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宋风流皇帝 > 第484章 对奏劝农事

一夜鱼龙舞!

小妮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昨日兴冲冲第一个上阵,三招两式便败下阵来,一直到早上还酣睡着。

赵构倒是神清气爽,起身吃用了一二,便是到了院中踱步,打量着角落处仅有的一处置石与青竹。

“陛下,唐闳大人到了,唐大人请示陛下,今日要巡幸何处。”

赵构想了想,“今日便到衙门看看吧,不去其他地方了,这几日也奔波的紧,好好歇息一日,也省的咱们那位李大人怪责朕叨扰百姓。”

蓝珪讪讪一笑,赶忙去传话。

回房再度看了看几女,赵构出门到前厅,众臣已经尽皆在候着。

“参见陛下!”

“李大人还在衙门中处理公务,并且今日要前往嘉鱼巡查夏收之事。”唐闳说的有点儿尴尬,好家伙,皇帝来了,别人等都等不来的机会,你不在跟前陪着,反倒是拍拍屁股跑了。

难道去看看地方百姓夏收,比陪着皇帝和诸多文武大员更重要?

李光:不错!那群棒槌就是捣乱的,也配跟公务相比?

赵构笑了笑也不在意,他可以不喜欢这样的臣子,但这却是万世之臣。而且,说起来人家是加班加点的给自己在干活儿,自己如何能够打击他的积极性?

“无妨,咱们直接去衙门吧,正好,之前武昌知县给朕讲了讲劝农之事,朕也恰好问问你。”

皇帝巡幸的另外一个意义,便是在于督导地方政务。

每到一个地方,伴驾的这些臣子,便会按照部司的不同,巡查州县衙门相应的官吏、账目等等,当然,只要地方官识趣,一般也不会有人较真,大家当官都不容易,何必为难自己人?

当然,如果有不识趣的,或者本来就是要收拾你,那就等着吧,别说有毛病,没毛病都得给你找出毛病来才行。

皇帝在外巡幸,同样也不是将朝政尽皆抛开。

实际上,从赵构出门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朝中的政务,各部以及二相都会整理出来,按照事情轻重派人送到皇帝手中,大部分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好了,禀告赵构一声就行,一些重要的,如同薛弼致仕更换侍郎,就需要上奏皇帝,等着皇帝的旨意。

所以,跟着皇帝伴驾出行的这些臣子,实际上每天都有事儿干,并非跟着皇帝游山玩水收贿赂就行。

每天朝廷的奏报送到,周三畏便会带着各部司的官吏再度整理,一些不重要的直接跟赵构口头汇报,让赵构知道就行,一些重要的要形成文件,等待赵构的批示。所以,事情一点儿都不少。

赵构进入衙门,随从前来的大臣各自去找相应口的人去忙碌,只有周三畏陪在赵构的身边。

转了一圈,在后堂坐定,赵构便是问道,“之前武昌奏报,十二事劝农施行后颇有成效,并且田亩收成也比往年高了不少,其余各县如何?”

提起正事,唐闳也正色开口,“田亩收成却有增长,但是因为是第一年施行,实则并不明显。因为,这两年风调雨顺,田亩产量本身就有所提高,这才显得成效多一些而已。”

“不过,按照臣的预计以及各县统计,只要能够推行下去,各地田亩增产至少在一成半。”

“臣按照陛下旨意,由李光大人亲任劝农使,臣为副使,总督劝农事物。另外,在州衙设劝农课,专司劝农之事。”

“其一,从各县寻找擅长耕种之人,不拘是官吏亦或百姓,不拘一格授命,只要有本事,哪怕只是普通百姓也能够得到任用。”

“臣与李光大人亲赴各县走访乡里,选取七十余名擅长种田之人,其虽然是农户,可却各有其法。”

“李光大人命这些人暂且在劝农课任职,并且在每年耕种之时前往各县,给农户讲解各种作物种植之法以及其中关键之处。”

“其二,将各种种植之法商议后,形成文册,并且由劝农课之人不时到各县乡里宣讲、分发。”

“其三,劝农课之人会在耕种、收割之时分赴各地查看,并且继续总结其中优势、劣势,将种植之法加以改进。”

“其四,李光大人命州衙工房打造农具,在劝农课巡查之中,若是有农具不够者,可以暂借使用,若是有损坏者,劝农课也会请工房匠人给予修缮。”

“其五,蓄养耕牛!劝农课有专人负责耕牛生育、喂养等事情,如今州衙已经有耕牛八十余,只要蓄养得当,必定会年年增长。”

“不过,各县想要借用这些耕牛,需要提供喂养之物,并且有劝农课之人监督使用。一旦使用过度甚至致耕牛亡者,将给与重罚……”

这件事情,唐闳显然是用了心的,所以,讲起来头头是道、有条不紊。

赵构微微颔首,“周卿以为如何?”

周三畏思忖说到,“此乃是于民有利之事,自然极好。不过,州衙需要加强监察,以免地方官府借机生事。”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开口,“想当年文公之青苗法,同样是极好,可却实施不当,百姓反受其累,吾等当以此为鉴。”

其实,当时王安石变法提出的许多政策是很好的,就比如说这青苗法。

青苗法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朝廷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抑制民间高利贷。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却是事与愿违。为了政绩,地方官府强迫百姓借贷,反而使得百姓的负担更重,甚至,因为地方增加税率或者折损的缘故,其利并不比那些高利贷低多少。

如此一来,原先盘剥百姓的事地方大族以及商贾,现在变成了地方政府名正言顺的盘剥百姓。

好的政策也实施了,可百姓一丁点获益都没有,反而比以前更苦了。

归根结底,还是王安石将事情想简单了。之所以提出青苗法,是因为他在地方干的时候就实施过,效果也很好,百姓负担减轻。可他却忘了,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安石,也不是所有官吏都能做到清廉如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