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有毛巾,您先擦擦头发!”
“这是我们刚熬好的姜汤,可以免费喝,驱驱寒吧!”
“你这鞋子全湿了吧,我帮您擦干!”
“这里还有吹风机,吹头发也是免费的!”
“累了可以坐一会儿,您放心,我们不会赶您的!”
……
进店的顾客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也被华鲜员工的热情弄的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很快有人排着队等着用毛巾擦头发,也有人围在吹风机跟前,想把衣服和头发完全吹干。还有不少人端着一碗姜汤,喜滋滋的坐进了座椅里,看着店员为他们擦鞋子。
顾客们进了春风店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潮湿的雨水和焦急的等待,只有温暖和微笑。
“姑娘啊,你们店的东西要是也打个折扣,我就在你们店买了。”顾客们原本的打算只是走进店里,匆匆转一圈,领走一把雨伞继续排队,可是很明显,他们的离店速度,在热情的服务面前慢了下来。
“我们店的东西也有折扣的,您想买什么,您给我说,我帮您挑最好的。”店员们期待的就是这一刻。
“哎,是啊,在你们店还真能挑到最好的!”顾客们一想到华鲜最近几个月生意萧条,本能的以为他们一定积压了不少商品。
“您说的没错,要不然我领您进店看看?”
“行,反正我也要进店转转的,要不然怎么好意思白领你们一把伞呢。”顾客们基本上没有拒绝的,他们大多数在店员的带领下,直接走向了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
“我们店卖的东西都是成本价。”这是梁健行教给店员的话术。
“成本价,嘿,这还不是由你们说。”顾客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是厂家的电话,您现在就可以打给他们,要是我们虚标价格,您可以去工商部门反映。”
这句话很关键,很少有顾客会真的去打这个电话,不过他们会相信价签上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了。
事实上,当天华鲜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的真的是成本价。梁健行的策略是想让顾客认清真相,即使他们不在华鲜买东西,他们也有权利知道一件商品的正常价格是多少钱。
“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给您打八折。”看到客户半天不说话,店员们需要适时使出“杀手锏”,这是他们培训过的内容,必须在关键时刻予以实践:“现在您知道我们其实也是在亏本卖东西了吧。”
“也是,人不能太贪心,谁知道沃尔福把价格压的那么低,东西到底有没有质量问题。”到这个时候,顾客们已经开始怀疑沃尔福了。
“超过二十斤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帮您送到家里。现在天下着雨,您带着东西也不方便,而且春风街是什么情况您也知道,想挤出去都不容易。”
“行,你说了这么半天,我都不好意思拒绝了,那就在你们店里买了,那什么,地址你可得帮我记清楚了啊,别送错了地方……”
顾客一旦下定决心购买,关注的重点自然会转到了售后服务上。
上午的时候,店里发出去了许多雨伞,销售的效果却不太理想。不过,相比前一段时间,店里的生意明显有了起色。
大概到了下午三点钟左右,雨还是小雨,进店的人却突然增多了。
“不送,我都把嘴皮子磨破了他们也不帮忙送货,给钱都不行,真不知道那些老外是怎么想的!”
这是顾客抱怨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梁健行一直在期待的一句话。
他安排李旺源从早上开始就在喊“华鲜可以免费送货到家”,其实是在给顾客们灌输一种理念:在超市里买到的东西,并不一定要自己想办法带回家。果然,这颗种子很快发芽了。
“光便宜也不行啊,超市就是为大家服务的,顾客不方便,就是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下午的时候,店员们大多用到了这句话术(注:话术是指零售销售过程中,在固定的场景下,需要说的话,一般来讲,零售话术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提前演练,才说出来的)。
“你这句话说的好,超市就是为顾客服务的,我们买的不止是商品,还有服务。”
“没错,您说的很对。”
“连基本的服务都做不好,光搞低价促销,还是外企呢,真是垃圾!”顾客在这个时候已然接受了第二个理念:超市是需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当然了,这点也是梁健行想尽办法灌输给顾客们的。
“好消息,好消息,华鲜免费送货了,凡是超过二十斤的商品,我们免费帮您送到家!”
遭遇过沃尔福的严词拒绝之后,顾客们再听到李旺源的喊声,心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家倡导为顾客服务,想把超市做好的良心企业,相比一心搞价格竞争的沃尔福,他们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走,去华鲜看看!”
“华鲜可以免费送货!”
“华鲜的服务好!”
顾客们如梦初醒,在一天之内把比较超市优劣的标准,由“价格便宜”转变为“不光价格便宜,还要服务一流”。
“健行,健行,咱们店又活了!”
看到梁健行从店里走了出来,李旺源直接从椅子上跳了下来。他的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他真想抱着梁健行痛哭一场,把这段时间的压抑和委屈全部哭出来。
“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继续喊,让更多的人知道华鲜的服务!”这一刻梁健行成了久经沙场的将军,李旺源望着他,仿佛望着一尊天神。是他拯救了华鲜,是他又把希望带给了大家。
“哎,我继续喊,喊到嗓子哑了也开心,嘿嘿。”
李旺源笑着,又爬到了椅子上,他像冲锋的战士一样,一遍又一边的对着春风街的人群大喊。
“1992年6月21日,华夏零售界应该永远铭记这一天,因为正是从这天开始,我国的零售生态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这是一本叫《零售世界》的杂志,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时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