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392章 导演与监理的见闻

第392章 导演与监理的见闻

“别在意那个花瓶。”

“什么花瓶”

“cut,王旭你的眼神不对,迷茫迷惑,不是什么时候都要耍帅的。惠特尼,表情更随意一些,对于一个先知来说,你已经知道了结果,那就是一件小事,非常小的小事,你说得太刻意了。”,喊卡的是来当艺术指导的张译谋。

在王旭上去表演的时候,老谋子就负责看监视器,有时候蒋文也会插上一手,时不时的徐科也会跑过来。

这就是王旭的剧组,照说这样的情况会让整个剧组一团糟,但在这里却并没有如此。王旭本身就有完整的规划,基调,格局都已经事先框定好了,而几位导演其实也都是在王旭划定的这一范畴之内提出自己的意见。

不懂的,就看着,比如,那些战斗画面,有些地方会有明显的空白留出来,有的用绿幕,有的甚至连绿幕都没有,反而是有画出来的远景。

反正在监控器里看来很不协调,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问,而不会简单地认为,王旭在这里犯错了。而王旭也从不吝惜自己的解释,有时候,甚至会手把手地教。

那个地方是留给电脑做后期用的,会被填入一些什么东西。那里其实需要另外拍摄一个特效,然后在那里拼接起来。

这种对于特效的使用不仅仅是在华夏,即便是在好莱坞也是极其领先的技能,毕竟现在的好莱坞,也不过是刚刚开启了特效大片的大门。

各种特效的使用,融合,即便是那边的专家也都还是在摸索之中。

王旭的技能灌输了各种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他也希望把这些知识传递出去。

或者说,人之初好为人师,工科生的通病罢了。

除了几位大导演之外,帝影也派出了空前庞大的打杂的团队,跟着剧组一起工作,还是不要钱的那种,虽然王旭也都会每个月给点补助,也就是几百块,算是个临时工待遇。

几乎每个系的学生和老师都有,王旭的拍摄计划早就给了帝影和帝都电影学院,还给两边各配了一个寻呼机。

每天早上,都会有今日的拍摄计划,告诉大家今天拍什么,然后想来的就可以来参观。

这样做,一方面是拉近关系,表达善意,另一方面也是王旭想多一些人了解新时代的电影拍摄流程。

而帝影和学院也都很承情,每天都会安排可能感兴趣的人前来参观,王旭甚至开放了一些工作名额给两家单位,他们可以派人全程参与。

这其实就是实打实地告诉大家,不用想着偷师什么的,想来学就来。

剧组里的三位大导演,其实已经算是华夏最富想象力的一群导演了,毕竟新生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如果要想在这种电影上有所作为,教他们无疑是最划算最省事的方法了。

这三位导演应该说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那种,并不是可以随意灌输的对象,王旭也没打算灌输自己的理念,真的没了自己的想法,那也就不是他们了。

但是技术却是绝对可以传授的,这些东西不过就是实现导演脑海中的想象的工具罢了,王旭会一直拍电影,但他的事情太多,不会允许他一直拍电影。

未来他可能会投资很多导演拍电影,资助他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但自己真的不太可能全职干这个,更不可能太高产。

所以,他就只能到处踅摸人,拉过来一起干,比如老谋子。

现在的老谋子还在纠结要不要自己出来单干,这会儿的他还和龚丽黏黏糊糊呢,嗯,别奇怪王旭怎么知道的。

龚丽现在也是王霏闺蜜团成员,经常跑来喝茶打牌的,说起来还是老谋子带过来的,谁让这里私密,好玩的也多呢。

这会儿的老谋子关系还在体制内,并没有完全脱离。拍的片子也都是到处找投资来拍的,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有个固定的搭档。

王旭横插一手,估计另一个张大概率不会和老谋子有太多交集了,他们应该是两年后拍摄《有话好好说》的时候,才第一次合作。

虽然不是很了解内情,但仅从两人后来爆出来的各种结果来看,王旭感觉那个人办事不是很地道,还不如让老谋子跟着自己干呢。

不过这都是小事情,老谋子来不来,关键还看他自己的意愿,上赶着的都不是生意。

王旭现在对于收集名人已经越来越没兴趣了,因为他现在要是真想收集,还真没什么难度。

他现在的影响力之大,甚至早就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

就好像他问过曲颖,怎么她的模特队里这么多好苗子,曲颖撇撇嘴,指了指王旭。说:“我这个模特队经理就是个幌子,谁都知道背后是伱们两个,你信不信你招招手,今天晚上床上就能铺满了人。”

然后又指了指王霏,比了个大拇指,继续说道:“要不是你下手早,你知不知道,现在你得面对多少竞争对手。听说你是在他19岁就下手了,果然好手段。”

然后,王霏就一脸得意的抱着王旭咯咯乐。

曲颖告诉王旭,她根本就不用到处去找好苗子,但凡和娱乐行业沾点边的,谁不知道东四王二的大名啊,好苗子自己会扎堆往跟前跑的。

二王的广告业务同样靠着王旭这棵大树混得风生水起,然后摄影工作室业务量暴增,曲颖的模特队伍现在各种走台、广告合同同样接到手软,时不时的还可以接点客串影视剧的活计。

还有那几个拍电视剧的,拍mv的,拍电视广告的导演工作室,现在马上还会有拍电影的,几方一配合,那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跑业务甚至都不用出楼。

这就是王旭现在的影响力,虽然他并没自己开多少工,拍多少东西,但论人脉,还真没谁比得过王旭。

而且,东四这一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扎堆,区政府甚至都修改了规划,把文化产业这一块作为重点扶植,规划了附近的两条商业街进行重点发展。

这会儿做买卖就是这样,没有搜索引擎帮找,也没有地图软件帮你指路。那么对于商家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聚集,大家各自打的广告都会有一些辐射效应,然后惠及彼此。

这种聚集地有官方指定的,也有自发形成的,其中最好的就是像东四这里这样,自发聚集后由官方指定,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各种政策也能跟上。

像东城区就针对文娱产业外地人多,本地落户困难的问题,专门成立人才中心,为这些人留档,还把办暂住证,办社保等各种事情都简化了操作,专门开了个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

同样,他们还专门开设了一家服务型机构,专门为来寻找各种资源的人介绍注册在本地的那些公司。

别以为只有乙方需要寻找客户,甲方寻找能够提供服务的人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东四这一片既然已经有了产业聚集,政府也提供了便利,那么去那里寻找就变得简单而且靠谱。

这样就大大方便了企业,也方便了那些寻找专业公司的甲方。你想拍个广告、设计个展台,搭个布景,办个商演,甚至拍电视剧,拍电影啥的,在这里你就都能找到相关的产业。

甚至满大街塞你手上的小广告都是这方面相关的,一来二去的,名头自然也就打起来了,再加上这个行当天生自带光环,满街都是俊男靓女,那繁荣几乎是指日可待。

就好像香江的五台山,丑国的贝弗利,都是这样慢慢聚集起来的,东四这里,现在也有着这样的趋势。

一个产业兴起,自然也会带动很多附属的产业,你没看东四连买甜点的现在都成了帝都一景了,每天门口排大队买枣糕你敢信?

帝都电视台都专门过来拍了新闻,做了报道。

这东西,其实是王旭想吃的,前世他就特喜欢五道口的枣糕,但这会儿还没有呢。他就拜托甜点师傅帮忙弄出来了,然后到处送,后来发现挺受欢迎。

然后就让几个街坊的孩子学了这门手艺,在街对面开了家“东四枣糕王”,王旭出资,其实就是帮他们把店建起来,王旭好找人帮忙弄好一致的商标和门面什么的。

几个孩子先是一起干,熟练了,就分开,各干各的,东四这里的总店算是王旭的,他会给几个孩子每人都开一家分店,他们自己找地方就行。

这事还是姜婶张罗的,别看她整天在家里熬汤,也不出门,也没个正经工作,但她可真心不少挣钱,至少比他家老李挣得多。她的汤可是远近闻名,街面上好几家店都会主动来采购的。

她就觉得自己都能挣钱,就更看不得街坊孩子不工作,整天满街晃荡了。于是整天张罗给他们找活干,最后才找到王旭这里。

别看那些小子在外面人嫌狗厌的,但在王旭跟前,可乖巧的很呢,王旭可是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瘦,但身大力不亏,他那个子就没谁真敢招惹。

后来,王旭穿越过来之后,有几次那几个小子不老实,王旭还出手稍稍教训了一下,也帮他们赶走过来挑衅的其他混混。

自那之后,这帮孩子就都特别服王旭了,虽然帝都人都好面子,谁也不承认是王旭的小弟,但说起东四王二来,那都是脸带自豪,与有荣光的。

枣糕这东西,和小楼里的甜点铺子不一样,这东西主打的就是一个经济实惠,一块钱一斤,两块钱三斤,便宜又好吃。

几个孩子开始还挺不乐意,王旭过来一瞪眼,告诉他们,挺大个爷们天天吃爹妈的,你不怕丢人,我都嫌丢人,别没事拿我名字到处显摆。

得,原来他们到处吹牛逼的事情,王旭都知道。几人立刻老实,开始捏着鼻子跟着学手艺。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也就幸亏他们只是嘴上吹吹罢了,王旭可以不搭理他们,也没人找他们麻烦。但要是他们真拿王旭的名头去干点啥,根本就用不着王旭出手,他们就得直接去边疆挖沙子了。

东四这个地方,盯着的眼睛可多着呢。

拍戏的时候永远都是乱哄哄的,特别是打戏,除了演员以外,武术指导,后勤保障,甚至服化道都得在跟前伺候着。

要是赶上需要炸点的枪战戏,爆炸戏之类的,那就更是麻烦,既要井然有序,又要安全有效,场面还要热闹火爆,要么怎么说拍电影是一门学问呢。

群演的配合,设备的调整,各个方面都需要协调安排,王旭是个初哥,但那三个导演都不是,该提点的时候他们都会提点,为王旭避免了不少的损失。

而这些提点,在王旭这里可不仅仅是成为了王旭自己的能力,更是被王旭利用软件的技术,直接固化下来。

他搞的本来就是一个专门用来拍电影的系统,现在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可以预先做很多安排,软件上直接就可以安排上了。

各种检查单,都可以直接打印出来,让各组省心了不少,大大降低了出错的概率。

几个导演,开始时对王旭用什么软件系统还挺不屑的,感觉那是没本事的才靠那个,

但没过多久,几位也就明白过味儿了,王旭的剧组是新拼凑出来的,彼此之间完全没有配合过,拍的又是从没拍过的科幻片。

但就是能够靠着软件的能力,快速磨合,彼此配合得越来越熟练。

开始时磕磕绊绊,但等过了几天,大家逐渐熟悉了流程与节奏,各种事情立刻就开始走上正轨,等到一个月左右,大家都用熟了,那简直可以说是流畅地顺利运转了,再之后,那就简直是离不开了。

而且,有了这么个公共的系统平台,团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简单而且顺畅,大家拿出单子来,一二三四五地一说,大家都明白,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需要用什么东西了,系统上一查,什么东西还有多少,在哪里,谁在用,哪天能空出来,一切都安排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

当然,软件还是新品,肯定少不了出问题,但凡发现软件有什么问题,直接告诉跟着的软件经理,让他连夜就去改,要不了几天,修改后的功能也就出现在系统之中了。

剧组的效率,可以说提升得不是一点半点,即便这些个久经江湖的大导演,也都对王旭剧组的顺畅运转而颇感震惊。

虽然这在王旭的眼中,这个系统依旧是卡顿严重,各种bug层出不穷的东西,没少开骂,以至于伴随团队已经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但这丝毫不影响剧组其他人的用户体验,可以说赞不绝口了,大家甚至比王旭更体谅那些快被王旭逼疯了的程序员,都说不急不急,他们用手工的方法也能临时解决。

但王旭更多的就是需要这种对缺陷的及时反馈,这样才能让这个系统快速的成熟起来,这个剧组可是难得的大剧组,无论服化道都需要大量人和物,并不是每一个剧组都有这样的需求的。

除了他自己的特效团队以外,这个剧组的其他成员,几乎都可以说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了,跑过的剧组不计其数,其他的剧组啥样大家都门清。

特别是烟火老师傅,那是参加过三大战役拍摄的老手了,他就对手上的这个系统简直满意得不得了。精确到每一个炸点,每一克火药的使用的追踪系统,让他觉得简直就是在玩烟花,团队管理几乎毫无难度可言。

特别是随着罗伯特·沙耶指派的跟组人员注意到这一情况之后,向罗伯特作了汇报,罗伯特·沙耶居然兴趣盎然地飞到了华夏。

不是为了检查片子的拍摄进度,反而是为了这套软件而来。

王旭在片场见到了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见过的罗伯特,他是年前回的丑国,公司的事情很多,他不可能把时间都放在这里。

只在开机的时候,他匆匆忙忙地飞来了一天,第二天就回去了,留下跟组监理在这里盯着,每天都会把报告传真回去。

监理叫亨利,是个中年白人,有些胖,还不会说汉语,还得带个翻译。当然,这些都是新线出钱的,并不计入剧组的成本。

亨利也是个监理过好几部影片的老油条了,新线每年都会制作五六部电影,此外还会额外地投资几部电影。

这些电影的投资规模大多不大,剧组也很小,但是监理依旧非常麻烦,剧组每个人都很忙,就得依靠监理自身的能力去发现剧组的各种违规的地方。

都说小偷最了解小偷,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最了解好莱坞电影的拍摄,他们对于这些剧组的混乱那是心知肚明的。

但大家也都因为监理的存在而不至于太过夸张,基本上监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剧组也别做得太过分,大家你好我好,也就过去了。

他在新线监理人员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资深人员了,监理过的电影早就超过两位数,能派他来,还是因为罗伯特·沙耶的眼中,这部片子的地位一次次拔升的结果。

从最开始不受重视的一次普通投资计划,到有些关注,到重点关注,现在那就已经变成了94年公司最重磅的投资。

虽然投资额并没有什么变化,但重视程度却一涨再涨,这就让亨利很是好奇,这个神奇的剧组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来了华夏以后,自然有剧组人员好生接待,但也就是普通剧组待遇,他参观了剧组的临时酒店,考察了人员待遇,都没有什么违规的情况,也就放下心来,投入自己的工作。

整个剧组虽然都是华夏人,和丑国剧组在工作流程上也颇有不同,但亨利适应得很快,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全新软件的帮助。

在以前,他从没想过这次的监理工作会如此的轻松,因为监理的身份,他自然获得一个寻呼机,和在电脑上查询每日进度的权限。

当然电脑只能在特殊的场地才能使用,这会儿可没有铺到昌平的光纤,网络只存在于王潮大厦的内部,所以,他每天上午都会在王潮大厦中专门为剧组租用的办公室里工作。

一台台式电脑,用的居然是他没用过的操作系统,还好,能转换成英文界面,不然他光是看界面就得头疼死。

软件也是全新的,还好用起来并不晦涩,在英文界面和帮助文档的帮助下,他也很快就上手了。

这些都是他要重新适应的东西,有些不习惯,但亨利还是坚持了下来,能用电脑办公,已经好过大部分剧组了。

这会儿的电脑,即便在丑国也没有那么普及,大部分都还是靠钢笔、笔记本手抄,那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

亨利是一个十分追逐新潮的人,他应该说是丑国最早开始使用电脑进行工作的人之一了,那会儿他才二十多岁,他还记得刚开始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公文时受到的震撼。

自此,他就一直追逐着最新潮的电脑产品,他敢说对于市面上最新的电脑技术和软件如数家珍。

但他毕竟只是个爱好者,而不是电脑的专业人士,git引发的狂潮,他听说过,但还真没用过里面的产品。

各种电脑杂志上,没少介绍和报道,但大多都是专业领域的东西,什么数据库啊,网络服务啊,之类的,和普通的白领实在相距甚远。

而这一次,他才知道,华夏居然大量的使用在丑国都是专业领域才使用的工作站产品在办公,这让他可是吃惊不小。

这种工作站级的电脑,即便在丑国都价格不菲,不是一般小公司能用得起的,更不可能用他来办公了。而王旭这里,居然用他做办公电脑,看这个屋子里,起码有三台,这还只是为剧组成员使用。

其实,王旭也是没办法,新的芯片一直没出来,虽然最近有好消息说在流片了,但最终成果如何依旧还是个谜。

王旭也只能等待,在此之前,就只能用昂贵的同方工作站来代替。

却是没想到,这一行为,倒是让亨利产生了误会,这些电脑的价格高达上万美元一台,就是不知道亨利是否会认为这是滥用经费的行为。

亨利也知道剧组都喜欢乱花钱,不过花在电脑上,总好过买破烂,这些东西事后都可以通过二手市场进行回收,成本依旧可控。

在丑国,这样的硬件设备,一般剧组都会采用租赁的模式,但王旭解释过,在华夏没有那样的模式,从丑国租赁,再运过来的成本比买一台还高,所以他就买了。

而且,当亨利使用了几天这些电脑之后,他就发现,这些电脑真的非常必要得,甚至他觉得,这十几万美元的电脑钱,几十万美元的系统钱,花得简直太值了。

在王旭的预算中,购买全部电脑和软件的价格高达四百万美元,相当于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但这部分钱,是王旭折抵过来的。

所以,罗伯特想当然地认为这仅仅是王旭胡乱报的,用于折抵他的投资份额,而因为他对王旭这个人的看重,所以,也就认可了这份预算。

也就是说,在他心里,王旭这个人本身就值这四百万美元,用什么名义并不重要,这是娱乐产业内的一种典型商人思维。

娱乐产业的很多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没必要去斤斤计较每一分钱的合理性,在这个圈子里玩,你需要看中的是总体的合理性。

就好像,你弄一套高级英国瓷器当道具,报价几千美元,这东西真的必要吗?谁也说不清楚,导演说必要,那就必要了,重要的不是这套餐具,而是这部片子拍出来是否真的可以赚钱。

大卖了,那这个行为就是精益求精,扑街了,那这个行为就是铺张浪费,但问题是,在这部片子没上映之前,谁都不知道这片子的结局如何。

所以,投资方在这方面的追究,只会予人口实,回头导演说,就是你不让我精益求精,才拍成烂片的,投资方还能咋办,还不是只能认了。

这是特殊的商业逻辑,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很多外部热钱,就是不懂这里面的道道,进来后感觉被坑得不要不要的,但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内在逻辑的。

这东西,邹大佬懂,罗伯特懂,亨利也懂,但华夏这帮子人就没多少人懂,包括王旭在内,他也就是前世听过一些小道消息,还不一定准确,最多算个半瓶子水咣当。

因此哪怕是预算已经是按照王旭的想法,尽可能往天上报了,依旧让人家感觉,这帮子华夏人挺实诚的。

每天早上,亨利都可以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看到昨日的拍摄进度简报,然后登录系统后,就可以看到各种详细的报告,甚至还都贴心地做好了图表。

如果不是因为好多内容都是中文的,他都可以直接打印后传真给罗伯特看了,而他只需要在翻译的帮助下,阅读这些简报,细报,就可以对头一天的拍摄情况做一个全盘的了解。

然后,他只需要利用下午的时间去剧组进行核查就足够了。

而在核查的过程中,亨利感觉自己简直就是多余的,报告中甚至连某个被女主踢坏的护栏都有记录,还有重新更换护栏,加强护栏结构的申请,批复,以及后续实施的记录。

谁踢坏的,谁发现的,谁申请的,谁批复的,哪天找谁拿的钱,谁采购的原材料,价格多少,谁请的修理工,花了多少钱,一切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那链条之清晰,过程之详实,简直让亨利叹为观止。

更别提,每天剧组都有哪些人在工作,请了多少临时工,群演,盒饭谁发的,找哪里定的,价格多少,反正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被记录汇总,形成一份份报表出现在亨利的面前。

甚至还有各种切片、穿透等统计方法,让亨利可以详细查看各种统计数据,比如平均每天多少盒饭,平均每日多少胶片之类的报表。

软件是中文的,虽然菜单什么的有英文翻译版,但那英文水平,倒不是说不能用,但要想好用就别强求了。

关键是,里面的信息可绝大部分都是中文的,王旭可没那功夫,把这些东西都给他翻译过去。

偏偏他带来的翻译是湾湾人,他不太认得简体汉字,阅读起来那叫一个困难,最后还是软件团队出手增加了简繁体转换功能,才让这个翻译能够顺利地工作。

于是,亨利团队里最忙的并不是亨利本人,而是那个翻译,他不得不每天加班,就为了能把更多的信息翻译给亨利,好让他能够做英文报告。

幸亏详细报告并不是每天都需要,每天发送的那是简报,基本上就是把系统给的简报再缩减一下就行了。一般一周才会发一个比较详尽的报告,每个月才会需要一份带有各种统计内容的报告。

发现了这么个好用的工具的亨利自然想要知道的更多,但他又看不懂,怎么办,那就只能委屈湾湾翻译了。

可问题是,剧组可是有几百人在工作,四个专门的信息录入员,每天守在电脑面前接听拍摄基地打来的电话,把各种信息录入系统。

而翻译,却只有他苦逼的一个人,忙死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翻译过去,关键是他可没有一个系统帮他,只能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不停地打字。

还好,王旭这里的工作站都是支持双屏显示的,这东西是为音乐工作站设计的,后来又扩展到了图形图像处理领域,那都是需要多工作屏的。

所以,可怜的翻译可以一个屏幕显示系统提供的中文,另一个屏幕敲上自己的翻译。

他感觉自己真的都快哭了,没带这么欺负人的,再坚持了几天之后,就彻底崩溃,直接找亨利,告诉他要么加人,要么他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好吧,亨利其实也没想到工作量会那么大,吓得他赶紧临时请王晶花从华夏帮着雇了几个英文翻译,能翻译文字的就行,又批紧急预算,加购了两台电脑,才算解决了他的问题。

这些翻译工作可不是剧组必需的,当然需要新线自己掏钱,当然这些东西都是新线的,以后可以打包带回去,如果他们需要的话。

但这样的结果不仅没让亨利愤怒,反而他对这套系统更加满意了,这只说明系统能提供他都处理不了的信息,证明了系统的强大。

而且,他每天都很负责地对上报的事件做了抽样的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事情漏报错报,但只要发现了,就能够打电话回去,及时进行修改。

而且,系统提供了各种盘点、复查、纠错等功能,这才能保证让各种事情都对得上,包括最重要的财务数据。

因此,越是发现问题,越是让亨利对系统的完整性和对细节把控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也知道,这是剧组对系统的第一次使用,开始时确实存在大量漏报,错报的情况。

但大家开了一次会讨论之后,王旭直接强硬地制定了,漏报要罚,错报要改,全报要奖的原则,全力推行系统管理的方法。

华夏人的集体意识很强,丑国人又不需要输入什么信息,当真的从高层开始就要求某件事情必须落实的时候,大家也就真的能把事情落实下去。

于是很快,错报漏报的问题就大大地缓解了,毕竟只是打个电话汇报的事情,并没有多麻烦,还能拿一笔额外的奖金,何乐而不为。

其实你要说这么详细的报告有啥用,嗯,其实没啥用,至少这会儿还没啥用,虽然可以挖掘一点东西出来,但也就是报表好看一点。

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会儿的作用其实很虚,它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却能从管理层面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与规则,让一切有据可循。

华夏全面引入西方的各种管理方法其实是从九十年代才大规模开始的,这会儿正是怀疑与否定自己的高峰期,对于自身曾经有的各种管理体系,社会上一般都会认为是落后僵化的。

但在王旭的眼中,其实所有的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更多的问题其实是出在管理条例的落实之上的。

而系统的引入,就是帮助人们去建立这样一种落实的方法,后世erp的推行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企业用不起,而那些大企业自身的管理逻辑已经理顺了,上erp就等于重新梳理自己的管理逻辑,自然困难重重。

这对于剧组而言,本来管理逻辑就没多顺,大家都是靠习惯来操作,从来就没什么规矩,导演的话就是规矩。

结果就是,引入系统反而变得简单了,这其实就是建立一套新的规矩,而且按照这个规矩来还有好处,大家自然就可以接受一种新的规矩,就连香江的团队都没什么反对情绪。

这是一种习惯,信息的录入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数据集,然后这些数据集,未来的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训练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而对于现在来说,报表虽然对大部分人都没啥用,但对于决策者和领导者而言却很好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计算机。

减少出错的概率,提高工作的效率,甚至回头看一看自己的统计,都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自己最值得投资提升的技能。

这就是数据的力量,从小了说,可以看到本次项目的工作优劣,从长远看,可以看到长期进步和优化的空间。

在这个年代,这种力量还不为人所知,或者说,知道,但是不确切,这是因为数据的超大规模存在还是从这个年代开始的,之前的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无论未来这个数据如何用,现在对于亨利来说,这就是神器。

每天的简报那叫一个言简意赅,数据详实,而每周给老板的报告写得那更是一个花团锦簇。

当然,他也郑重地向老板推荐了这一套专门为拍电影而开发的软件系统。

他在报告中说道:

“在系统的帮助下,每天早上,一张软盘,就可以带来所有人的今日工作安排,当然,如果发生变更,则会通过传呼机传递给大家。

这种同时具备计划性又兼具灵活性的系统,让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显得有案可查,有迹可循,一切运转都似乎变得流畅了。”

亨利甚至还专门询问过各部门的负责人,问他们对这套系统的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确实方便了不少,就是各种信息的录入非常麻烦,不会用电脑的人用起来会很困难,不得不依靠打电话让专门人员录入。

这其中经常会发生误会,也导致过一些问题。但在整体的运转之中,这个问题并不严重,而且随着系统的使用,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在逐渐减少。

而最终促使罗伯特来华夏的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个事情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并不罕见,就是某个丑国演员烧烤吃多了,肠胃受不住,然后,你懂得。

最后只好送医,住院了,如果是自己人,估计多拉几次,吃点痢特灵就没事了。但丑国人还是谨慎一点的好,送去住院了。没错,说的就是你,约翰。

这个事情发生在晚上,人送去了医院,自然得通知操作台,操作员就根据系统的紧急处理功能重新安排了第二日的拍摄场次。

第二日,大家该干嘛干嘛,有关约翰的戏份全都被改期,而相关的演员也都及时得到了今日工作安排,就和往日一样。

很多演员甚至都不知道约翰因为肠胃问题入院三天,就这么风平浪静地过去了。这个时候,亨利意识到,这是一种堪称伟大的发明,他应该让老板过来看看。

就连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电话告诉了罗伯特,这才彻底勾起了罗伯特的兴趣,引来了罗伯特的考察之行。

——

(明天见,第五次万字更,大家说,是每天两更,四五千字一章好,还是每天一更,八千到一万字一章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