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70章 监国

百官上殿,分列两班。

武将以魏国公为首,自是无可争议。

文臣这边就很尴尬,因为六部主官参与谋反,已经被收押。

站在最前面的,竟然是吴王府审理副杨士奇。

一个王府的审理副,什么概念?

品轶正七品,他甚至连个审理正都不是!

但是,就这样一个人,站在所有人文臣前列,却没有人敢有任何异议。

因为殿上有身着飞鱼服的孙虎持刀侍立,殿外的禁卫也全部换成了锦衣卫,整个皇城尽在吴王的掌握之中。

这时候,群臣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陛下已经没了,今日早朝还要不要叩拜?

或者说……该向谁叩拜?

所有人低着头,有的忍不住偷眼瞄向吴王,然后又低下头。

朱允熥并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坐在龙椅上似乎有些不合适,于是让王忠拿来一张椅子,摆在龙椅下首。

“本王不喜欢废话,今日之事,皆为诸位亲眼所见。”

朱允熥一撩衣摆,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

“微臣翰林修撰杨荣启奏!”

在众人的注视着,杨荣突然出列,躬身行礼。

朱允熥眉头微微皱起,说道:“你就不能等本王把话说完?”

杨荣却没有后退,而是坚持道:“微臣斗胆进言,朝堂突生变故,陛下殡天,我等深感悲痛,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当遵循陛下遗诏,推举一名德才兼备之皇室宗亲主持大局。”

其他人闻听至此,顿时明白了杨荣的小心思。

拥立新君这种事,但凡慢了一步,意义会完全不同。

杨荣继续说道:“微臣以为,吴王殿下胸有韬略,英明神武,天下莫不景仰。治国若济大川,用心之深,可谓掬水月于掌上。殿下乃孝康皇帝血脉,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臣等愿追随殿下,上应天命,下安黎民,万死不辞。”

眼见杨荣出尽风头,其他人按捺不住,开始出列陈奏。

“陛下仁爱宽厚,爱民如子,臣等虽肝脑涂地,难报圣恩。然大统崩殂,天下同悲。朝堂无主,臣心如刀割,只求再得明君,继续大业,安民立国。”

众人争相献殷勤,唯恐落后一步,就会大难临头。

前些时日那个暴虐成性、迫害忠良的大恶人,在众人口中,已经成了德才兼备、举世无双的贤王。

朱允熥自己都听的不耐烦,便站起身,摆了摆手。

“燕军已经攻破镇江,陈兵龙潭,本王没工夫听你们恭维,今日朝会先议正事!”

“殿下此言差矣!”

杨荣今天是豁出去了,反驳道:“陛下亲笔所书遗诏,要求我等推举贤王克继大统,如今天下已无主,我等不过是遵循遗诏,顺应天命。”

朱允熥缓缓摇头,说道:“国家大事,绝非儿戏,朝廷多事之秋,本王何德何能,岂能妄自称尊?当务之急需立即稳定朝局,守住祖宗基业。”

“殿下言之有理,国难当头,朝局不稳,更应该由殿下主持大局,我等方可心安!”

杨荣心中默念,按照三辞三让的规矩,这是第三次,应该成了!

前些时日自己没少弹劾吴王,今天说什么也要将局面挽回来。

这时候,魏国公徐辉祖站出来说道:“殿下请听臣一言,而今朝廷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殿下既然主持大局,当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朱允熥心中暗暗琢磨,倒也是这么个道理。

如今大位空虚,如果自己不登基,凭什么制衡燕王?

假如燕王突然称帝,昭告天下,自己反而被动了!

杨荣见朱允熥神色纠结,赶忙跪倒:“微臣恳请殿下以天下苍生为重,承袭先帝遗志,克继大统,以安万民之心。”

一时之间,众臣纷纷劝进,争先恐后。

朱允熥反而有些诧异,本以为登基这件事少不得被群臣阻挠,没想到竟然这么顺利。

甚至被群臣架在火上烤,想不做皇帝都难。

“诸位稍安勿躁,请听本王一言!”

朱允熥摆了摆手,现场乱糟糟的声音逐渐停止。

“国有危难,本王义不容辞,然形势紧迫,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寻找退敌之策,否则,等燕王攻破京师,本王做不做这个皇帝,有什么区别?”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面露难色。

吴王这番话倒也不错,如果这头风风光光举办登基大典,那头燕王打进京师,还登基,登个屁!

徐辉祖说道:“殿下不妨暂居监国位,待击退叛军,再举行登基仪式。”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新君登基是国之大事,可不是几个人用嘴说说的就完了。

先由礼部挑选良辰吉日,祭天地,祭宗庙,昭告天下,更改年号……

由于事发突然,现在什么都没有准备,不妨先继监国位,打退了燕王再登基。

如果打不过燕王,那就别登了,直接去见你的皇兄吧!

朱允熥看向众人,询问道:“诸位可有异议?”

群臣赶忙纷纷表态,并伴随着阵阵夸赞溢美之词。

“既如此,本王从今日起继监国位,礼部左侍郎何在?”

“微臣在!”

“准备监国事宜,程序尽量简化!”

“是!”

礼部尚书陈迪还在大牢里关着,只能由左侍郎代为主持。

杨荣心念一动,赶忙跪地行礼:“臣叩见吴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群臣顿时反应过来,纷纷叩拜,高呼吴王千岁。

朱允熥轻轻摆了摆手:“诸卿平身!”

“臣等谢殿下千岁!”

众臣叩谢,然后起身。

从现在起,朱允熥正式成为大明监国,主持朝政。

“今日朝会,主要针对前线战事,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三件事要议!”

朱允熥并不想废话,因为四叔随时可能兵临城下,如何守住江山才是重中之重。

“其一,皇兄殡天,礼部拟个谥号,尽快下葬。”

魏国公徐辉祖说道:“启禀殿下,先帝的陵寝刚刚开始规划,还未动工修建。”

朱允熥心中暗暗同情,可怜的皇兄,自从登基之后,每天不是削藩,就是平叛,连陵寝都没来得及修,就一命呜呼。

“既然如此,葬入东陵吧!”

东陵是孝康皇帝朱标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

因为朱标的身份是东宫太子,死的时候并未登基,朱元璋修建陵寝,就仿照东宫格局,将朱标葬于自己身边。

朱允炆没有修陵,总不能随便挖个坑埋了,思来想去,只能葬在东陵。

众臣也觉得这样较为合适,便答应下来,并由工部、礼部等衙门着手准备。

朱允熥继续说道:“其二,由锦衣卫牵头,三法司协助,彻查谷王谋反案,所有涉事官员,清查到底。”

孙虎躬身道:“微臣谨遵王令!”

大理寺卿胡闰、刑部尚书侯顺怀赶忙跟着答应。

而此时,左都御史景清还在刑部大牢关着,右都御史在诏狱关着,都察院没人了。

朱允熥眼光一扫,看到杨荣。

此人虽然见风使舵,人倒还机灵,不妨用一用。

“杨修撰!”

杨荣赶忙答应:“臣在!”

“本王命你暂代都察院右都御史一职,全力协助刑部、大理寺和锦衣卫。”

“臣……谢殿下恩典!”

杨荣大喜过望,果然,努力没白费。

其他人亦是兴奋不已,原来吴王不记仇啊!

只要表明态度,人家还是很给机会的。

一时之间,众人心中纷纷动了念头。

朱允熥继续说道:“其三,近来朝堂动荡不安,空缺出大量职位,需尽快补充,各部堂自己拟定候选人员,报于本王,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可以担任某些职位,亦可毛遂自荐,本王会酌情考虑。”

众人纷纷狂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经过李景隆案、方孝孺案,还有刚刚的谷王谋反案,六部九卿空缺职位超过三成。

如此看来,吴王并非迫害忠良,而是给大家伙创造机会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