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约定去镇上拿农具、接霍衍胜的日子,昨儿傍晚霍山便问过了,今儿是去镇赶集的日子,每逢这个时候,附近三个村子都会隔壁村的王大爷赶骡子车带人去镇上。
一人要五文钱,带的筐子太大占一个座位也是五文钱,汪家村挨着泉水镇最近,是最后一站,等霍山背着竹筐带着小暖站在村头等到王大爷赶着车来到时,车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你们村今天就你们爷俩坐车啊。”王大爷是个干瘦的小老头,乐呵呵地对小暖父子说。“两人十文钱,筐子这么大,也得算钱,五文,一共十五文。回来要是还坐车的话晌午未时我在镇头等着。”
小暖刚爬上车,就听到身后传来声音。
“王老头,等一下!”
只见村里两个大婶小步快走过来,一人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篮子,篮子上面蒙着块褐色麻布。等两个大婶也爬上车,骡子车便开始往前走了。
“哟,霍山大兄弟,你们怎么带了这么一个大筐子去镇上啊?你们是去卖什么呀?”一个婶子刚坐好就开始四处乱看,看到霍山身后的大竹筐自然不会放过。
另一个婶子听到话后,也伸长了脖子去看,看到竹筐上面也盖了块布便想扯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小暖印象里这两个大婶都是村里爱搬弄是非,成日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的,怕她们乱翻自己家东西,便伸手就把筐子“唰”地一下拉到自己身前,笑眯眯地开口道:“二位婶子,我们没装什么东西,就是要去镇上姑姑家看看,家里也没啥好东西,带了一点冬天晒的菜干。”
说着揭开布,下面果然是一些茄子干、豆角干之类的,然后突然加大声音道:“倒是两位婶子瞧着篮子挺重的,不知道带了什么好东西要去镇上卖呢!”说完便装模作样地学那个大婶要去翻她篮子。
小暖仗着自己还是小孩,声音可比刚刚的大婶大多了,周围其他村的人都听到了都好奇地伸长脖子往这边看,果然这大婶慌忙搂住自己的篮子,瞪了小暖一眼,连忙道:“就是一些自家的鸡蛋之类的,没别的。”便再也不开口说话了。
骡子车确实比人走的快多了,不消一会儿便到了镇上,霍山带着小暖先去了医馆。
不过今日却不太巧,魏先生不在,医馆大堂里站着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医馆的小伙计认得小暖爷俩,看到他俩来了便打招呼道:“霍大叔来了。”
大厅的中年男子听到了,便抬起头看了一眼,小伙计向他介绍道:“吴管事,这是下面汪家村的霍大叔,上次咱们收的金银花便是他们带来的。”
吴管事听后便放下算盘,从柜台里走出来,霍山连忙冲他拱拱手:“吴管事好!”
“吴伯伯好!”小暖的嘴像抹了蜜一样,“吴伯伯,我们今天还带了炒制好的金银花,您这边还是收的吧?上次魏先生说了,以后若还有金银花便都送过来。”
吴管事笑了:“收,我们自然是收的,不知道这次你们带了多少呀?”
霍山把筐子里给自己妹妹准备的一些菜干、小米、面粉拿出来,把装着金银花的袋子递给小伙计,小伙计一伸手接住便是一个趔趄:“嚯,这次可够沉的!”说完便抬到柜台里去称重了。
“吴伯伯,魏先生呢?”小暖好奇地问,一般来说以魏先生一颗悬壶济世的慈悲心,没事便在医馆里待着治病救人,今儿怎么不见他了?
吴管事听到后,脸上露出几分愁苦之意,犹豫了一下,霍山忙道:“小暖不要乱问魏先生的事。”说着有些歉意地对吴管事道:“小女不懂事,还望吴管事多担待。”
“无事,无事。”吴管事挥挥手,叹了口气道:“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事,我们魏府的老太太,魏三爷的母亲,这几年年事已高,上个月又有些伤风感冒,好在三爷医术高明,老太太调理了稀稀拉拉一个月,总算是身子骨好些了。“
吴管事继续道:“可老太太却又什么都吃不下。老太太是南边的福建府人士,离乡已经有四十几年了,从前跟着故去的魏老大人一直奔波,后来又跟着魏大人、魏三爷,现在来到咱们这边也是魏老大人的故乡,当年跟着魏老太太的人已经走的走,散的散,没什么人了。”
吴管事顿了顿又道:“如今魏老太太思乡情切,总想吃点家乡的食物,可咱们这边哪有人会做那,魏老太太一直胃口不开,可把魏府上上下下的人愁坏咯,魏先生也在家伺候母亲呢。”
霍山听后叹道:“魏先生真是孝顺,魏老太太也太不容易了。”
小暖听了半晌,忽然抬头问道:“吴伯伯,魏老太太她老人家想吃点什么呀?”
吴管事挠挠头为难道:“我媳妇是魏三太太身边的管事的,听我媳妇提起,老太太常常叨念一种名为面线糊的东西,还经常说如果有佛跳墙吃就好了。“
“这佛跳墙我还听说过,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吃食,但是我们问遍了镇上的大厨也没人会做,这面线糊就更别提了,大家听都没听过,这到底是面还是糊我们都不知道。”
小暖眼睛一亮,她上辈子除了帮爷爷奶奶打理家族企业之外,最大的兴趣就是吃吃喝喝,每到一个地方游玩必会去尝当地的特色小吃,还会自己在家中尝试做。
一般人大体会买来一些半成品自己加工,但小暖或许是从小受爷爷奶奶的影响,自己喜欢用最基础的原料从头做起,她还试过在家自己做米粉、凉皮之类的。
这面线糊是之前和爷爷奶奶去福州玩吃过的,爷爷奶奶很喜欢这种软烂的食物,市售的面线小暖总觉得味道没有在福州当地吃的味道好,自己还根据方子在家研究过很长一段时间怎么做面线。佛跳墙这种大菜就更别说了,过年时这可是他们霍家聚餐桌上的常见菜。
小暖开口道:“吴伯伯,老太太想吃的这两样东西我或许可以试一下,就是费点时间,可能要耗点时间。”
霍山听后有些吃惊:“小暖,你怎么会做这个?咱们可从未去过福建那。”
小暖笑笑:“爹,之前有次你们都下地去了,有个老爷爷带着小厮经过咱们家歇脚,我给他倒了水喝,他就是福建府人士,和我讲了许多福建的风土人情,还有很多小吃的做法,福建那边果然和咱们差别很大,听老爷爷说他们那边湿热的很,海上交通贸易非常频繁,有好多大船呢。”
霍山瞠目结舌:“这……这我咋不知道……”
吴管事见小暖真的像是对福建有所了解,想了想便对霍山拱了拱手:“霍老弟,我听霍小姐所言确实像是对福建有所了解,不如让霍小姐去魏府上试一试,我暂且只告诉魏先生,不告诉魏老太太,若成了大家高兴,不成就罢了,我再把霍小姐给送回医馆您看如何?”
小暖连连摆手:“吴伯伯,您客气啦,叫我小暖就好。”又对霍山道:“爹,让我去试试吧,魏先生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去帮魏老太太做点吃的没什么的。”
霍山犹豫了一会还是答应了,只是嘱咐了小暖半天不可去捣乱,会做就做,不会做便跟人家道个情回家。
此时小伙计早已称好金银花的了,上前对吴管事说道:“这次霍大叔带来的金银花有三十六斤四两,上次魏先生在的时候是按一百八十文一斤收的,您看这次……?”
吴管事点点头:“还是按这个价格吧,不要少给霍老弟钱。”小伙计道了声是,去柜台抽屉里拿出两个小银锭子和六串钱,递给霍山:“霍大叔,这是六两五百五二文钱,您数一下。”
霍山摇摇头道:“不用数了,同济堂的行事咱们老百姓都放心的很。”
吴管事笑了:“成,霍老弟,我就先带小暖回魏府了。”小暖对霍山说:“爹,你去姑姑家记得带着钱买些东西。”霍山点点头:“知道了,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