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429章 谁说做衣服就不是科研了

第429章 谁说做衣服就不是科研了

帝都的房价比其他地方涨得早一些,商品房的推广却要晚上一些,而且,帝都的大多数的商品房,除了那些价格上天的几个专门的富豪楼盘之外,水平都极其一般。

这就导致了,即便在后世,真实的帝都普通人生活并没有南方省份来得舒适,这不仅仅是气候带来的差异,更多地来自于服务理念的差别。

不仅仅是帝都,其实大部分的北方城市都有这个问题,明明挺现代化的小区,但居住体验就是不怎么好,不说和南方差不多价格的小区相比,甚至几倍价格的小区,都无法和很多南方城市相比。

王旭生长在这里,却也对帝都的服务不抱什么希望,据说后来北边的冰都面对南方人都得夹着嗓子,要什么给什么,但对自家孩子却还是我瞅你像啥啥啥啥的。

帝都不是没有特别高档的地方,有,什么王府啊,檀宫啊,富力啊,长城什么的,挺早就有了。只是王旭几乎不怎么去,那也不是帝都老百姓去的地方。

去那地方的除了装叉就是装叉,帝都爷们去了,在赏心悦目,手感温润,身心愉快,大开眼界之外,回来还得一顿损,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堕落。

嗯,没错,帝都人其实更爱装,只是和魔都装得不太一样罢了,魔都人喜欢吹嘘自己经常去什么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帝都人喜欢吹什么什么高大上的地方我都不稀得去。

显然,同样是吹牛,后者的成本更低,于是弄得整个帝都人就没谁没这么吹过的,价格便宜,还不用上税,简单实惠,还显我们帝都爷们,帝都大妞的本色大气。

缺点就只是大家都这么说,就不好追究真伪了,慢慢成为了一种调侃的无效装叉行为。

而魔都那边,你总得证明一下自己去过吧,总得有那么几件奢侈品零碎吧。

所以就盛行什么打卡啊,自拍啊,什么奢侈品零碎啊之类的东西,九十年代最常见的牌子货就是钱包和墨镜,一方面那是真的有点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是唯一能够勉强够得着的牌子货。

在魔都,那就是但凡是个年轻人,都会憧憬着有那么一个皮尔卡丹之类的皮夹子。早在八十年代,他们能把皮尔卡丹的皮夹子买断货你敢信。

不是短视频兴起才这样的,其实在七八十年代,伱就能看到很多魔都小青年这么干了,虽然照片都还是黑白的,但他们留下的美照可真心不少。

如果买不起,那就得拼单了,同样不是这会儿才有的,早年间就有了,虽然方式略有不同,但效果是一样的。

就好像魔都过去盛行过的假领子(知道这东西的估计起码得五十了),在帝都就几乎就没啥销量。

所以同样是吹牛逼,魔都这种对穷人不是很友好,入门门槛较高,当然也比较不容易让人看出来真伪。

就好像《繁花》里的魔都,但那真不是普通人的生活,即便是黄河路上,在八十年代能开顶级酒楼的那就不可能是普通人。

八十年代初,黄河路上大部分的灯红酒绿其实都是国营的,里面的服务员也大多都是叔叔阿姨,哪有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啊。

之后,各种奇葩操作层出不穷,你就看看那里进去了多少人就知道了。

八十年代的富豪生活更加魔幻,那批人现在基本上都不在国内了,这里不能写,你看看北面的大熊,很多故事都类似。

所以,千万别去畅想那个年代如何如何,回到那个年代,普通人依旧是普通人。

穿越者可以依靠着先知先觉赚点钱,但会有各种各样的其他事情折腾死你。那会儿一夜暴富的也不在少数,但能最终剩下的,却也是极少数。不仅仅是魔都,其实全国都差不多。

王旭一直把大把的机会往外扔,不要钱一样,他甚至都很少去那些高端场所厮混,最多也就是去酒吧唱唱歌,玩的还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什么摇滚啊,民谣之类的东西,这些玩意在都市里的地位,其实和唢呐在农村民间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二手月季唱白事真的一点不稀罕,都市里摇滚乐队给人唱生日歌的绝对不在少数,而给企业年会的舞会伴奏都是很常见的乐队好活,这和吹鼓班子唱红白喜事其实真心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你见过几个真正的高端政商人士热爱这些东西的,无论魔都还是帝都,都一样,老传统里这些都是下九流的东西,上不了台面。

凑个性没问题,听几场现场也会挺乐呵,但你让他们买个海报,要个签名,他们自己都觉得丢人。

所以,王旭就很让人放心,不仅仅是上面的人放心,周围的人也放心,有股子人畜无害的架势,当然这也和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小两口到底多有钱有关,他们的公司又不上市,资产更没有上网。

所以,小两口那里,可能服装是唯一能称得上高端的东西,还是他自己的奢侈品品牌。至于音箱什么的,那更小众了,完全无所谓。

大部分帝都人其实都看不上魔都那一套,在帝都人眼里,那不过是殖民地后遗症罢了。

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魔都觉得帝都要么就是一帮子泥腿子进城,要么就是伪满的遗老遗少。帝都人,要么是土,要么是腐,反正都没有魔都洋气就是了。

关键他们还觉得魔都可是从解放前就是东方第一都,他们的洋气那是有传承的。

在王旭看来,言必称欧洲,特别是腐国,极为推崇,动辄就拿什么传承、什么积淀、什么底蕴来说事的,那就是没有的才整天在嘴上喊,因为他们自己比谁都知道自己基础的薄弱。

到处认祖宗更是一种荒谬的浅薄认知,在王旭的眼中,除了知识,没啥是积淀,除了文化,没啥是底蕴。

做了三十年西服的老师傅未见得就比新出来的天才西装做得好,技术就是技术,达到那个技术的水平和年份有关,但没有必然的关系。

王旭这里的服装就是如此,唐芸终于还是推出了定制男装的服务,没法子,香江那几个股东实在太能蛊惑了,陈柏强甚至说出了,如果让王旭出手做,他一辈子就穿自家西装的话。

得嘞,还能咋地,那就做吧。王旭对男人的身材了解程度远没有女人那么好,他做男装的水平也确实一般般。

真正顶级的服装,一定是版型上有着独特造诣的东西,这些其实是一种工业化设计的东西,王旭要想搞这个,还真就没有搞女装那么容易。

大部分男人挺认死理的,他们对穿着的要求不高,却又极高,一次对了眼,一辈子不换的都不在少数。比如乔布斯的那件黑毛衣,只是绝大部分男人都没碰到过对的那一个,然后就给人感觉男人的衣服经常乱穿,很不讲究。

这也就导致了男性的服装真的很不好做,再加上大部分有点钱的男生都已经年龄不小了,身材管理又不注意,肚腩,驼背,非常普遍,你就说怎么能把这么个人捯饬得让人赏心悦目,这还真就挺考验人的。

王旭自己没这个问题,他的那些小股东们当然其实也都管理得很好,但一旦面向市场,那可真就不是个小事情。

王旭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但他有挂啊,不是自己那个一棍子打不出三个屁的系统,而是他在高校圈子里的影响力。

各地的服装学院可不少,而且分布得天南海北的,调查呗,统计呗,联合研究呗,反正大家都能出论文,王旭无非就是赞助一笔研究经费就是了。

这就和人口普查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不会广泛地调查所有人,而是针对各年龄段进行追踪性的调查,所能选取的样本就会有限,但在这个年代,千万级别的资金砸下去,足够王旭组织一场百万样本级别的大型调查。

这可是未来想都不要想的好事,在未来,即便十倍的资金都不见得能得到这样的调查结果。王旭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国内的那些制衣企业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是开始的时候没这个意识,也没这个资金。

这年月别说是厂家了,那是普通人的衣服还是能穿就行的时候,出口的服装更是人家给什么版型就加工什么,和王旭做女装的做法一样,哪里会想到该怎么设计版型啊。

现在,连服装学院都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当王旭拿出各地人体型调查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时候,连来参与的教授们都一脸懵,这会儿的服装学院大部分和美术学院的概念差不多,对于裁剪还采用的传承引进的玩法,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进行裁剪的研究。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服装设计领域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领域的东西,要么怎么说光学习不行呢,学了结果,你可能会忽略产生的过程。

就好比传统的各种服装,几十年,几百年的所谓底蕴,哪里来的?其实就是不断试错试验出来的,但这种底蕴的传承性其实是非常差的,因为你只能继承结论,却很难继承那种试错产生的经验。

所以,所谓的百年服装老字号,其实和十来年二十年用心经营的服装品牌,并不会在版型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女装尤甚,因为女装对于款式的变化太快,很多时候,甚至都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底蕴,款式就变了。

于是,所谓的底蕴之争,就变成了话语权之争,底蕴变成了我说好看就好看的各种门阀模式。其实后世华夏很多服装制作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很多大厂对于各种体型数据的收集甚至还要超过那些知名的企业。

但依旧没什么话语权,甚至国人自己都认为自己没有高端,其实,这个时候的所谓高端,已经和衣服本身,甚至和时尚魅力本身都没多大关系。

那不过是掩藏在强大之下的一种副作用罢了,后世都知道九十年代的时候是崇洋媚外的高峰,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家底不够厚罢了。

耗时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投资上千万,涉及包括边疆在内的华夏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庞大计划才堪堪完成,而且王旭还已经把二期的追踪调查也提上了日程,正式安排了一个长期的社科类项目。

这次的项目会更加详细,甚至会建立追踪档案,形成一个可追踪的整体课题。这个研究可就不是为了做衣服了,更多的,则是为了研究未来三十年整个华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一些基础研究。

社科类研究其实大多很耗时耗力,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出成果的。

王旭现在有了点能力,还是希望能做点什么的。

自从王旭穿越这个世界,人才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整个华夏的老大难问题,别说什么卡脖子,在九十年代,问题多了去了,卡脖子的事情先往后稍稍。

王旭自从当上了教授,还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更是对人才问题头疼不已,这都一年多了,实验室也才大小猫三两只,除了洛教授领衔,剩下的几个都是刚刚毕业的博士。

倒也有几个来做博士后的,但实在是杯水车薪。这还幸亏实验室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工科类的人才还算是好找,凝聚态那边才叫一个头疼,理科类的人才更是稀缺。

国内顶尖的理科院校就没几所,毕业了的也大多出了国,等他们回来那不定猴年马月了。

水木能开出千元月薪就算不错了,但顶级的学者,哪个不是一个月上万美元的薪酬。王旭这边又不好明目张胆地给各种补贴,只能再退而求其次在国内找。

工科关系不大,对智商的要求没那么高,实验物理也能将就,但一旦涉及理论物理,或者数学之类的东西,那就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了的了。

所幸,王旭这里还是工程为主,夹杂一些实验物理的东西,一年多下来,支撑着实验室顺利运转还是做得到的,论文也一刻都没闲着,现在和这边做各种交流和联合研制的实验室也多了不少。

可以说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王旭这才有了空闲去搞些社科的东西,社科的东西其实是百年谋的玩意,很多形而上的玩意,看起来没啥用,但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于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唯一的问题是,真正的顶级社科人才,同样需要极其聪明的大脑,还需要足够的脑洞,能够从纷乱复杂的社会之中总结规律与经验的人,无一不是万里挑一的顶级大脑。

后世贬损文科更多是对文科的一种调侃,只是因为文科是一种比理工科分化更加严重的学科。而且,社会对于这样的人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

一旦无限制扩大,只会造成成群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人群。

用王旭认识的一位社科院研究员的话说,他们这样的人,一万个人里有一个,都太多了。

这真不是他在吹嘘自己的头脑,而是一种社会现实,就好像工商管理专业,你说,哪个单位他缺领导啊。

可能普通大众对社科院的了解非常有限,王旭就去过他们的哲学院参观,里面的人基本上博士起步,会三国外语是基操。

英语流利达到口译水平的如过江之鲫,德语那是学习哲学的入门语言,因为新一代的哲学家德国人居多,法语同样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主要语言,所以也是必须会的。

拉丁语是研究古罗马的必要条件,如果不会希伯来语别说你能研究古典哲学思想,更有什么古希腊语,古埃及语,楔形文字之类的古怪东西都有人会,看懂原文才是研究的第一步而已。

研究美洲的,你不能光看英语资料,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那是必须的,否则你怎么知道翻译的到底是不是准确。

但你说,这样的研究者真的需要很多吗,无论从哪里看,这些人都是纯粹国家养着,做一些谁也不知道有啥用的研究。但作为一个大国,你没这些人,那还真就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王旭一直向上面灌输他工业党的思维,那就是文科专业不要无限制扩大,毕竟扩大文科教育真的比理工科简单得太多了,但就业面实在是太窄了。

文科很重要,但真的没必要太多,这就是王旭的理念,幸运的是,现在还不算晚,他也能多少有点影响力了,据说今年的诺奖又有物理学家把王旭的名字报上去了,估计还有的等,但也绝对不会太久了。

这些年,华夏在国际科研领域里声誉真的不是一般的好,那么多的科学软件都是华夏这边负责主要的维护,甚至国外的大学的很多想法和算法,都是通过华夏这边的大学真正实施出来的。

这也就让王旭在这两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新项目诞生,但声望却与日俱增,再加上之前的项目几乎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各种成果产出,王旭现在可不仅仅是在水木可以横着走,在整个科研界都没几个敢和他支棱的主了。

王旭搞大型社科类项目主要还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者,那种真正能自主研究的人物,而不是那种混论文,混职称的混子。

这些个学科太容易有混子在其中浑水摸鱼了,其中的监管难度比起科学领域还要大不止一个数量级,就这么说吧,你做一个科学实验,哪怕是难度极大的,都会有人可以去给你复现。

但你做一个社会科学实验,动辄几千几万人,放到整个人群之中又绝对是一个小样本,其实验结果,哪怕具备统计学意义,却也未见得就那么可靠。

甚至人家都无法指摘你造假,因为人的复杂性真的太强了,人群选择的不同,造成极大的偏差,甚至相反的结论,在社科之中都屡见不鲜,你说这样的学科,怎么能大规模建立。

——

感谢各位书友一路跟随,吃酒给大家鞠躬道歉,为了最近的频繁放鸽子。

最近真的忙死个人,每天回到出租公寓都快十点了,而且真的没力气再继续码字。

所以,最近就只能零散地更新着,希望忙过这一阵子,到了年后能好点。

太监是不会的,更新却是无法保证的,我尽力而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