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上映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就连王旭也不得不上下走动了一番,甚至还去被姜主任叫去科技部见了某个领导。
不过王旭终于知道那天老韩为啥那么像龙王,老是歪嘴了。
无他,嫉妒而。
王旭的这部电影居然就成了试点,票房分账制度的试点。
关键这个消息还不是华影或者文化部之类的主管部门通知王旭的,而是科技部的领导,这就有点意思了啊。
王旭想了很久都没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当时见面的过程非常融洽,大领导首先就是肯定了王旭最近通过影视带动科技发展的举动,然后就是由秘书把一份盖着几个部位大红章的通知交给了王旭。
题目是《关于以《黑客帝国》为试点,进行合资片的分成试点的通知》,名字就清晰地说明了一切,内容大致是全部票房的三成会作为分成交给制作方,再分配给投资方。
试点的意思,其实就是试试看,在八九十年代真的是挺常见的,行不行,找个地方干一票再说,摸着石头过河。
这会儿的电影发行,还是中影购买电影拷贝,按拷贝数量给钱,往往一部片子就算卖得好,也就是能拿个几百万的收入,大部分的是连成本都难以收回的。
所以,这会儿的电影厂,基本上还是计划的那一套,上面画个框框,拍几部故事片,几部纪录片,题材大致范围,然后会拨一笔钱。
然后电影厂就自己攒项目,拍些都不见得有人看的东西出来。
前两年其实还好,各种题材还是拍得可以,特别是农村题材、城市题材这两大块都拍得有声有色的,但优秀的电影除了能获得点奖项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大家也就慢慢地没什么心气去干了。
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片子,这种片子在广大农村的受众极广,但这类影片的放映不仅仅不挣钱,还会赔钱,赔不少的那种。
电影下乡,就是一个放映队,骑着三轮,拉着放映器材和幕布,到某个交通还好的村子晒场上放映电影,周边的村子都会早早地被村长通知到,然后就是大姑娘小媳妇,男女老少带着马扎板凳的,都聚集到放电影的村子去看。
甚至不仅仅是农村,还有些偏远的农场、牧区,边防、哨卡,矿山什么的,也都有类似的服务。王旭就见过那种许多牧民骑着马来看电影的蒙古包电影院。
不是在蒙古包里放电影,而是找一个比较大,比较显眼的蒙古包,然后就在他旁边的牧场上放电影,别的不说,那蚊子,虫子,荧幕上都能看到到处乱飞的黑点。
这种政策可以说是那个年代边远地区唯一能够接触到电影的方法,更是华夏绝大部分地区的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即便是王旭这种纯粹城里长大的孩子,有时候都会去能放电影的村落看电影,在电影院看可是要钱的,骑个自行车跑远点,去某个工厂、大学、村庄蹭电影看那就不叫个事。
那会儿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堪比后世的各种节庆,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的。
最逗的是这电影幕布其实是半透明的,前后都可以看,在后面看那就啥都是反的,显得特别古怪。
这样的电影显然都不可能计入票房的,放的也都是些老片子,很多片子没啥城市票房,但在农村地区特别受欢迎,或者在某些方言地区特别受欢迎。
这是一种华夏特色,也是一种福利政策,反正王旭觉得挺好的。后来是电视普及了,特别是后来盗版vcd普及了,这种电影下乡的活动才慢慢消失。
所以,要说这会儿的电影政策其实真的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并不能说他一定是腐朽的,他其实也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那些免费的电影,也是需要拷贝的,这些东西都要钱,而这些钱就要靠国家拨款。越是受农村喜爱的电影,国家就得做越多的拷贝,然后发下去免费给大家看。
然后就是这个片子赔得更厉害了,连主管部门都不是很想去拍这些东西了。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甜蜜的事业》,《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山道弯弯》,《生财有道》,《人生》,《芙蓉镇》,其实还有好多,数不过来了,这些都是非常好看的农村题材老片子。
嗯,《芙蓉镇》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农村电影,虽然好多事情在农村发生。
不过这些片子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达到巅峰,正剧,喜剧,悲剧都有,类型丰富,题材也很多样,说实话,不仅农村人喜欢,王旭这个城市人也挺爱看的。
但在这之后却很少再有佳作诞生了,到了九十年代,那几乎就没几部能够正经八百讲农村故事的,除了一部《斗鸡》还有点意思,其他真就没啥有印象的片子了。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农村改革告一段落,城市改革进入快车道,改革重心转移了,反正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题材电影就此没落了。
但王旭感觉,自从几个导演在海外获奖之后,名利双收,所有导演的心都被海外奖项勾走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就是华夏所谓作者电影最盛行的时代,注重自我表达,注重各种隐喻内涵,就是不注重讲故事,不注重取悦观众。
几乎所有的新兴代导演都是追着获奖去的,没人再去老老实实地拍些好看的电影了。
九十年代电影票房下降,市场低迷,很多分析都说是票价上涨,盗版猖獗的锅,但王旭真的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90年还有20亿的全国票房,到了94年,也就是今年好像就剩下14亿了,之后更是一路下跌,97,98年好像才10亿票房,电影票价涨了,票房却跌了,难道影院真的就能赚钱?
这些年好多电影院都关门了
观众不满意,于是,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
而电影院在这个时代也没有所谓的院线概念,大多是自己买拷贝,自己放映,然后自负盈亏,这里面的利益链条就更是纷繁复杂,这会儿的电影院大多属于某街道,某工厂之类的,产权所属乱七八糟的,电影公司根本没法管理。
所以,按照拷贝收钱,那就是特别明确而简单的收费方式。
可问题是,一部好电影是一个拷贝,一部烂片也是一个拷贝,价格又基本上差不多,但对于电影院的收益来说可就天差地别了。
其中的各种交易那就会层出不穷,这也是高层想要出手整治,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影参照海外的模板,也搞了一些院线,但一些大城市本身自己就有自己的电影局,他们也有发行能力的,所以也自己搞了一些院线。
反正这个时代,院线还处于萌芽发展期,可以说混乱无比,中影也在摸索,各方的博弈还没有达成平衡,真的乱得一批。
乱七八糟的院线,能分出来具体多少钱就很难说了,但至少票房终于变得可以统计了,年末会有
但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上面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怎么样,但投资两亿是实打实的,非常吓人的投资额。
这也是整个华夏大区内都从未出现过的超级投资,虽然在丑国来说最多也就是中等投资,说是中小投资也不算过分,但在华夏,那就是独一份的。
这种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上个七点新闻都没问题的那种,中影显然是想要这个热度的,现在华夏电影市场越来越低迷,这个趋势看着让谁都着急。
引进外来电影进行刺激自然是一个手段,但如果,内部人员能够更多地进行参与,甚至合资拍摄,当然更好。
以前是没得选,这突然有一个选择就这么蹦到了大家面前,中影显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王旭这个电影其实是个擦边球,这是一部私人投资的电影,华夏部分严格说起来,投资微不足道,即便是王旭的资金,也是以香江资金的方式进入的,谁让国内根本不允许呢。
但上面却又都心知肚明这东西还真就是华夏人主导的,几乎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出自华夏人之手,甚至比很多香江片都来得本土化。
这片子居然就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道缓冲,让大家似乎都有个台阶下,先这么搞搞看,然后再说。
这些都是王旭能够想到的内容,他知道自己这片子对整个电影产业的冲击会有多大,这也是他开始的时候不惜自己钱也要搞这个的原因。
让他困惑的其实是科技部的插手,看那文件上面的公章,这明显还有教育部的工作,然后那个明晃晃带着八一标志的公章,更让他有些目瞪口呆。
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是怎么就这么明晃晃地插手了一部电影的发行的,中影公司那边真的受得了,还是说受不了也得受着。
王旭当然问了姜主任,但姜主任笑笑没说话,这东西搞太明白了对王旭不好,还不如让他糊涂着。
这片子可以说,科技部的关注比中影公司还早,早在王旭立项的时候,姜主任就汇报上去了,上面甚至安排了专人一直关注着。
科技部都看到这片子所引领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发展,随着电影的准备、拍摄、后期,各种产品在急速地成熟。
到了电影拍摄完成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关于拍摄特效科幻电影的完整产品系列了。
虽然不懂拍电影,不知道王旭这个电影到底咋样,但他们懂科技啊,这种用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方式,本来就是华夏一直在探索的道路。
这样一个明晃晃的案例摆在眼前,怎么可能不好好利用一下,但这东西不归他们管啊,那就先四下联络一下吧。
一个电话打过去,“什么,他们还用了无人机?
和你们还有个联合实验室?那感情好,这东西得宣传一下,你们搞联合怎么都没和我们打个招呼。
什么?他自己投资的,那还好。
什么?他都开始做军火了?
不算就好,不算就好。
这小子,太吓人了。
对对,确实应该,你们也出份力?
那好,那算伱们一份,回头一起商量。”
然后又一个电话打过去,“
对对,就是他,他拍电影那个事情知道吧。
知道就好,卷了好几个大学进去,水木,电影学院,航院。
嗯,现在是这么个情况……。
好的,好的,你去了解一下。
行,回头叫上你们。”
然后是又一个:“
什么,他新搞的镜头和光学组件在你那边做的?
那感情好,对对,地方上的厂子啊,那是不是把他们也拉进来?
芯片呢?这个不外泄,那算你们一个。”
嗯,好像牵扯的单位有些多,没事,简单,王旭的事情是可以往上捅的。
谁能想象得到,一部电影的拍摄上映的问题,会最终捅到了某办的办公桌上。
然后的问题就简单了,召开了一次几大部委都有相关人员参加的司局长会议,最终才有了这个通知。
而中影,嗯,非常热情地寻找了各种思路和方法,摆出了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还有一脸誓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气势,把这个事情的最终运作权利拿回了自己的手上。
而其他部门则好聚好散,但是会利用片子的上映对各自领域进行宣传,角度自己选就是了。
至于,这片子怎么样?嗯,谁也不知道,回头让他正式上映前,来这里放一场就好。
嗯,没错,伴随着那张通知的,还有一个口头通知,为领导们放一场电影,地址我就不写了,大概在北海公园的南边,故宫西边的那一片。
光听说那里会放电影,还卖门票呢,据说好几位领导还特别喜欢看电影,没想这居然是真事。这算不算是把首映式办到了顶格?
王旭回去赶紧就和王霏说了,嘿嘿,这事情蝎子拉屎独一份啊,有几个导演有这个资格。然后又低调地给所有参与的导演打了个电话。
“张导,对对对,就是上面要求到那里去放一遍,哦哦哦,你忙,你忙,没别的事,就是和你知会一声。”
“嘟嘟嘟……”
“文哥啊,那片子要到哪地方去放给领导看,你觉得我还应该做点啥准备?”
“滚。”
“唉,你什么态度”
“嘟嘟嘟……”
“徐导”
“嘟嘟嘟……”
嗯,王旭觉得自己好像得罪人了,看着边上王霏幸灾乐祸的表情,忍不住拉进怀里揉搓。
“他们就是嫉妒,一定是的。”
……
两天后,一身正装的王旭和王霏小两口,被一辆黑色奥迪200接走了,随身带着一个大箱子,里面锁着最新拷贝的胶片。
片长一百分钟,和送审的一模一样,一刀未剪地批了下来,于是王旭就有了正式的龙标,有了上映的资格。
这东西的全称是“影片上映许可证”,去年才正式施行的制度。自此成为无数电影需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卡,娱乐小说似乎就没有不写这个的,王旭嘿嘿,他也凑个热闹。
对了,蒋文和老谋子的片子都还卡着呢。
咳咳咳,严肃,王旭是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这个片子,每一个镜头对他来说都是了然于胸的。王霏其实也看了好几遍了,但今天这场合,他们坐在前排,还真不好有什么举动,只能有些尴尬地又看了一遍。
其实演员大部分都不是很爱看自己的电影,无论演得好还是不好,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尴尬,为了提升演技反复琢磨的那种除外,那些一般都是片段,而不是整部电影。
不过王旭和王霏都还好,这片子其实也挺好看的,特别是王霏,度过了开始的紧张和尴尬之后,她也又一次沉浸入电影之中。
100分钟挺快地就过去了,看过好几遍了,王霏倒也不至于再被电影弄哭,她好像没哭过,自己演的,大致是不会哭的。
倒是演的时候,那眼泪确实是真的,回来还抱着王旭哭了好久,她说她当时感觉王旭真的死了,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背着的道具特别冷,心里像冰一样,眼泪不由自主地就流下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一段特别感人的原因,演员真情实感地演绎,是可以把情感准确传递出来的,观众也是能够感受到的。
“王旭很好,片子拍得好,虽然是科幻片,但是有我们的态度。王霏也很好,演得非常好,演出了我们的温度。”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王旭有些惶恐,特别是态度和温度的评语,一语中的,真的让王旭有了直击心灵的知己之感。
以至于离开后,王旭依旧有些飘飘然的眩晕感,不过看着紧紧抱着自己手臂的王霏,两人相互支撑,显然她也是这样。
相视一笑,值了。
——
(依旧是不知道还有没有,晚上总是有点事情,但又不确定是否真的需要那么久,有时间我就写,但是提前说声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