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明末太子:父皇咋把龙袍披我身上了? > 第97章 宁背一世骂名,也要让子孙享福!

京师。

自从朱慈烺与崇祯商定好五年国策之后,朱慈烺可没有闲着。

朱慈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推行新商税,而像是满朝文武猜测的一样,似乎朱慈烺就是一个台阶。

朱慈烺从来没有提过要推行新商税。

朱慈烺先是去了一趟锦衣卫,让锦衣卫调查京畿有报效国家之志,却没有做官,或者不得志的举人和进士。

这是朱慈烺在为组建报社而做准备。

为什么选用这些人,而没有选择朝廷的官员!

原因很简单!

如今大明的政治局面很复杂,党同伐异,基本上,想要做官,就要结党。

这些人不用也罢。

而那些被排挤的举人和进士,自然不用多说,他们连做官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结党。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派人去寻找宋应星与徐光启,毕懋康。

宋应星可是明末格物论第一人,《天工开物》就是他写出来的。

是世界上第一本格物论技术百科全书。

徐光启的能力也不弱于宋应星,在崇祯一朝,他可是想要大力发展火器的,结合西方火器,对大明的武器进行改造。

关于武器方面,徐光启了解的比宋应星还要多。

至于毕懋康,主要著作就是崇祯八年才成书的《军器图说》。

这也是大明发明燧发枪的第一人!

朱慈烺想让大明走向一个工业帝国,那就缺不了这些人的帮助,他虽然有着后世很多的先进知识,但改造一事,他不可能亲力亲为。

所以,他打算交给宋应星和徐光启,毕懋康来做。

宋应星与徐光启负责工业,毕懋康负责改造武器!

这三人,除了宋应星在江西老家,徐光启和毕懋康都在京师!

徐光启现在正在编撰《崇祯历书》,毕懋康现在在兵部任右侍郎。

事实上,此时的大明在火器设计和制造方面,处于世界第一,遥遥领先西方!

虽然燧发枪是西方最先发明出来的,但他们的制造和设计水平,远远不如大明,一百年都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制造。

然而,毕懋康虽然比西方马汉制作出燧发枪晚了一百年,不管是在结构,设计等等方面,绝对是与西方燧发枪处于统一水平的。

除此之外,以大明的工业水平,是能够实现量产!

可惜的是,大明内忧外患,内有陕西义军造反,外有鞑子虎视眈眈,而大明内部更是党争极为厉害。

毕懋康被打压之后,燧发枪在大明朝就已经失去推广机会。

而后李自成攻入京师,他们忙着享乐当皇帝,也不在乎,再到后来满清入关坐了天下,他们只相信自己的骑兵战马,根本不在乎燧发枪,也就没有推广起来。

从这里开始,华夏就已经在武器方面,开始走下坡路,落后西方两百年。

让后世整个民族流尽血泪!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慈烺,先前很纠结是否拯救大明的原因之一。

因为,明末清初,不仅仅是朝代更替的过渡时期,而是整个民族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一旦把握住机会,火器发展起来,整个民族都会昌盛起来,崛起必将势不可挡!

一旦失去机会,历史证明在近代历史上,整个民族都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受尽屈辱。

对于这些,朱慈烺身为华夏人,自然是无比的痛心。

既然朱慈烺现在决定要拯救大明,那必然要做到彻底,内忧外患只不过是第一步,他要做的可不仅仅是这些,他要颠覆未来!

掠夺世界资源!

宁背一世骂名,也要让子孙后代享福!

朱慈烺毫不客气的来到养心殿,找崇祯要人,崇祯早就知道朱慈烺所想,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就给人。

有了徐光启和毕懋康两人,朱慈烺又把皇宫内大半的贴身侍卫给调来,组建新武司。

这些贴身侍卫,可不是寻常的侍卫,换种说法,可以称呼他们为大内高手或者皇族死士,这些人全部是来自民间孤儿,从小就训练杀人技,灌输忠诚皇室的思想。

他们一生职责只有一个,就是不惜任何代价保护皇室,对皇室有着绝对的忠诚。

既然要研究新武器,那么关于保密工作,就必须要做好!

这些死士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都是经历过严格训练,哪怕是被抓,不管什么样的酷刑,他们都不会吐露出半个字,绝对的可靠。

而关于火器的改造,朱慈烺目前只能致力于改造燧发枪!

因为大炮什么的,想要改造,就涉及到炼铁,比如威力最大的红衣大炮,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重!

这是工业的不成熟,无法打造出更好的钢铁,所以,只能增加大炮炮管的厚度来弥补,如此一来,重量方面也就增加了。

目前大明的工业条件还不成熟,短时间内根本不足以制造出更好的大炮。

一切准备就绪后,新武司与大同报社也快速开始建造。

朱慈烺做完这些,则是来到京营,接见洪承畴。

洪承畴身高七尺,虎背熊腰,一身铠甲,十分的魁梧。

“臣洪承畴拜见殿下!”

洪承畴恭敬施礼。

洪承畴心里虽然觉得这个太子年纪小,但表面上却没有半点看不起的意思。

洪承畴在陕西督粮的时候,因为受到杨鹤的牵连,他以为自己仕途无望,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竟然非但没有加罪于他,反而还将他调到京营做统领。

这让洪承畴很是感激崇祯。

洪承畴自然也就不敢轻视朱慈烺。

朱慈烺看着未来投靠满清的洪承畴,并没有过多的情绪。

洪承畴虽然投降满清,但能力还是有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慈烺会建议崇祯,调洪承畴来京营担任统领的原因。

朱慈烺并不担心洪承畴未来会投靠满清,因为有他在,未来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再发生。

只要大明强大起来,谁会甘愿做一走狗?

朱慈烺淡淡的说道:“洪统领不必多礼,孤本次前来,其一是代表父皇前来看一看京营。”

“二是想要找你调兵,我需要五千京营,组建太子亲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