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李世民:逆子,朕究竟有多少儿媳 > 第210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恪回到蜀王府,就被王德请到宫里去了。

李世民摆好了一桌子饭菜,坐在桌子边等候着李恪。

“咦,父皇,你怎么知道儿臣没吃饭!”

李恪坐下,就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父皇,你怎么不吃啊!”

“没一点规矩,老子都没吃,你就开吃了?”

“规矩是给人看的,现在就咱父子俩,给谁看?”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也拿起了碗,下着菜吃白米饭。

“你可能要提前前往陇西了。”

“儿臣知道。”

“此次出征,估计耗费钱粮巨大,尤其是粮草,是重中之重,今年秋收还未到时间……”

“你可有办法?”

“你可不要说,从陇西李氏身上拔毛,他们估计也没有多少毛让你拔,尤其是粮草。”

李恪放下了碗筷,问道:“难道父皇就没有任何准备,就准备打这一仗了吗?”

“自然是有准备的,但朕担心,用了储存粮,会让人钻空子闹事,一旦国内粮价飞涨,而对外战争又没结束,你让朕怎么办?”

“你别看山东豪门世家都向朕示好,在你婚礼上献上多少多少贺礼,但谁能说的准,他们是让朕放松警惕呢?”

“恪儿,人心隔肚皮,尤其是做帝王的,要时刻保持警惕性,不能因为他们做了一点友善的事情,就认定他们会倒向你,说不定他们会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

李恪心中也是害怕,父皇说的没错,一旦国家使用了最后的储粮,那些控制着粮食的世家和豪商,就会哄抬粮价。

到那个时候,就麻烦了。

李恪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要坑一把这些世家和粮商?

但这个想法太过于大胆,一旦搞砸,那就整麻烦了。

整个大唐可能都会乱起来。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

尤其是如今的大唐,还是小农经济的农业国。

“父皇,儿臣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你说!”李世民知道,儿子的想法很奇特,有时候还挺有效果,就是有些时候,拿不上台面来。

李恪咳嗽一声,坐端正,看了一眼四周,见没人,就连王德就离的远远地。

“父皇,要不咱们联合起来,坑世家和豪商一把,同时将那些投机倒把的人给一网打尽。”

“要是操作的好,这次出兵的军费不用朝中出,反而还能赚。”

李世民呼吸都急促了起来,军费不用出,还能赚,还有这等好事?

不过很快,李世民就开始脱鞋子了,怒道:“你是想让朕亲自制造一场粮食危机,让天下人都恐慌吗?”

“你这逆子,你这是想要将大唐的江山拱手送人吗?”

“稍有不慎,就得满盘皆输……”

李世民想通了其中的关键,气得脸色都铁青了,这么不靠谱的办法,你也能想的出来?

“父皇,你冷静,冷静,千万别动手。”

“儿臣只是说说,至于做不做,那是你的事情。”

接着,李恪摆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反正,儿臣在南方囤积了100万斤大米,长安、洛阳、扬州商会,儿臣这边也有熟人,他们大概也能凑100万斤粮食。”

“这也就随手而为,儿臣还有大杀器……”

李世民都被李恪的话惊呆了,卧槽,卧槽,卧槽……心中只剩下卧槽了。

屯了两百万斤粮食,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你这是摆明了向要坑死那些人啊!

接着他连忙问道:“恪儿,还有什么打杀器?”

“父皇,吃饭,你问这干什么?”

“咋滴,父皇还不能问你了?”

李恪挠挠头,笑道:“儿臣还有海货,在沿海地带,都设了工坊,弄了大量的干海鲜,可通过邮政运输到内地来。”

“草原上也有大量的肉干,儿臣让人收购了一些,这次军粮中的一部分肉食,就是这些肉干。”

“吴地的顾氏,父皇应该知道,就在儿臣结婚的前一天,他们家的家主亲自寻到儿臣,要和儿臣合作。”

“儿臣就与他合作了,他们愿意率领吴地其余家族,借助儿臣的船队出海,南下去交州购粮百万斤,他们出钱,儿臣出船出人,赚到的钱对半分。”

李世民:“……”

李世民终于明白了,吴地顾氏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为何要在儿子婚礼上献上黄金万两,原来是儿子的合伙人。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儿子,心中一哆嗦,假如……假如这小子造反的话,他有没有机会平乱?

左思右想,这小子拥有火器,身边全是高手,李靖这个大将军还是人家岳父,太上皇还支持他,他还是前朝公主的儿子,儒释道三家,除了儒家,其余两家就像这小子的势力一般。

“父皇,你别想那些没用的,儿臣是不会造反的,这点你放心,儿臣对你那个位置没想法,整日忙的跟狗一样!”

“你骂谁是狗?”

“那你又是什么?”

李恪:“现在,父皇有没有把握干一把大的,这可是绝佳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都全了。”

“儿臣能为您稳住陇西以西的地方,父皇您就放心,吐蕃成不了大事。”

“反而已经投降的突厥人,您却是要小心为上,他们就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

李世民皱眉,问道:“为何如此说,他们如今很乖巧……都是朕的护卫……”

李恪上辈子读历史的时候清楚的记得,也就是以后几年吧,颉利可汗的弟弟,带着投降的突厥人发动了一场刺杀李世民的宫变。

此事其实早在贞观三年,就埋下了祸根,以至于这个祸根到了唐玄宗时,胡人安禄山直接导致大唐差点灭亡。

贞观三年后,颉利可汗携带十万东突厥人投降大唐,对于突厥人的安置问题,当时朝中讨论的最凶了。

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代表的“通化派”,而这个也是绝大多数人支持的,就连长孙无忌都支持这个做法。

他们要将突厥任拆分成小部落,安置在各州县,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放弃放牧,改为务农,从而化胡为汉。

以中书令温彦博为首的“边境安置派。”沿用突厥人管理模式,让突厥人管理突厥人,可让突厥人成为大唐北方的屏障,不过要将他们的贵族带到长安做人质。

第三派是以魏徵、颜师古为代表的“胡汉隔离派”。

他们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突厥人不可靠,想要同化,难度很大,无论是安置在边界,还是分散在内地,都将会给大唐带来无尽的灾难。

一旦大唐势弱,他们必然反叛,绝对不会顾及道德与恩情道义。

同时魏徵也提出了安置方式,将他们放回故地,订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各部首领必须由大唐任命,划定他们部落边界,严禁相互吞并,并且大唐在突厥故地设立都护府,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视。

可三方人争论了半月之久,最终大体上接纳了第二种办法,将突厥人安置在北方,将他们贵族带到长安,安排了各种官职,很多人都是皇宫的侍卫,表现了李世民的大度和天可汗的仁慈。

可这件事,李恪早就想提出来说说,但一直没有机会,而李世民也不会再去改变什么!

李恪只能给李世民灌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这种话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世民就晕了,我他妈就是异族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