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三国之开局对战高句丽 > 第33章:大旱

一海相隔的东莱郡。

海的对面的公孙度升任郡守时,已经进入夏天,除去辽东,大汉帝国多地大旱。各家田地上粮食所剩无几。

青州的粮食多为一年两收,但是今年夏季,许多农户都是颗粒无收。

汉代虽说灾年减税,但多年与羌人征战,国库空虚。

再加上此时十常侍弄权,农户的税赋并没有减免,多地还增加诸多税赋,例如更赋。

这直接导致原本的自耕农只得散尽家财,甚至卖掉田地缴纳赋税。百姓失去田地之后,要么变成佃农,成为豪族世家的奴仆。

要么就举家沦为流民,背井离乡,大汉敌国顿时动荡不安。

公孙康,郑益二人走在大街上,面前的场景令人潸然泪下,百姓大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脸上没有一丝神采。

公孙康感慨道:“天灾害人,人祸也害人。”

郑益也是叹息,“朝廷腐败,各豪强,富户,世家都在趁火打劫,受苦受难的,只有百姓。”

这是公孙康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流民,之前在课本上,学习古人诗词时,并没有太多的感慨。

但是亲眼所见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走在路上,倒地不起之后,等众人前去,老人已经没有了生息。

这只是万千活活饿死的普通百姓中的一员。这一刻公孙康才明白,什么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念并感激着前世国家的同时,公孙康也立志,自己要尽力改变这方世界。

二人走到一家粮店门口,见粮食价格竟然比之前价格都低,均惊讶不已,走了几家粮铺,据是跌价。

二人奇怪,向家中走去。

回到家中,太史慈扛着两只兔子也是刚回来,从下邳回来之后,太史慈就将郑玄家旁的地买了下来,盖了新房,将母亲接来。

郑玄家中粮食储备也少了很多,今年收成不好,村中多亏郑玄的接济才不至于有饿死人的现象。

当然也不敢多给,众人都是有识之士,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都懂。

向郑玄汇报了他们遇到的情况,郑玄思索一番,拉着公孙康走到门口。

“你看他们家中现在有钱吗?”郑玄指着其他村民。

不待公孙康答话,路过的郑娴插嘴道,“别说他们家了,咱们家现在都快没有钱了。”

郑娴经过了一年的发育,现在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按照岁数来说,公孙康比郑益大几个月,郑娴比起公孙康小两年,太史慈则比郑益小一个月。

此时的郑娴已经十二岁,容貌还未张开,但想必去年已经是有了大姑娘的模样。

见到管钱的郑娴都说没钱,那想必村中其他人家也没有钱。

郑玄继续说道:“本身那些粮商囤积粮食,是为了高价卖出,但是百姓生产不出粮食,手里也就无法有钱。”

公孙康反应过来,大声回答道:“城外百姓手中没钱,城中不种地或种地较少的人收入就会降低,都要成为流民了,更没有钱买粮了。”

郑玄点头,“粮商多背后有大家族,他们从其他不开粮铺的家族中购买粮食,手中有钱的,不需要购买粮食,手中没钱的,也买不起粮食。”

公孙康明白了,这是供求关系影响的市场关系,目前市场中供大于求,粮食只能跌价。

贫苦百姓的命运要么变为佃户,要么变为流民。

因为就算是粮食降价,缴纳完赋税的百姓也没有钱买粮食。

公孙康长叹,内心想到:“华夏的农民是最朴实,最勤劳的农民,只要他们活得下去,就不会造反,黄巾之乱的爆发,不是偶然的道家术士蛊惑人心造反。”

毕竟,能获得下去,谁愿意做那抄家灭族的买卖呢?

公孙康对师父越来越佩服,身为古人,却能看到经济学中涉及到的供求关系问题,虽然不是完全一样,角度却是对的。

公孙康看向远方干裂的田野,生出了一种无力感,他真的能改变现状吗?

东莱的流民越来越多,不管是黄县城内,还是乡中田野,抑或是大山之中,活不下去的人越来越多。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活不下去,逐渐堕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的话是对的,如果一个人第二天就要活活饿死,又怎么奢求,或是要求他们安稳等死呢?

为了食物,流民们自发的聚集起来,他们开始劫掠行人,当劫掠行人也不能养活自己时,他们开始攻打富户。

一开始也只是劫掠财物,并不主动伤人,人一旦堕落,只会沉入更深的深渊。

逐渐,原本朴实的农民,开始杀人放火,奸淫劫掠。

原本有善良的富户还会施粥,但情况愈演愈烈之后,各大家族都紧闭房门,严阵以待。

官府开始驱赶流民,原因是怕他们劫掠,流民被驱逐,只能加入强盗。

郑家庄也遭受了劫掠,好在太史慈,公孙康等人打退了流民。

公孙康看到满地的鲜血,虽然几人尽量减少杀戮,但是心慈手软换来的是变本加厉。

看到吓得哭泣的郑娴,摔倒在地的福伯,还有放下笔,拿起长剑的郑玄,公孙康流出血泪。

以雷霆手段,斩杀了即将冲进院子的暴民,见到比自己更凶狠的人之后,流民惊慌而逃。

公孙康坐在地上放声大哭,郑益,太史慈也拿着带血的武器沉默不语,郑家庄前来帮忙的村民带着手中的农具默默回家。

原本是给人带来生的希望的农具,如今只能变为武器。

郑玄坐到公孙康旁边,公孙康哭着说:“师父,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朝廷就不管呢?”

郑玄默默叹息,他也不知道如何,在他看来,能解决的就是迁徙,先让流民吃饱饭,再让他们有活干,但是众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次日,公孙康大病不起,郑娴默默的守在床边,直到两天之后,公孙康醒来,才放心睡过去。

公孙康摸着郑娴的头,心中充满了感动。

往后三日,公孙康一直没有出声,直到辽东的一封书信来到。

这是公孙度的来信,信中写道自己已经做了辽东郡郡守,听闻青州大旱,担心自己儿子的同时,提到可以让流民去辽东讨生活。

公孙度的信,让公孙康有了新的思路,他感慨还好自己临走时候说服了老爹出仕,也幸好老爹能打。

有了这一出路,公孙康找郑玄商议,郑玄指出,可以去找太守唐川,他想必也因为流民而头痛。

公孙康当即留下太史慈守家,拉着郑益前去太守府,去向东莱郡太守唐川说清自己的想法。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