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83章 四叔靖前朝的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杨荣看了一眼身后的金陵城,满含悲壮,踏上征程。

不就是出使敌营吗,区区燕王,有何惧哉?

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管叫他自惭形秽,主动退兵求和。

燕军很热情,在杨荣还未抵达之前,早早就派出探马前去迎接,可能是担心读书人不会骑马,很贴心地用绳子捆好了,送到燕王帐下。

朱棣大怒:“朱允熥那小兔崽子好阴险,竟还敢派人来谈判,拉出去砍了!”

“且慢!”

杨荣陡然大喝一声,惊的众人不由自主向后退去。

朱棣双目微阖,缓缓道:“你要如何?”

杨荣身子微微前倾,啪嗒一声,跪在地上。

“殿下不要动怒,下官是来送信的,绝无恶意!”

朱棣沉着脸,说道:“本王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来人……”

杨荣赶忙道:“殿下稍安勿躁,下官今日前来,带的不是国书,而是家书。”

“什么?家书?”

朱棣脸色狐疑,朱允熥那小兔崽子,又在搞什么阴招?

杨荣讪讪陪着笑,说道:“真的是家书,吴王殿下说了,这个天下无论谁来坐,都是朱家人的,叔侄二人有什么话不能商量,定要动刀动枪的……”

“真是岂有此理,他还有脸跟本王说这种话?”

朱棣更加气不打一处来,昨夜一战,三千骑兵损失殆尽。

那可是三千精锐蒙古骑兵,连人带马全没了,心头在滴血啊!

杨荣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可否命人给下官松开?家书就在下官囊中。”

朱棣有些不明所以,只好摆了摆手,示意给他松绑。

杨荣从身上摸出朱允熥的亲笔信,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呈上。

朱棣接过来瞧了一眼,脸色有些古怪。

还真是家书,甚至用的是大白话,而非那些文驺驺的字眼。

“四叔在上,侄儿允熥叩首!”

“昨夜金川门一战,让四叔损失了三千骑兵,侄儿猜想,四叔现在一定很生气吧?”

“听侄儿一句劝,撤兵吧!皇兄都驾崩了,我们还打来打去,图什么?”

“黄子澄已经被我砍了,齐泰、方孝孺等人在你手上,咱叔侄二人达成协议,将所有问题往这些人头上一推,你回北平继续当藩王,为我大明镇守北方屏障,岂不美哉?”

“如果四叔还要打下去,就不要再喊靖难了,尔等靖前朝的难,与本朝何干?”

“侄儿与四叔无冤无仇,不想四叔落个反贼的名号,更不想血肉相残,愧对祖宗。如果四叔趁现在收手,侄儿可昭告天下,奸佞已除,燕王使命完成,不日便返回北平,从此天下太平。”

“如若不然,侄儿只能倾尽全力,与四叔一战!”

“侄儿刚刚查验过武备库,储藏火药五十万斤,若战事开启,昨夜的骑兵就是四叔的下场!”

“铁铉的兵马已经抵达江北,两广、福建等地还有勤王部队陆续赶来,还望四叔早做决定。”

朱棣看完后,四下翻了翻,问道:“这就完了?”

杨荣不明所以,因为他可没打开过,并不知道信上写了什么。

不过,从燕王的反应不难看出,叔侄二人并未谈崩。

那就好,那就好……

他擦了擦脸上的汗珠,讪讪道:“吴王殿下曾言,如果燕王殿下愿意主动退兵,前面发生的所有事可一笔勾销,待吴王殿下登基后,保证不翻旧账。”

朱棣面色阴沉,怒道:“小兔崽子想做皇帝,本王同意了吗?”

杨荣不敢再接话,生怕惹得人家恼火,自己随时小命不保。

毕竟只是来传个信而已,你们叔侄二人是打是和,你们自己商量!

朱棣沉着脸思索片刻,然后挥了挥手,示意护卫退下。

大帐之中,只剩下两人,杨荣顿时紧张起来,不禁咽了口唾沫。

“你起来吧!”

杨荣一愣,赶忙道:“谢殿下恩典!”

朱棣又说道:“你叫什么名字,是何官职?”

“回殿下话,下官都察院右都御史杨荣。”

朱棣有些疑惑,又问道:“你多大年纪?”

杨荣回道:“今岁刚刚而立之年!”

朱棣不由得重视起来,说道:“年纪轻轻便当上都察院二把手,为何本王从前没听说过你这号人物?”

杨荣低着头,说道:“下官原是翰林院修撰,方孝孺等人结党营私,祸乱朝政,被吴王殿下查办后,空出一些职位,下官侥幸,暂居右都御史一职。”

朱棣更加疑惑,翰林修撰是从六品,右都御史是从二品,还能这样?

“吴王殿下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不拘小节,下官由衷钦佩,此番遣下官前来,也是为了大明江山长治久安,希望殿下可以退兵,避免战祸再生。”

朱棣听完后,心里更加乱了。

这个侄子跟朱允炆的差别太大了,那些文臣武将,驸马宗亲,说杀就杀,一点也不含糊,若自己坐了江山,能做到如此果决吗?

培养亲信从来不讲究按部就班,上次来的那个杨士奇,从一个小小的吴王府审理副,提到太常寺少卿,今天这个杨荣,更是从翰林院修撰一步到位右都御史。

如此培养起来的人,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

可是,朱允熥打小学习的是为臣之道,什么时候学会的驭人之术?

朱元璋对于储君的教育和其他人不同,比如朱标作为太子,朱允炆作为太孙,那些个老学究教的都是将来怎么做皇帝,如何治国理政。

到了自己,还有朱允熥那小子,就要学习如何辅佐君主,恪守本分。

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样的道理。

现在重新审视朱允熥,从他的做事风格来看,哪里有半分为臣的样子?

比自己这个造反……不,清君侧的藩王野心还要大!

不要说什么身居其位,必谋其政,并非藩王坐上皇位,就是皇帝了。因为很多东西非一朝一夕可以学会,而是在长时间学习中,慢慢积累,潜移默化。

朱棣越想越迷糊,最后说道:“吴王想要和解是吧,本王给他个机会,三天之后,让他出城谈判!”

杨荣问道:“殿下若要谈判,不妨将诉求告知下官……”

“不!”

朱棣摆摆手,说道:“本王要他亲自来谈,我们叔侄二人有什么话,面对面说清楚!”

“您的意思是……您也出面?”

“对,本王很久没见这个大侄子了,甚是想念,他不是想和解吗,那就拿出诚意来!”

“这……”

杨荣面露难色,吴王和燕王当面谈判?

双方无论哪边出点问题,都将改变大明江山的走向。

燕王肯定憋着想弄死吴王,同理,吴王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举灭掉燕王。

不过转念一想,这是你们叔侄俩的事,我的任务完成了!

我只要能活着回去,就可以升任左都御史。

“下官明白了,定将殿下的诉求如实转达!”

朱棣眼珠一转,又问道:“听说武库藏着五十万斤火药,是不是真的?”

“这个……实在抱歉,下官不清楚!”

杨荣神色有些尴尬,因为真的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能说啊!

“你不用紧张,本王就是随口一问。”

朱棣心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五十万斤火药,如果引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

-----------------

午夜章送到,各位晚安~~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