠子的父亲土肥原贤二的来电并不是向爱女诉苦。大日本帝国军队勇往直前,不会因为这点困难而气馁。

川口美惠子的父亲来电的目的是关心爱女,淮河流域在历史上多受黄河侵害,现今决了口,淮河流域肯定深受其害。父亲要她保重身体,必要时可撤出寿县。

接到电报后,她在香子的陪同下登上了寿县古城墙,但见淮河里黄汤一片,往日里清凌凌的淮河水难觅踪影。

有许多像她一样关心这场灾难的寿县人登上城墙,目睹汹涌奔腾的洪流在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是哪来的大水,为什么像黄泥汤?”

他们显然还不知道是黄河决了堤。

淮河里的水还在继续上涨。

从古城墙上下来,美惠子接到中村右一大佐的问候:由于黄河决堤,上峰命令寿县日军立即撤往淮南,问川口美惠子是否同行。

此时山田凉介还没归队,她一个人也不好贸然撤退,毕竟,她和影子队并没接到撤退的命令,怎好一走了之?如果就此走了,今后还怎么回来?

于是她婉言谢绝了中村右一的好意,继续在寿县城里隐伏下来。

中村右一为什么要撤出寿县?难道真的是因为黄河决堤的事吗?

答案应该是“是”,但也不完全是。

中村右一占领寿县城后,却每天处在中国武装的袭扰之中。

史保国团撤出寿县以后,却还有不少中国武装在与他对抗。据他的情报官汇报,活动在寿县城里城外的中国反日武装起码有三股。

其中之一的一股是由原寿县县长唐明友,原县警察署长陈布林领导的武装为最大,他们盘踞在史家山一带,活动很频繁。

其次是由原寿县水警组成的武装,头目叫罗宋,他们隐藏在八公山,活动却遍及城里城外。

再其次就是馒头山的土匪头目白行之,他的土匪武装也公开打出抗日的旗号,袭击下乡的日军征粮队。

这些武装活动频繁,最善于搞突然袭击,让中村他们防不胜防。

就这样,中村联队在寿县城盘踞月余,担惊受怕,最后不得不悄然撤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这里指的是武汉战役。

注2系东北军的第49军。

注3指河南战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