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宋风流皇帝 > 第462章 乡饮酒仪式

赵构自问对陈妙常还是比较了解的,她虽然年幼离家,可一直在寺庙或者道观中,尤其是对于感情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自己的依恋很正常,可是,依着她的性子,却不会主动习练那《雉朝飞》的曲子。

“小的明白!”蓝珪心中一惊,赶忙应下。

既然赵构这样问,自然不是无的放矢!

他也不是第一天在赵构跟前儿伺候,如何不知道陛下的精明?

而且,他心中哀叹,这次算是遭了无妄之灾,哪怕此事与自己遣过去的人并无关系,可这等事儿自己没有率先知晓,并及时禀告陛下,便已经是有了失察之罪。

一旁的王权和阿贵二人心中冷笑,最近蓝珪这家伙,可是借着之前的事情压了自己一头,如今这是自寻的麻烦!

如今,对于康履,两人嫉妒自然是有的,不过并不算太多。总的来说,康履虽然得宠,可和自己二人并不是一个赛道的人,他担着那差事儿,便不会长久的留在宫中,可之前自己二人因为朱淑真,结果被皇帝贬了不说,还提起了这个蓝珪。

虽说现在几人看似都在皇帝跟前,但是,蓝珪却是最近的那一个,他们两个略微远了一些。

甚至于,底下都有了一些声音出来。

这也不意外,宫中什么时候少过踩高捧低之人?现在蓝珪上位,有人来捧很正常。可是,这无疑是在动摇他们的地位。

可有句话说得好,哪儿有长久的恩宠?只要自己多布下几颗棋子,机会终归是会有的。就如同这次,不管怎么看也与自己无关,而且也不会真的触怒了陛下,却能够让蓝珪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降低一些。

“陛下!礼部尚书赵鼎、禁军统领王申求见!”

听到有人来报,赵构有些惊讶,“这一文一武两个怎么碰到一块儿了?宣进来吧!”

不多时,二人鱼贯入殿。

给赵构见礼后,赵鼎先行说到,“陛下,最近左迪功郎陈介,言朝廷颁降乡饮酒仪式,臣不敢断绝,因此前来禀奏陛下,请陛下旨意。”

“哦?”

迪功郎,是很小的一个官儿,一般只有从九品,大多从事教育行业,也有的是负责整理各种规定、规矩、条例之类,或者是在地方,负责引导百姓舆论、掌管地方教育、地方一些工农技术。

“各州府所行饮酒仪式,疏数不同,因此,想要请令三岁科举之年,行之于庠序,也算是效仿隋唐三年大比饮酒于序之意也。”

先说说什么是乡饮酒仪式,简单来说,就是由地方官府主持,请当地年岁长的身份高的人吃饭喝酒。

那么,为什么一顿酒席的事儿,不仅惊动了礼部尚书,还要惊动皇帝呢?

这便是古代统治架构的问题!

众所周知,皇权不下乡,可朝廷难道真的不想管的更细吗?非是如此,而是以这个年代的通信、技术、官制等水平,这偌大的朝廷很难管到这么详细。而且,地方宗族势力强大,县官说的不一定比族长说的管用。

甚至,县官想要正大光明杀一个人很难,可对于地方宗族族长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可管不到难道就真的不理会了?这自然是不行,至少总得让老百姓知道这个天下谁当家,知道国家的政策、律法等等。

于是乎,这个所谓的乡饮酒仪式就诞生了。

这个仪式诞生的很早,有记载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最初始的时候,朝廷选官没有科举制度,而是推选制,一个地方的主官便会设宴,宴请当地身份高、有见识的人,并且在其中选取德行、威望高之人,推荐给朝廷为官。

在科举之前,同样也有学校,是属于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为了培养人才建造的,这个时候的乡饮酒仪式,目的也差不多,同样是为了给朝廷选拔官员。

不过,隋唐之后,科举制逐渐完善,朝廷已经不需要再用推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但是这个乡饮酒仪式却没有取消,朝廷反而更为重视,不过,其目的逐渐变了,从推选人才变成了国家安抚、统治地方,宣扬国策、地方政府联系地方宗族的方式。

这个时间在此之前并没有固定,而赵鼎所奏报的目的,便是想着将所有地方举办饮酒仪式的时间确定下来。

一般来说有几个过程。

第一个便是歌功颂德,宣讲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友弟恭、内睦宗族之类。

之后,便由官府派专人给百姓唱当朝律令。不错,为了好记,一般不会如同正轨律令一般佶屈聱牙,而是用词唱的方式。

唱完了之后,朝廷还会讲一些朝廷大事和新的政策等等。

一切仪式进行完毕,就开始吃席。

这种吃席请的人很多,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不止。

席面分上、上中、中、下四等,具体数量按照人数多寡不等。

而且什么人坐什么席位也有明文规定,比如说高年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列,基本上来说是以年龄、德行排座位。如果身上有污点的,哪怕是再有钱,也无法列席,只能是站在外围。

不管实际效果有多少,总之是朝廷对于地方的渗透、统治的方式,正因为如此,赵鼎方才禀告赵构。

赵构对此并不陌生,因为这个制度在大汉也有,所以只是略作思索便是应许了下来,“另外,若是地方官府愿意每岁举行,也悉听尊便。”

赵鼎这事儿说完之后,赵构便是朝着王申看过去。

“陛下,禁军大营,诸营皆覆茅草,屡次有走水之事,因此,臣想要请旨,将其尽皆更改为瓦屋。”

这事儿说来有不少年了,之前朝廷南渡,因为极为艰难,也没什么闲钱,所以禁军驻扎之地只能先找个地方凑合着,因为条件简陋,那些营地大多都弄得茅草屋。

所以,这走水的事儿在大营之中的确经常发生,哪怕赵构都得到过数次禁军的奏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