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和张牙人坐着骡车又回到了牙行,回到牙行后张牙人就把那庄头一家都带到了安宁的跟前。
安宁看着老实巴交的一家五口,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们几个抬起头来,都说说自己叫什么,多大年纪了,都会做些什么。”
那个中年男人率先说道:“小人名叫李贵,今年三十八岁了,小人愚笨,除了侍弄田地,别的都不会。”
他说完之后,他旁边的中年女人说道:“小妇人名叫刘梅,今年三十六岁,会做饭,洗衣这些家务活,也会侍弄田地。”
接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道:“小人名叫李有财,今年二十岁,时常跟着父亲侍弄田地,也略认识几个字,勉强可以记记账。”
剩下的两个,其中一个叫李有丰,今年十六岁,一个叫李春桃,今年十四岁。两个人平常都是各自跟着父母做活。
安宁对这几人很是满意,当下就和张牙人说道:“这几人我都要了,您帮忙把契书拟好。”
张牙人嘴都快咧到耳根了,说道:“好嘞,您稍等。”说完就麻溜的去拟契书了。
等契书拟好,安宁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没有不对的地方,然后两人就去了衙门。因为安宁在契书上面写的是安永的名字,所以衙门的书吏也没敢为难,很顺利的就给办了。安宁也不吝啬,给了那书吏二两银子的好处费。
这些都办完,安宁把银票递给了张牙人,然后接过张牙人手里的钥匙,说道:“辛苦张牙人了,下次有需要还去找您。”
张牙人也笑着说道:“安姑娘客气了,下次有需要尽管开口就是了,我一定效犬马之劳。”
和张牙人分别后,安宁就带着这五个下人回了安府。这个时候安大山和高氏还没回来,安宁让刚才赶车的那个名叫孙胜的下人,把新买来的几个下人安顿好,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院子,进空间去洗漱了。
洗漱好之后,安宁就去了高氏和安大山的院子,小安瑞这个时候正在睡觉,安宁对旺儿娘说道:“你去帮我煮碗面条吧,这边我来守着,对了,多煮一些,我刚才又买了五个下人。”
旺儿娘应了声是,就去厨房了。
安宁又对另一个婆子说道:“你也先下去吧,去看看新来的那几人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也搭把手。”
那婆子应了声是,也离开了。
安宁怕把小安瑞吵醒,也没敢出动静,就在离床边不远的凳子上坐了下来。旺儿娘手脚麻利,大概两刻钟的时间,就端来了一碗香喷喷的肉丝面,还拌了两个爽口的小菜。
安宁示意旺儿娘把饭菜放到堂屋的桌子上,然后让旺儿娘守着小安瑞,她这才去了堂屋开始吃面条。
安宁可能是饿了,一大碗面条和那两小碟的凉菜被吃了个精光,安宁站起身,活动了一下。
这个时候,高氏和安大山也回来了。安宁看着高氏脸上的笑意,说道:“娘,看来你对这未来的嫂嫂很是满意啊!”
高氏笑了笑,说道:“婉儿长得漂亮,人也很机灵,是咱们家高攀了。”
安宁笑着说道:“看来娘亲是真的喜欢婉儿姐姐,这才第一次见面,就叫上婉儿了,还夸人家聪明漂亮,我可是吃醋了啊!”
高氏捏了捏安宁的脸蛋,说道:“你这个小丫头,你自己都叫人家婉儿姐姐了,还说我,我可不吃你这一套。”
安大山看着两人的互动,也笑出了声。
小安瑞可能是被三人吵到了,此时也醒了,正咧开小嘴大哭了起来。高氏赶紧把小儿子抱了起来,说道:“好了,我要喂奶了,你们赶紧出去吧。”然后安大山和安宁就被赶出了屋。
安宁和安大山被赶出了屋,也不恼,两个人坐在堂屋里说起了话。安宁把今天上午置办田地和买了五个下人的事情说了一遍,安大山点了点头,说道:“银钱可还够用?”
安宁点了点头,说道:“够用,上次皇上把咱们的麦子都以麦种的价格收的,咱们那些麦子足足卖了四千六百两银子呢,这次买地和下人才花了二千五百五十两银子。再加上太子殿下和皇上赏赐的,咱家的家底还厚着呢!”
安大山点了点头,说道:“嗯,等这次给你大哥办完婚事,也要给你把嫁妆准备起来了。”
安宁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于是说道:“爹,我买的那片地还没有合适的人种呢,那附近的村民逃荒的逃荒,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看着马上就要到播种的季节了,这人手需要抓紧时间找到啊!”
安大山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就把嫁妆的事忘到脑后了,说道:“你不是说买了一个庄头吗?问问他是附近哪个村子的,看看他有没有推荐的人选?”
安宁点了点头,说道:“行,那咱们去问问吧。”说着起身带着安大山来到了那几个人落脚的地方。
没想到还真有意外收获,这李庄头一家原来就在安宁买的那个庄子南行十多里路的那个庄子,因为离边关不算太近,所以村子里的人家都没有搬走。李庄头对安宁说道:“小人和那些人家都是老相识了,可以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来这么远的地方佃田。”
安宁摇了摇头,说道:“李庄头,我并没有打算把田地佃出去,因为我想着要种一种新庄稼,所以想雇佣一些人来做工,工钱方面绝对比别处要高,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咱们这就去那边问一下,看看他们愿不愿意。”
李庄头身为下人,自然是没什么异议,点了点头,说道:“好。”
安宁,安大山,李庄头和孙胜几人赶着骡车就去了李庄头说的那个村子。那个村子的村长是个头发花白,满脸沧桑的老人家,看见李庄头过来了,连忙说道:“原来是李庄头来了,我还以为你跟着你那个主子走了呢。”
李庄头说道:“我家世世代代都是这居庸关的人,我也不想临老了,再去别处讨生活,于是就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