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宋风流皇帝 > 第477章 漕司与总领所

“当时孙权有兵力七万,不过出战的是周瑜麾下约莫三万众,昭烈帝麾下有兵力两万余,其中一万是关将军麾下水军一万,还有江夏刘錡兵马一万。曹操兵力则是约莫二十余万。”

“也就是说,双方是二十余万对五万。”

“其兵力极为悬殊,昭烈帝并无必胜之心,所以,为了保存兵力并且战败之后有退路,聚兵之后,昭烈帝便是暗命关羽、张飞二将,先行带部分兵马据要地,而后,昭烈帝亲率部分兵马与周瑜合兵,对战曹操。”

“如今的华容县,与当年的华容是不一样的。”

“当时的华容,跨江而治。不仅有江南还有江北之地。”

“双方交战,初战之时因河北兵马不熟水性,说以略有小败。然而,恰在此时曹军之中病症急发,诸多兵卒染病而不能战。”

“曹孟德见此便有避战之心,随着兵卒染病者愈众,最后曹孟德决定退走。于是,其为了防止水军追击,主动烧毁战船以断后,大军从江上退到赤壁对岸的乌林。”

“之后,联军引兵上岸攻打乌林曹营,双方鏖战,恰有东南风而来,周瑜定计火烧连营,遂操大败。”

“曹孟德再度向西退兵,至华容,正逢关将军于此做伏兵,双方交战一场,曹操不敢久留而退走。”

{赤壁之战可谓众说纷纭,有更好的方向诸位可一起讨论,查了十几个人的传,记载基本对不上,和三国志也对不上,这书里说法只是一种可能性,瞧个热闹莫要当真,但是关张二人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应该是问题不大}

听着赵构的讲述,众人有些有些愕然,这说法与他们所知大有不同,若非这是赵构所说,他们必定会反对。

只是,如果按照赵构所言,那一切就都通顺的多了。

“陛下之言倒是让臣让然开悟,不过,有件事却说不通,以兵力而言,联军以东吴为主,关张二人为昭烈帝麾下大将,若是关张不在,周瑜难道不知晓?若是知晓,其能够让昭烈帝预先留下后手?或者让昭烈帝保存实力?”

赵构摇了摇头,“有一点你错了,此战兵力以东吴为主不假,可统帅却是昭烈帝。”

“此三国志中写的明了,昭烈帝兵败而后至夏口合兵刘錡,孙权得知曹军袭来,唇亡齿寒,因此遣兵佐先主拒曹。”

“而且,周瑜自然知晓关张二人退走,之所以不加干涉,是因为东吴想要分割昭烈帝与关张二将,孙群对关张二将觊觎,便是有了分割之心,借大战让其与昭烈帝分开,便是其故意为之罢了。”

众臣更为愕然,他们总觉得赵构在忽悠他们,却是没有证据,因为赵构所言比他们所了解的,更加合乎常理。

“可昭烈帝如何能够掌控的了东吴兵马?”胡铨问道。

“这一点,你们跳出固有想法便好理解了,在你们的想法中,赤壁之战,是两方诸侯一同抗衡曹魏,可如果是昭烈帝此时为东吴附庸呢?”

“就如同昭烈帝附曹孟德、附袁绍一般,不就顺理成章了么?”

好半晌,周三畏猛地抚掌说到,“原是如此,若非老爷解惑,我着实难以明了。”

“难怪赤壁一战后,借荆州、武陵归属等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原来根本就已经想错了。”

“三国志言,权借荆州数郡之地与刘备,晋书地理志言,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吴,吴后遂与属分荆州。”

“赤壁之战前后,昭烈帝为东吴附庸,战后,有了自己的地盘,而后方才独立。”

赵构笑道,“正是如此!”

众人尽皆兴高采烈的讨论着,这些事情不说谜团,但是从记载中的确有诸多混乱之处,正使也好、地方志、人物传也罢,很多无法对应,可按照赵构所说,只要想通几点,事情也就顺理成章。

众人说笑间,已经行至码头之处。

码头附近有一艘艘来往的船只或停靠或离开,也有不少打着赤膊的汉子在搬运货物。

“那些收取银钱的是什么人?”赵构好奇问道。

这来往船只需要搬卸货物,码头上有人收钱,随后有壮丁上前搬运。

“额……应属漕司之人吧。”薛季宣答到。

“漕司吏员?”

“这个……应该是漕司所属之外人员,并非漕司吏员。漕司掌管甚多,所以漕运之事不仅有官船还有大量上船,年来日久,这些商船逐渐增多,便是也起社拉帮结派……”讲了两句,薛季宣陡然止住话语,这事儿可不是自己能说的。

“接着讲!”赵构皱了皱眉头。

薛季宣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自己多嘴干什么?自己多大的本事,能得罪漕司那些人?

赵构催问,他只能苦笑着继续回答,“这些漕运商船人数众多,占据各个码头,朝廷征用的时候为朝廷运送粮米,不需要的时候,便是靠码头为生。”

“这种事情,不该是由总领所管辖么?”赵构再问。

薛季宣只觉自己要遭殃,犹豫答到,“臣……我……对于漕司与总领所之事,我并不清楚,应该是二司之间已有约定吧。”

赵构冷哼一声,不过也不再问。

这事儿涉及的很多,也很大,一个知县不知道也不算意外。

漕司关乎漕运,实际上也就是之前转运使职位的替代品,运输粮米或者各地税赋等物事,对于一个朝廷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是集全国之力养一城,自秦汉尽皆如此。

就比如当年开凿郑国渠,包括杨广开凿大运河,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全国往都城运粮的问题。

都城不仅是朝廷所在,也是人口汇聚之地,就如同开封,有百万人口,凭一地怎么能养得起?所以就需要从全国各处运粮。

每年最多的时候,需要从各地运送粮米七八百万石。

为了保证运输不出现问题,便是有了转运使的职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运司职责大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